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保持社交活力

如何保持社交活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09:41:03

如何保持社交活力(如何走出社交孤島)1

2022年9月3日,上海,市民在徐彙區武康路上的咖啡吧外與寵物玩耍。 (視覺中國/圖)

人生的道路越走越遠,社交關系網卻未必越來越寬。社會上遇到的人不算少,但對不少都市裡行走的人而言,孤獨仍是一種常有的體驗。有時候,孤獨是通訊錄裡漸行漸遠且久未聯絡的同學和朋友,有時候,孤獨是樓上樓下時常見面卻從不交談的鄰居,更有時候,孤獨就是“一個人也挺好”的習以為常。當以前的社交關系網越來越小,但新的社交卻不曾開啟時,面對疫情中突如其來的社交隔離困境,一些人恍然發現自己處在社交的孤島。

但實際上,身處社會生活中的人們可以有一個更大且更有韌性的社交關系網,把孤島相連,獲得抵抗孤獨的力量。最近,一項心理研究發現,更準确地判斷自己社交行為的價值,更勇敢地去主動聯系,在這個過程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别低估自己的主動

通過對超過五千人開展系列實驗,研究人員發現,當人們主動聯系其他人時,會傾向于低估對方對此的欣賞和感激程度,但實際上,對方會比預想的更開心。這一研究2022年7月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很多人已經與他們生命中曾遇到的人失去了聯系,無論是高中、大學裡的朋友,還是一起工作過的同事,這些過去經常見到的人,現在很多已經在外地工作了。我覺得很多人其實想去重新聯系一下,但是卻比較猶豫。”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匹茲堡大學商學院研究人員劉佩潔(Peggy J. Liu)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的最新研究顯示,這些人的猶豫可能是不必要的,因為,對方可能比想象的更希望被聯系。考慮到很多研究都表明維持與他人的社交聯系有益于身心健康,我希望最新研究的結論能夠鼓舞更多人去重新聯系那些他們已經失去聯系的人。”

在最新研究中,通過回憶和現場實驗,無論隻是簡單問候,還是附帶小禮物的打招呼,無論關系遠近,實驗參與者在主動聯系朋友時,總是持續性地低估自己社交行為之于對方的意義。進一步研究顯示,驚喜的感覺在這個低估過程中起着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多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證實被聯系的人會特别關注驚喜的感受,如果一個場景裡,主動聯系的社交行為并未令對方驚訝,那麼這種低估的效應也就消失了。而且,雖然聯系關系或近或遠的人都可能出現這種低估效應,但當人們突然去聯系那些關系不那麼親近的人時,這種低估的效應會更強。關系更遠的人一般被稱為弱關系,這意味着雙方對打招呼這類社交行為之于對方意義的感知出入更大。

“總體上,人們看起來很擔心自己的社交技巧。雖然大家傾向于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比一般人要好,比如,是個更好的司機,是個更好相處的人等等,但是人們通常會覺得自己的社交技能不如其他人。大部分人的腦子裡都有一種消極的聲音告訴他們:自己不有趣,不好玩,也不被同伴理解和喜歡。”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心理學研究人員吉莉安·桑德斯特倫(Gillian M. Sandstrom)曾專門研究過弱關系,對于人們總是低估自己主動社交的意義,她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類似消極的聲音估計也會在我們想聯系别人的時候出現,“要是他們不想聽到我說話怎麼辦?要是我們沒有共同話題怎麼辦?……但是,當某人聯系我們自己的時候,我們不會想任何這些消極的東西,我們隻是很開心有人還想着自己。”

對于這些心理感受,吉莉安·桑德斯特倫其實有切身的體會。童年時的她每每看到父母跟陌生人聊天,心裡都默默替他們感到尴尬,覺得對方不會想去聊。但父母依然花很多時間這樣做,逛商店于她而言便成為一種煎熬。直到多年以後的一次經曆,她開始覺得自己變了。

和陌生人聊天

在多倫多的地鐵上,被一個女士拿的杯形蛋糕吸引後,她主動地跟陌生人聊了起來。從蛋糕聊起,最後還意外得知人可以騎在鴕鳥上,她完全被迷住了。和陌生人聊天現在甚至成了她的一項主要的研究主題。

