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想必大家對這句詩詞應該都很熟悉了。很多人應該都是從金庸先生在《神雕俠侶》塑造的經典人物“李莫愁”那裡聽說這句詩詞的。它實際上出自于金代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一首詞作《摸魚兒·雁丘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莺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元好問,字裕之,号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曆史學家。他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擅作詩、文、詞、曲,各體皆工。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他的這首詞還有一個比較長的“序”,序中詳細地講述了作者元好問的為什麼寫這首詞的一段經曆,其序如下:
乙醜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号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僅十六歲的青年詩人元好問,在赴并州應試途中,聽一位捕雁者說“天空中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其中一隻被捕殺後,另一隻大雁從天上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年輕的詩人被這種生死至情所震撼,便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并寫《雁丘》辭一阕,其後又加以修改,遂成這首著名的《摸魚兒· 雁丘詞》。
此詞上阕開篇以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 ,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贊美。“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在“生死相許”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這二句寫了大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雙宿雙飛。作者稱他們為“雙飛客”,賦予它們比翼雙飛以世間夫妻相愛的理想色彩。“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這四句是對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動細緻入微的揣摩描寫。當網羅驚破雙栖夢之後,作者認為孤雁心中必然會進行生與死、殉情與偷生的矛盾鬥争。但這種猶豫與抉擇的過程并未影響大雁殉情的摯誠。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後的理性抉擇,從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
詞的下阕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後的凄苦,“橫汾路,寂寞當年箫鼓,荒煙依舊平楚。”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漢代帝王曾來巡遊,當時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鳴谷應,何等熱鬧。而今天卻是四處冷煙衰草,一派蕭條冷落景象。“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二句意為雁死不能複生,山鬼枉自哀啼。“天也妒,未信與,莺兒燕子俱黃土。”寫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這是作者對殉情大雁的禮贊。“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四句,寫雁丘将永遠受到詞人的憑吊。
總的來說,這首詠物詞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而作的,寄托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全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拟人,譜寫了一曲凄恻動人的戀情悲歌。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款良心制作的遊戲型詩詞學習app“飛花令”,目前史上第一款也唯一一款飛花令手機app。這款“飛花令”app既可以讓你痛快地玩詩詞遊戲,飛花令、雙飛燕、射覆等詩人機對戰與人人對戰模式都已經具備或在開發中,又可以讓你全方位地學習詩詞,強大的詩詞量,結合語文教材的分類,以及詩詞配有的“聽”、“讀”、“背”、“測”四大功能,還給大家提供了原創詩詞的發表展示與評價交流的平台。該app在各大手機裡的應用商店、應用寶以及個應用市場網站裡就可搜索下載,名字就叫“飛花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