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才無數,但才華媲美李杜,更兼有一手丹青妙筆、堪稱詩畫雙絕的就隻有詩佛王維了。王維一生跌宕,少年時期便才華出衆,二十歲名動天下。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同年就因案被貶。後來雖得張九齡提攜賞識,卻又因李林甫而調至邊塞,可以說是命途多舛。然而王維在塞外結識了孟浩然等至交,過得随心舒适,也算是因禍得福。經曆了波折之後,王維追随禅宗,無論詩作還是畫作皆直指人性,寓意深遠,風格清适,是我國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
王維偏愛隐逸,曠淡成性,其後期山水作品大多意象清幽,山形水勢皆别具一格,渾然天成。蘇轼曾對王維有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價,足見其高才。據傳王維曾寫過一首名字就叫做《畫》的詩,傳誦至今,頗有意趣。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這是一首贊畫之作,描摹了一幅遠山如黛、溪水潺動卻不聞其聲、花兒永葆青春新鮮不凋謝、人走近了不會驚走鳥的畫作,其用意是贊歎畫作立意鮮明,視野寬闊且景物逼真,可見畫師技法之高超。這首詩與知畫懂畫的王維來說,确實相匹配。然而《全唐詩》卻并沒有記載這首詩。後人所見,這首詩是題在王維的畫作上,題跋之人早已不可考。王維真迹散佚極多,很難就此确認此詩是王維的手筆。後人對此詩作者一直是衆說紛纭,難有定論。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據說這首詩改自南宋道川禅師在注解《金剛經》時題的佛偈。看佛偈詩原文與《畫》的改動,似乎隻有“觀”字和“猶”字,且并沒有變更實際意義,是這首詩能尋找到的最早記載。也有人認為詩作是宋朝時所作,詩人同樣不可考。也有人認為其真正的作者,是清朝的高鼎。高鼎曆史記載甚少,但有數首不錯的詩作流傳。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高鼎在江南隐居避禍時所寫的一首《村居》
村居賞析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清 高鼎
白話意譯:
恰逢萬物複蘇、草長莺飛的農曆二月,楊柳已長得非常不錯,垂下的柳條微微拂過堤岸,一派煙霧缭繞的景象,似乎迷醉在春天之中。剛放學的孩子們回來得很早,因為要趁着現在東風吹拂正好放風筝玩耍。
這是一首通篇都是寫春景的詩。第一句交代了時間季節,此刻春暖花開,一派欣欣向榮的景緻,村野之間尤其能感受到這種春光爛漫的清新适意。第二句則将楊柳拟人化,“醉”字跟“拂”字非常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楊柳低垂随風舞動的景象。詩人一句将楊柳寫活,其娉婷袅娜躍然而出,不僅是楊柳,連讀者都會陶醉在這美好的春光之中。
前兩句是寫景,後兩句是寫人。淘氣活潑的兒童一放學就急急趕回家,好趁着東風玩一會風筝。稚童們追逐嬉戲,紙鸢在空中飛翔,歡聲笑語的人們早已融入了春景之中,說是寫人,又何嘗不是寫景?一個“早”字,一個“忙”字更是将兒童貪玩的形象凸顯出來,與春天萬物積極奮發的情形互相映襯,将這一幅萬物争春的春景圖構建的完美而自然,極具和諧的美感。
這首詩非常有名,可以說是脍炙人口。其簡練而細膩的筆觸,将春天描摹的生機勃勃,實屬上乘。雖然有學者力證他才是《畫》的作者,然而同樣沒有太多的直接證據。《畫》真正的作者,尚待更多的文獻來證實。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探讨,期待您的品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