2018年,在一項研究中,她發現陌生人之間聊天存在着一個“喜歡的差距”。在相關實驗中,素不相識的實驗參與者在圖書館等地開啟聊天,随後對雙方的調查顯示,人們總是傾向于低估聊天對象對他們的喜歡程度,以及對這一聊天和陪伴過程的享受程度。而且這一現象不論聊天時間的長短,一直有存在,甚至在相處數月的同寝室大一新生之間也發現有這樣的現象,直到兩個人非常了解彼此。這一研究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為了弄清楚原因,研究人員還讓一些實驗參與者回憶、描述了聊天中的關鍵瞬間,比如,哪三個特别的瞬間讓你形成了對對方的印象,以及你覺得哪三個瞬間使對方形成了對你的印象。而分析顯示,當人們回憶與陌生人聊天中印象深刻的場面時,相比他們怎麼看待對方而言,他們對對方如何看待自己持一種更消極的看法。會更在意自己聊天中犯的錯誤及有待提升的地方,會對照自己的既往表現在心裡給自己提更高要求,會放大自我意識,變得異常敏感,覺得内心的尴尬已經暴露無遺。但實際上,可能隻是自己内心戲過多,還把這些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覺得對方也是這麼想的。

即便存在這樣感覺上的差距,不少研究發現,相比強關系而言,諸如陌生人這樣的弱關系雖然看起來聯系少、親密感有限、情感強度也不大,但其實有驚人的力量。“我們的弱關系人際網可以讓我們感覺到與社區的聯系,研究顯示,人類有歸屬感的需求,而且,如果這樣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的精神和身體健康都會受到影響。誠然,我們親近的朋友和家人當然會盡力地滿足我們這個需求,但與弱關系的互動其實也能起到幫助。當你搬到一個誰也不認識的新地方時,你要開始在新的學校上學,或新的崗位工作,這時候,不管是不認識任何人還是不被任何人認識,都會讓人感到不安。”吉莉安·桑德斯特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一個新的環境裡去建立強關系是需要時間的,但建立一個弱關系的人際網卻相對容易。隻要你養成一些習慣,你就會經常看到有一個人在公園裡遛狗,有一個人在餐廳給人上菜……跟這類生活中遇到的人發展一段社交關系,就能提供一定的歸屬感。我們的研究顯示,人們希望尋求一定弱關系,并且可能會發現這比他們預計得對心理健康更有價值。”

感謝與贊美

而誤判這些社交的價值,一方面可能使人選擇避免與陌生人接觸,另一方面,即便接觸,也可能隻獲得一些膚淺的交流。正如最新研究所揭示的,因為類似的原因而低估自己主動聯系朋友的價值,也可能會使人們不太敢與長期失去聯絡的朋友再度保持聯系。

對于這類現象,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心理學研究人員阿米特·庫瑪爾(Amit Kumar)認為,總體上可以說是親社會行為中較普遍存在的。他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對于這類以他人為導向的親社會行為,本來是可以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感的,但低估其價值會讓人們遠離這樣的行為。當整個社會都系統性地低估親社會行為對他人的好處時,可能會導緻人們不再那麼關心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作為心理學家,阿米特·庫瑪爾長期研究幸福。在他看來,不僅跟朋友打招呼的價值被低估了,對别人表達感謝的價值也容易被低估。在一項實驗中,他曾引導實驗參與者通過寫感謝信的方式告訴自己想感謝的人,信中要寫明對方究竟是以怎樣有意義的方式影響了他們的人生。結果,通過調查他們的内心感受發現,表達感謝的人顯著地低估了被感謝者得知真相後的驚訝程度和積極情緒,同時高估了對方的尴尬程度,而這種擔心尴尬的想法影響着人們去表達感謝的意願。

“人們傾向于低估向别人表達感激之情的積極後果,同時高估感激行為的尴尬程度,部分原因在于表達者過于擔心他們應該如何去表達自己對另一個人的感激之情。比如,擔心自己表達感激時的清晰程度,或者害怕自己的用詞做不到恰如其分。”阿米特·庫瑪爾解釋,其實接受感謝的人更關注的是這一行為所傳達的溫暖,是它的真誠、友善,以及親社會的意圖,“人們看起來不太能充分理解這些以他人為導向的行為,在傳遞人際溫暖時對接受者而言影響有多大。”

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贊美别人的時候。長期研究社交心理的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研究人員埃裡卡·布思比(Erica J. Boothby)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人們考慮給自己不認識的人以贊美的時候,會非常關注他們自己是否有能力得體地表達贊美。他們會擔心其他人怎麼看自己,而這些将使他們低估自己的贊美會讓對方感覺有多好。認識到我們的稱贊會讓人們比我們預計的感覺更好是有幫助的,這樣當我們有一些好話要說的時候,就不應該退縮。”

