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全世界将再次迎來國際月球日。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号”宇宙飛船首次成功登月,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被稱為“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1971年起,這一天被美國定為人類月球日。202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關于“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方面的國際合作”第76/76号決議,宣布每年7月20日為國際月球日。
月亮,這一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與我們的關系十分密切。在中國的曆史和神話故事中,月亮占據着重要的地位,有很多文學作品都用明月來寄托情感,賦予它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的審美内涵。月亮造型的“月洞門”等建築景觀,是中國古典園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月亮早已作為一種文化符号,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中。
幾千年來,人類仰望天空,思索月球的起源和奧秘。而由于月亮獨特的審美與文化特性,今天的建築、景觀和環境藝術設計中,它也經常成為設計師靈感的來源。在這一點上,中外其實是相通的。無論是以月亮的形狀作為建築的造型,還是将明月之美與景觀環境相結合,營造出天人合一的氛圍,亦或是對傳統的月亮文化進行重新演繹,都能通過設計讓人感受到月亮的獨特魅力,慨歎于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
01 Zabeel公園“新月”
聚合文化元素的綠色觀景平台
項目地點:阿聯酋迪拜
設計機構:Varabyeu Partners
Zabeel公園位于迪拜市中心,是迪拜面積最大的公園之一。由Varabyeu Partners設計的這一項目代表着權力和能源,目的是“表現出當代阿聯酋的繁榮”。
“新月”的内部是5層觀景平台,表現了伊斯蘭教的五大支柱:信仰、祈禱、慈善、借予和朝聖。此外,這裡還設有會議設施和其他可供群體活動的空間,并建有一座咖啡館、一座兒童圖書館和一座咨詢台。
用阿拉伯圖案裝點的“新月”向外的一邊是鋼架結構,透明度各不相同,可以調節照明度和每一層的溫度,保護内部不受陽光直射,也保證了空氣的自由流動。被動保護措施形成了特殊的微氣候,減少了對能源供應系統的依賴。其設計完全符合LEED的綠色建築标準。太陽能電池和收集器安裝在外部,減少了在更高溫度下對能源的消耗。
02 雙月文化中心
可以仰望星空的文化建築
項目地點:韓國高陽
設計機構:Moon Hoon
項目又名雙月樓,業主的靈感來自一部名為Two Moon Junction(偷月情)的電影。項目是一座私人文化中心建築,中心的四周作為咖啡廳及畫廊,表達出來的空間感較為激情奔放,就像那部電影一樣,使這裡成為一處充滿歡樂和輕松氣氛的所在。
一開始設計師希望從簡單的混凝土盒子入手,同時在其中設想一兩處亮點。兩個相對獨立的混凝土盒子仿佛被一個球各自撞進去一個角,空間的趣味一下子油然而生。尤其是其中一個凹角後伸出了一個反弧的陽台,形成業主需要的誘人空間。站在此處擡頭可望星空,近處又仿佛置身于月亮之中。建築三層的牆面上開設了一些空洞,标識出了各自房子主人的星座圖形。
03 雙武漢園博會大師園“月之園”
可以仰望星空的文化建築
項目地點:中國武漢
設計師:詹姆斯·科納
第十屆中國(武漢)國際園林博覽會大師園“月之園”,借用中國人常用的古典意向,用現代手法将展園設計成為一個園林迷宮,讓遊人在山林花草中探索、體驗,品味月亮的“陰晴圓缺”,感受自然萬物帶來的驚喜與愉悅。
場地内共設置了28個“月之通道”,呼應了月亮盈虧的28天周期。利用現代材料重新演繹的月之門,讓西方的設計思想在中國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契合點,激活了遊客“似曾相識”的遊園體驗。
