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複習提綱)
生物的生活環境不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間,還包括存在于它周圍的各種影響因素。
一、環境中的生态因素
1.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空氣等。
2.生物因素——天敵、競争者(小麥和雜草)、食物等。
二、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1.海拔越高,溫度越低。闊葉林和針葉林分别分布在海拔較低及較高的地方。
2.沙漠中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現綠洲。
3.探究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1)實驗過程:①提出問題 ②作出假設 ③制定計劃④實施計劃 ⑤得出結論 ⑥表達和交流
(2)對照實驗:①單一變量原則②避免幹擾原則
如:主觀因素幹擾、偶然因素幹擾,減少實驗誤差。
三、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1.捕食關系:七星瓢蟲捕食蚜蟲
2.競争關系:小麥與小麥、小麥與雜草
3.合作關系:螞蟻合作搬運食物
4.寄生關系:蛔蟲寄生在人的小腸内
四、生物對環境的适應和影響
1.駱駝尿液少、出汗少,适應炎熱缺水的荒漠。
2.駱駝刺根系非常發達,适應幹旱少水的荒漠。
3.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适應寒冷海域。
4.蚯蚓可以疏松土壤、植物的蒸騰作用。
5.生物在适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着環境。
第一節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知識要點)
1. 環境中影響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溫度和水分等(如陽光對海洋藻類的垂直分布有明顯影響)。另一類是生物因素是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常見的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捕食關系、競争關系、合作關系、寄生關系、共生關系等。
稻田裡的水稻和雜草,是競争關系;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捕食關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藻類和真菌形成的地衣,是共生關系;吸血蟲和人,是寄生關系;蜜蜂築巢是合作關系。
2. 生物适應環境
現存的每一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活環境相适應的形态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應性是普遍存在的。實例:荒漠中駱駝刺根系極發達是适應幹旱環境,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是适應寒冷環境。生物的适應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如綠色的蝗蟲在草地是适應的,但不适應在黃土地生存。
3. 生物影響環境
生物适應環境的同時也影響和改變着環境,例子:蚯蚓在土壤活動,可以使土壤疏松;沙地植物能防風固沙等。諺語“大樹底下好乘涼”“千裡之堤毀于蟻穴”也是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
4. 科學探究的方法—實驗法
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科學探究除了運用觀察法、調查法,還常運用對照實驗法。對照實驗是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要探究的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
唯一不同的條件被稱為變量。例如探究環境濕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中,實驗的變量是濕度。
5. 實驗: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
(1) 提出問題:光會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
(2) 作出假設:光會(或不會)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
(3) 實驗過程:在鐵盤内放上一層濕土,蓋上玻璃闆,以中線為界,一側蓋上紙闆。将鼠婦放入鐵盤内,鐵盤兩側的中央放5隻鼠婦,靜置2分鐘。每分鐘統計一次明亮處和陰暗處的鼠婦數目,統計10次。
(4) 實驗記錄:每分鐘記錄一次鼠婦的分布。
(5) 實驗結論:光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鼠婦适于生活在陰暗的環境中。
(6) 表達與交流:各小組交流探究結果,并統計各組10次數據的平均值。各小組将平均值進行比較,如果結論不一緻要進行讨論并分析原因。
注意事項:取平均值的目的是減少誤差。用10隻鼠婦而不用一隻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實驗完成後,應将鼠婦放歸大自然。鼠婦放入實驗裝置後,要靜置2分鐘後,待其适應新環境後再做記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