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國企管理與改革

國企管理與改革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04 10:10:2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11月21日,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論壇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辦。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在論壇的主旨演講環節中,結合企業管理實踐分享了對于發展國有經濟與改革國有企業的經驗與思考。周放生認為,國企改革要從根本上解決經營方式的市場化與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的市場化。結合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他從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勵制度改革、隐形冠軍、僵屍企業市場化退出和管資本五個方面分析了國企改革的成果以及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國企管理與改革(深化國企改革需要解決五個問題)1

周放生

以下為周放生發言稿原文:

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有很多亮點,針對國企改革的重要問題做出了部署。就此談一點認識。

第一個方面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是國企市場化的主要途徑。

首先什麼是混改?國企混改就是引入非公資本,包括員工資本、民企資本、外企資本等,目的是市場化。民企被混改是指民企需要引入國有資本。近期民企混改的現象頻發,其原因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被動混改,譬如民企控股的上市公司因借貸股權被銀行質押,股價暴跌後隻能請國企增資擴股以償還銀行的借貸資金。另一種是主動混改,其原因在于國企在信用、資金、資源等方面的優勢,民企經營活動需要引入國有資本。換句話說叫“戴紅帽子”。這說明營商環境還需要進一步改革。民企即使是主動引入國有資本,民企混改後也應該保持原有的市場機制活力。企業失去活力混改就失去意義了。

其次什麼是真正的混改?聯想公司25年前政府發文明确聯想員工擁有35%的分紅權。如今聯想公司國有股30%,民營股40%,管理層骨幹持股30%,現在的聯想非國企、非民企,是混改企業,中國科學院的國科控股持有聯想的國有股權,但是不并表,所以聯想的管理體制機制是市場化的。不在國資監管體系内。混改的目的是國有企業體制機制轉變為市場化的體制機制。競争性領域的國企混改後,許多混改企業的國有股股比已經在49%以下,今年五月發布的《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對國有資本不再絕對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探索實施更加靈活高效的監管制度”根據中央文件這一精神,國有股股比49%以下的企業不應該再視為國企,應該視為混改企業。不應再按照國企監管。應該明确不并表。要依照公司治理管理。

再次如何界定國企邊界?因為邊界不清,政策指向就不清楚。譬如,國企母公司100%國資。持子公司51%的國有股、子公司持有孫公司51%國有法人股,國有股實為26%,以此類推孫公司持有四級公司國有法人股51%,國有股實為13%。雖然按規定可以财務并表,但87%都是非國有資本,卻仍然被當作國企監管。由此國企監管範圍被無限擴大,企業就失去了市場活力,混改就失去實際意義。并表本來是個會計學概念,現在卻當成國企的邊界對待,會計概念跟管理概念應該分開。國有參股的混改企業因為并表仍然按照國有控股企業進行監管,仍然要實行工資總額管理,董事會的投資決策權、激勵權、用人權受到很大限制。導緻結果就是監管有餘,激勵不足,企業很難有活力。

第二個方面是激勵制度改革。《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到了五個激勵制度: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權、骨幹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享機制、跟投。目前絕大多數混改企業都沒有做到。國企“雙百試點”剛剛開始試行。這說明解決國企激勵不足問題路還很長。

第三個方面是隐形冠軍(單項冠軍)。

所謂的“世界500強”應該是“世界500大”。什麼是強?企業強與不強的标準不是看誰的營業收入更高,而是在細分市場中能不能占據重要地位,是不是隐形冠軍(單項冠軍)。國企應該從做大轉向做強、做優。要看你是否是隐形冠軍,是否在所處領域中具備競争力、創新力和創造活力。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主要表現高端制造環節缺少競争力,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完善産業鍊,就是要補上這個高端産業的短闆。解決“卡脖子”問題。央企國企的重要責任就是要培養更多的隐形冠軍,解決國家之痛、行業之痛。而不是盲目追求做大。要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基礎就是培育出更多的隐形冠軍。國際上世界一流企業大多是從隐形冠軍發展起來的。不擁有隐形冠軍談不上世界一流企業。

第四個方面是僵屍企業要市場化退出。

僵屍國企是靠政府行政救助和母公司出血救助,還是靠市場方式破産清算或破産重整?目前主張市場方式的人和企業越來越多,但還沒有形成主流。破産重整企業一定要做到“既換湯又換藥”,不能僅為逃債“換湯不換藥”。現在這種案例已經有了。必須對其進行體制機制改革,才能真正達到市場化退出的目的。企業若不能償還到期債務應盡快争取破産保護,進行破産清算、破産重整。

第五個方面是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

出資人國有資産監管方式從“管企業”到“管資本”有兩個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一個是股東股權與法人所有權的兩權分離,另一個是法人所有權與經營管理者經營權的兩權分離。管資本就是要實現第一個兩權分離,即實現股東股權與法人所有權力分離。中國科學院的中科控股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中科控股持股不搞對外擴張,主要任務是把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市場化、産業化。在這個定位下如今負債率不超過20%。總經理以下的管理層一律實現市場化選聘,任期制、契約化管理,達不到目标考核要求董事會可以解聘。股東股權與法人所有權力合一就是管企業。股東股權與法人所有權分離就是管資本。政企不分就是兩權合一,政府直接管企業。政企分開就是兩權分離,政府(出資人)隻管資本。改革開放初期國企改革的出發點就是“放權讓利”,目标就是兩權分離。至今沒有完全實現。管資本出資人隻能通過公司治理行使權利,具體講通過董事會管理。現在央企國企大多建立了以外部董事為主的董事會,但出資人實際在穿透董事會直接管理企業。例如董事會的選聘經營班子的權力、投資決策權力、考核激勵權力、并購企業權力沒有落實。

此外,需要厘清兩個基本概念,國有企業資産不能等同于國有企業國有資産。譬如,2018年全國國有企業資産總額是210.4萬億元,2018年全國國有企業國有資産(國有資本)總額是58.7萬億元,第一個數字是資産負債表的資産總額,第二個數字資産負債表的淨資産即所有者權益。媒體公開報道全國國有企業國有資産總額是210.4萬億,這是錯誤的,應該是58.7萬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