園區内通過“月之通道”串聯景觀,5個代表“金、木、水、火、土”的院子隐秘地“躲藏”在場地中。詹姆斯·科納試圖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将原本詩情畫意的空間,轉換為極富現代風格的歡愉氣氛,鼓勵人們在其中行走、探索、發現,用“未知”引導人們遊園。
使用的景觀植物都與四季相聯系,在不同的季節裡,不同的植物呈現出不同的生長狀态。在有限的場地空間中,用精妙的造園手法讓園子成為一個複雜有趣的容器,承載着文化,更承載着景觀的魅力。
04 海上明月
虛與實圓滿融合于自然中
項目地點:中國廣州
設計機構:BOX盒子實踐景觀事務所
項目位于廣州南沙亭角地區,北靠大山乸(nǎ)自然山體,南臨蕉門水道,周邊是荒置的農田及河對岸的采沙場,堤壩外側是以濱水灌木帶和石頭組成的淺水生境。場地與外界幾乎沒有相連的道路,農田地裡零落的幾處小房子,周邊人煙罕至,原本是一處偏僻的郊野。
設計希望通過大地藝術觸媒的方式,整合公共資源,帶動周邊人們參與進來,激發場地的活力和引起人們的共鳴,構建出一種新的社會網絡,改變人們對這裡的印象,釋放出場地最大的公共利益。
堤壩是一種權力和力量的象征,它可以切割河床及一切的動植物自然栖息地。它同時又是一種守護的象征,保護了人們免受洪水的傷害。設計師希望傳遞出事物的對立性和共融性,用鏡面不鏽鋼材料做了一條圓形的“堤壩”,一半真實的自然,一半鏡子裡的自然。圓形沒有起點和終點,一切都虛實圓融于自然中。
05 海泰安九女峰“故鄉的月”
再現“海上生明月”的浪漫
項目地點:中國山東
設計機構:袈藍建築
項目位于山東重點旅遊城市的中心樞紐位置,九女峰是其天然的生态屏障。業主希望在九女峰片區亮起一輪圓月,設計師希望為“月亮”賦予意義,一輪“永不落幕的月亮”由此而來,它被賦予儀式堂的功能。設計希望摒棄關于傳統的具象表達,運用抽象的幾何形體和簡單的材料,創造簡單、純粹的空間,直擊觀者的靈魂。
設計師流連山間細細勘察,最終以“故鄉的雲”觀景露台作為選址的視點,在神龍大峽谷谷口附近的山澗邊安放這輪“故鄉的月”。“故鄉的雲”成為“故鄉的月”的觀賞點,亦是人們“逐月”的可能起點。站在山頂俯瞰,“故鄉的月”與頭頂的月形成人造與自然的對話,又與環境相融,不會割裂山谷的完整性。拾級而下、逐步臨近,“月”在林木枝桠間時隐時現,在視野中漸漸放大,直至重構人對建築、對“故鄉”的認知。而若身處“月”中,回望“故鄉的雲”,又反向産生“追雲”的需求,兩座建築彼此對視、互為犄角。
設計師以建築為媒介,力圖再現“海上生明月”的浪漫。“故鄉的月”落位經過了反複推敲:海拔高度需要适中,建築不能遮擋背後的山脈,亦不能被前方的小山所遮擋;“月”的直徑與水面的相對大小需适中,确保建築實體與水中的倒影能夠共同形成一個“滿月”;建築的腔體需容納半輪“月亮”(直徑12m),亦能容納儀式空間所需要的正常高度。為此,設計師對自然采取了“有限度的幹預”:将山谷的底部拓寬,架設建築于其上,保留了原始的洩洪道;依照計算所得的“月亮”直徑和空間容量挖鑿基地,并在室内的一角适度保留原始的山體及苔藓,使之作為人與自然角力的證據,參與建築的美學營造。
06 月見橋
連接自然與地方傳統的景觀橋
項目地點:中國台灣
設計機構:HWCA
在過去,台灣台南南區的小“竹溪”也被稱為“月見溪”,新建成的月見橋也因此而得名。月見橋是南區竹溪流域周圍整體景觀改善計劃的一部分。該項目還包括竹溪污水截流,水體淨化,以及兩岸完整的景觀改造和複原。
月見橋位于竹溪河畔公園中心的河道拓寬處,微微彎曲如月牙的橋連接了河岸兩邊的線性綠色走廊。橋的主體是鋼木混合結構,以竹子的自然特性為主要設計理念:輕盈,容易在風中彎曲,但又非常堅固。
新月形橋梁的設計靈感還來自對河岸兩側連接點位置的限制。橫跨望月溪的曲橋本身的形狀就像一彎新月。橋上的連接點是略微彎曲的。每個部件都有一個不同的形态,由其功能決定。
月見橋連接了河岸兩側的不同城區。同時,它延續了台灣古都台南以木材為建築材料的悠久傳統。在橋頂上看風景日夜變幻,再加上弧形結構本身的輕質木構設計,不僅給竹溪河畔公園增添了詩意,也增加了與自然以及當地傳統的聯系。
資料資源:Varabyeu Partners、BOX盒子實踐、袈藍建築、archdaily、BIM建築網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