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東西方牛文化

東西方牛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6 22:01:27

作者:李尚

牛是農耕時代人們生産生活不可或缺的東西,在長期的勞動歲月中,人們也賦予牛很多特殊的意義。眼下牛年馬上就要到了,我們一起回到甯夏的傳統文化記憶中,尋找牛的身影,講講那些和牛有關的事。

東西方牛文化(說說咱們身邊的這些牛文化)1

伏兆娥牛元素剪紙(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力大無窮,承載萬物的牛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伏兆娥曾創作過一幅剪紙作品——《永久和平》,組成這幅作品的元素中,沒有人們所熟知的和平鴿、橄榄枝等象征和平的東西,但是有牛。在這幅作品中,最下面是一頭看上去堅若磐石的卧牛,牛上有一個圓球,圓球中間是一隻打鳴的公雞,公雞左右兩側分别是一條龍和一隻鳳凰。伏兆娥解釋,牛代表大地,牛身上馱着的圓球象征着地球,中間的公雞則取自中國版圖的公雞形象,而龍鳳表示的是日月。

“隻要這頭牛穩穩地在那卧着,就會風調雨順。”伏兆娥說,這幅作品靈感來自于小時候父親給她講過的傳說故事:在大地的深處,住着一頭體型巨大的牛,它常年閉着眼睛,睡得很安詳,誰也不能打擾它。一旦生活在地上的人們挑起戰亂,或是做了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驚擾到這頭巨牛,它就會生氣地睜開眼睛,開始發牛脾氣。巨牛一翻身,此時大地震顫,災難就降臨了。

“‘土牛翻身’是民間流傳的一種說法,過去人們對地震原理不了解,便想象是地下的巨牛翻身造成的。”甯夏社會科學院甯夏曆史研究院院長張萬靜說。關于“土牛翻身”的說法,他還找出一張照片,這是一塊砂岩石雕碑,上面刻滿了漩渦海水紋,四頭牛一樣的神獸奔騰飛天,牛身周圍還有星月、水宮門、蝦兵蟹将等圖案。據張萬靜介紹,這是甯夏收藏家協會一位收藏者的藏品,有專家鑒定其為唐代武則天時期“造浮屠”“祭海神”的産物,碑刻内容和古代海嘯有關。

那麼古人為什麼将牛和地震聯系起來呢,張萬靜解釋,宋朝吳潛的《谒金門·和劉制幾》中有一句詩詞“休問坤牛乾馬”,其中的“坤牛乾馬”是一個典故,出自《周易·說卦》:“乾為馬,坤為牛。”唐朝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作疏解釋:“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也。坤為牛,坤象地,任重而順,故為牛也。”古人認為大地柔順能載物,因此用性情柔順,力氣大,能載物的牛來作為“坤”,也就是大地的象征。這也可算作解釋古人稱地震為“土牛翻身”的依據。

地名中的牛

長期以來,牛在人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牛,而牛不僅以其本身的形象存在,也存在于地名中。銀川地名專家鄭濟洧曾根據甯夏最後一次地名普查,整理過含有十二生肖的地名,其中在甯夏,曾經存在過的,有“牛”的地名多達60多個。

“甯夏地名中,生肖牛、馬、羊最多。”鄭濟洧說,這樣的結果也可以理解。很多地名在命名的時候,首先考慮的不是好聽、雅緻,而是告訴人們這裡究竟是什麼地方,有什麼東西,就像海原縣的死牛溝、固原市的狍牛場等地名,直接了當地告訴人們這是哪裡。而牛、馬、羊和人們的生活緊緊相連,人的軌迹中自然也有它們的痕迹,以此命名也是很自然的事。

在銀川,有“牛”的地名包括賀蘭縣的牛王廟、宰牛溝、牛家台子,西夏區的犀牛湖,金鳳區的牛家夾道。鄭濟洧說,其中的牛王廟可不是《西遊記》中牛魔王的廟,而是農家敬奉保護耕牛的神。祭祀牛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魏文帝曹丕所寫的《列異傳》,以及宋代何薳撰寫的《春渚紀聞》,都有關于牛王的傳說。此外,《新搜神記》中提到,清代時,人們多在十月初一這天祭牛王,因此民間多地都有牛王廟。“賀蘭縣的牛王廟,我小時候聽說過,但幾乎沒人能說清楚它的位置,隻留下這個地名。”鄭濟洧說。

除了牛王廟,賀蘭縣的宰牛溝、牛家台子也不清楚其具體位置。而金鳳區的牛家夾道原址位于現在的農科院附近,但在上世紀80年代,随着城市建設逐漸消失,隻有西夏區的犀牛湖倒是越來越美了。

要說這犀牛和牛是兩種動物,那為什麼把犀牛湖歸類為生肖牛的地名中呢?“這個湖在西夏區東部,原本被周圍的人們叫作‘牛毛湖’。”鄭濟洧說,上世紀50年代,西夏區開了條西大溝,從牛毛湖穿過,并将其分為東西兩半,東邊的叫“東牛毛湖”,西邊的叫“西牛毛湖”。時間一長,“西牛毛湖”就簡稱“西牛湖”,又慢慢變成今天的“犀牛湖”。如今的犀牛湖是一塊美麗的濕地,那裡碧波蕩漾,越來越多的野生鳥類在此栖息,算得上是又美又熱鬧的“牛”。

紮根在耕地上的牛

在農耕時代,牛和耕作始終是分不開的。“和牛有關的民俗中,‘鞭春牛’是一個覆蓋範圍廣,延續時間長的民俗活動。”張萬靜說,鞭春牛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部族的春耕典禮,西周時期演化為籍田儀式。先民們在立春這一天進行鞭春牛的儀式,使勞動者投入春季農忙季節。

鞭春牛最初流行于中原農耕區,後來擴散到部分邊疆地區。鞭春牛的形式如同其它農俗風習一樣,經曆過一番演化,并且在不同地區也會有一些适應性改變。“通常人們會制作土牛以示農耕意象,鞭打時念念有詞,祈求風調雨順。”張萬靜說,相對于春節、端午、中秋等吉慶歡樂的重大農事節日而言,鞭春牛則簡單了許多。根據目前志書和史料上關于鞭春牛的記載,參與這項儀式的不僅僅是農村鄉民,還包括地方官員、文人墨客等,他們都是鞭春牛的重要參與者。而鞭春牛不僅是節令娛樂表演,還具有傳承農耕文化、強化地方治理、防禦災害和勸課農桑等多種地方教化功能。

在固原市泾源縣,有一項民間體育活動,叫作“趕牛”,也是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據張萬靜介紹,趕牛這項運動和農耕時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放牛娃們長期在山野間放牛時發明的。牛在山坡上吃草,人在山坡下玩耍,等到快回家時,大家都不想爬上山坡把牛趕下來,于是就找個平地挖坑,作為“牛圈”,開始玩“趕牛”,輸了的一方,要把牛都趕下來。“其實‘趕牛’和‘鞭春牛’一樣,都是人們在生産生活中總結出來的,這些民俗展現了人們的生活場景,也給後人留下很多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李尚)

來源: 銀川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