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經過半,在一輪新政策的影響下,我們看到一二線城市的市場已經開始回歸理性,當然也包括大城市周邊的小城市在内,他們應該列入泛一二線城市的範疇,這裡的炒房者正在急于抛房,同炒房者急于回籠資金不同,購房者們手握大筆資金但觀望的興趣卻濃厚了很多,面對很多炒房者大範圍打折降價他們也無動于衷。而另一端,在一些重點三四線城市,炒房者和開發商參與的搶房大戰卻在激情上演,在這個劇中,開發商是導演,炒房者是助演,而不明真相的剛需購房者卻在免費當着群衆演員。
鍊家研究院經過調研後發現,“萬元聚樂部”中三、四線城市成員越來越多,其多聚集在“環京”、環滬”城市圈中。在“環京”城市圈中,廊坊、香河等地新房成交量增長;在“環滬”城市圈中,嘉興、舟山、太倉等地新房成交量明顯上揚。
我們再來看一下目前在三四線買房的有哪些人:第一種是當地人,主要是改善型住房,既然是改善型住房肯定是買更好的更大的,當然也一定會是新房。第二種就是炒房者,外來人口,在一二線城市嚴厲打壓之下沒有購房資格,或者沒有炒房空間了,但是資金又必須有一個明确的去除,而且投資房地産已經讓他們太容易賺到錢了,也隻會選擇投資房産才會踏實。
從以上兩種購房行為,我們能很清晰的得到以下結論,三四線城市真正需要改善需求的人一般都會去買新房。這是有效需求,但是這種有效需求的體量并不大,三四線城市人均住房面積本身就不低,月薪三四千,房價一兩萬,他們也不是以前的吃瓜群衆了,也會審時度勢地去思考是否是最好的時機進入。
對于剛需來說,他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觀望,但是炒房客卻恰恰相反,他們的處境無疑是最尴尬、最難受的,雖然說房子已經升值了,看似已經賺到了。但是他們更關心的是現金流,是房子有可能被銀行收走。随着潮水的褪去,那些使勁加碼進入三四線樓市的炒房客開始感受到壓力了。
近日某媒體實地走訪了燕郊、大廠、香河等地。當地樓市給人的感覺,就是一片蕭肅。有樓盤“一個月沒賣出去一套”。但這些炒房客仍然有不小的利潤空間。
不過在當地的一些中介經紀人看來,這部分利潤能否保全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為當他們打算脫手的時候,一個更為尴尬的現實是,這些城市二手房市場和新房市場幾乎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新房售樓處都人頭攢動,對應的二手房市場卻幾乎沒怎麼發育,想要賣掉手中的房子并不容易。
在這個樓市越來越分化的時代,懂得适時空倉,才是精明的購房者,一味追求收益最大化,反而無法落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