這些贊美并不一定是要對方做出豐功偉績才行,包括贊美别人今天穿的衣服很好看等等,日常生活中其實有不少值得贊美的事物和行為。在埃裡卡·布思比看來,包括低估打招呼和贊美的價值在内,人們似乎經常低估自己對他人所産生的積極影響,無論他們之間的關系是近是遠,這一現象都很有趣。大家都想對别人産生一些積極的影響,但是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已經做到了這點。

而現實中,一些人可能因為各種顧慮和擔憂,始終守在社交的孤島,不敢與陌生人對話,更不用說感謝、贊美和深度交流等互動,甚至因為疏于聯系,連曾經的好朋友也變成了陌生人。

構建更幸福的社會

雖然從小目睹父親跟陌生人說話,但作為一個内向的人,吉莉安·桑德斯特倫直到三十多歲才真正開始跟陌生人交流,這個習慣來得并不自然。起初的一些有趣的談話是意外發生的,比如對方主動找來聊天,或者雙方因為某個原因必須得溝通,再之後,她開始有意地找陌生人交流。而在長期研究這個問題後,她發現,其實也可以通過人為幹預的方式幫助人們克服恐懼,跟陌生人說話。

而幹預的秘訣就在于重複。在最近的一項實驗中,參與者以遊戲的方式在一周的時間内重複地發現、接近陌生人,并與他們說話。結果一周後對比發現,相比控制組,僅僅通過重複類似社交的方式,人們在與陌生人交流中就變得不再那麼悲觀地擔心自己被拒絕了,對自己的交談能力也更自信了,相關研究發表在2022年9月的《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參與這項研究的吉莉安·桑德斯特倫從個人經曆出發,就與陌生人說話給出了一些建議,比如可以找一些共同點發表評論,可以是天氣,或者現場環境中的一些東西,“有一次,我在公園裡正看着一些可愛的小鴨子,我看到有一個人也在看,所以我就通過評論這些鴨子開始跟這個人聊。問問題也是我的一種方式,比如你為什麼戴一對飛機形狀的耳環?你為什麼緊盯着灌木叢?”

而正如最新基于數千人打招呼的研究所發現的,對于那些被打招呼的人,伴随着驚訝的感覺,他們對這種主動聯系的欣賞和感激程度可能超乎當事人的想象。這些對預期和信号的把握,可能是理解社交行為的一種密碼。西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曾開展過一項關于如何送禮物的研究,發現雖然基于特定時機來送禮物的行為更普遍,但從接受禮物的人的角度來看,如果禮物不是基于特别的場合而送,無論禮物質量高低,他們的幸福感都會更高。開展這項研究的消費行為研究者朱利安·吉維(Julian Givi)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與問候的作用類似,禮物的作用是去表達關心,相比在特定時間送出的禮物,人們對于非特定時刻送出的禮物的期待要更低。一個很普通的禮物就能産生巨大的快樂,因而,人們應該嘗試避開特别的時間來送禮物。”

這些都說明,更準确地理解社會中人們的心理,更好地走出個人社交的孤島,更重視社交之于彼此的價值,有助于以一種簡單的方式構建一個更幸福的社會。當然,驚喜的感覺雖然好,但如果打招呼和交流的動機和結果是驚吓,相關的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這也是最新相關研究的其中一個局限,主要關注善意、關心的問候和交流,包括陌生人的不友好交流和社會文化差異在内,更多社交現象具體存在怎樣的規律,仍有待未來的研究去探索,這也凸顯出社交行為本身的複雜性。

在持續超過兩年的新冠疫情中,社交隔離所造成的新的社會環境和社交困境,使不少人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己的社交習慣,一些人在互幫互助中與鄰居的關系更好了,一些人出門在外會跟其他人保持足夠的距離,也有一些人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的孤獨生活。然而,社會的運行離不開人與人之間基于美好理念的和諧共處,特别是龐大的路人關系、網友關系等弱關系人際網,還決定着我們公共生活的質量。陌生人之間一般來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利益沖突,完全有可能在互動中相互傳遞善意、關心和溫暖,幫助對方獲得對這個社會的歸屬感,同時有益于彼此的身心健康,甚至就公共議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而最新研究告訴我們,不要低估自己通過簡單問候和交流所傳達的社交善意的力量,對參與構建一個更幸福的社會來說,這可能是第一步。

南方周末記者 王江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