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白茶的湯色,是真的淡!”
“喝了這麼多年紅茶,看到湯色這麼淺的白茶,一點兒也不習慣!”
“紅茶随便一泡茶湯都能是金黃紅亮的,白茶怎麼泡顔色都出不來。”
……
蟬鳴不休的午後,手持輕羅小扇,半躺在椅子上小憩。
正當思緒漫飛時,回想起茶友所說的一番話。
論湯色的明顯程度,白茶自然不能和全發酵的紅茶相比。
但,湯色淺并不代表白茶滋味欠缺、風味不足呀?
像是搖扇納涼,涼意雖不及空調和電風扇,但這樣的徐徐涼風,吹得特别的舒坦。
午睡初醒,泡一杯近來獨寵的2019一級春壽眉,消解暑氣。
看到那位茶友發來一條新消息,“看别人介紹說,白茶工藝簡單,第一泡沒有滋味,要先悶上5分鐘,對嗎?”
這可使不得!
剛開始泡茶,第一泡就悶上五分鐘,完全是毀茶。
相對而言,白茶湯色雖淺,但不影響滋味。
泡好茶,快出水是永恒不變的正選,悶泡實與白茶無緣。
《2》
白茶的第一泡,沒有滋味嗎?
在平常喝茶時,發現不少朋友對白茶的第一泡,存在誤解。
原因在于,蓋碗泡茶,第一道茶湯,很多人是不喝的。
“泡茶,第一泡就等于是洗茶水,幹嘛要喝?”
在村姑陳孜孜不倦的宣傳:品質好的白茶,第一道茶可以喝之後。
仍有部分茶友疑惑,白茶的第一泡茶,湯色太淺太淡了呀,喝着不夠有味。
正如今天遇到的這位茶友,喝習慣紅茶後,開始嘗試喝白茶。
大部分的白茶,泡出來的一道茶湯,湯色都是非常淡的。
尤其是新茶,處于新茶階段的銀針和牡丹。
茶湯的顔色嘛,用“玉臂清輝寒”形容,正是貼切。
湯色像月光,清冽如練。
又像剛從池塘裡挖出來的嫩藕。拿清水洗淨後,露出一截一截粉嫩的淺藕色。
那,這顔色這麼淺的茶湯,真的有味道嗎?
等真正喝過,就知道了!
按照最常用的沖泡方法,标準容量的蓋碗沖泡,投入5克幹茶,注入沸水,快速出湯。
不小一會,就能得出一杯湯水盈盈的茶湯,暗香遊動,清香萦繞。
細細觀察,透亮清澈的茶湯當中,上下遨遊着不少纖纖白毫。
别看這些白毫不起眼,它可渾身都是寶,既能提供馥郁的毫香風味,還蘊藏着不少的茶氨酸,能為茶湯帶來清甜爽口的感覺。
單調沉悶的午後,飲上這樣幾杯白毫豐富的好茶,整個人都能感覺元氣滿滿。
細啜入口,茶湯又輕又柔,像羽絨輕滑過肌膚。
慢慢品味,清甜可口之餘,又有着一股子舒服的綿勁。
好比是烈日當頭,唇幹口燥時喝到一大碗山泉水,暢快無限。
這麼好喝的茶,哪裡能說沒味道呢?
淡極始知花更豔,茶湯顔色清淡,并不等同于沒有滋味!
《3》
一開始就悶泡,會對白茶造成什麼影響?
直白的講,這樣悶泡是優質白茶的一場噩夢!
何為悶泡?
從簡單的說文解字角度上看,就是在密不透風的環境下,讓茶一直泡着。
在蓋碗沖泡時,注水後,合蓋杯蓋,久久不倒出茶湯。
這樣的泡茶方法,就屬于悶泡。
按照開篇茶友提到的方法,第一泡茶湯,就直接悶泡上五分鐘,那幾乎可以說,這泡茶完全毀了。
這是因為,在第一沖剛開始泡茶師,白茶尚處于幹茶狀态。
芽葉内部的茶味物質儲存,處于能量滿格的狀态,沒有半點兒消耗。
故而,在泡茶注水出湯時,動作一定要快,才能讓白茶内部的風味物質,更好的釋放出來。
一手持壺,往蓋碗内注水完成後,另一手合蓋,提起蓋碗出湯,不要有絲毫動作上的猶豫。
這樣的做法,叫做快出湯。
若在泡白茶時,氣定神閑的悶泡上5分鐘,那真真是黃花菜都涼了。
大量的茶味物質提前跑到了茶湯裡,像苦澀的茶多酚、咖啡堿、花青素等物質過多,風味物質失去了平衡。
這樣被泡得濃酽不堪的茶湯,必定、肯定、一定是又苦又澀,讓人下不了口。
如此這般悶出來的苦茶,叫人沒有半分愉悅的喝茶感受。
再好的茶,遭受到這樣粗暴的悶泡對待,那也得武功大廢!
好比是一杯精釀的瓊漿玉液裡,灑上一大包鹽巴。
怎麼想,滋味都非常華麗的齁人。
《4》
快出水泡白茶,湯色淡會沒味嗎?
“白茶工藝簡單,快出水根本泡不出味道。”
看到這樣的言論,一開始是氣,再來就是無奈。
到最後,想着将這一大批鼓吹白茶工藝簡單,沒有技術含量的人,給春茶季忙到腳不沾地的S師傅當小工。
好好親身經曆一番,體會一下白茶的制茶,到底是不是那麼簡單?
不過轉念一想,想清靈雅靜的太姥山孕育出來的大批好茶青,若是被他們做壞了,那可真是可惜。
想法就此作罷。
再來說101遍,品質好的白茶,快出水之下,不愁沒有滋味!
白茶的制茶工藝,是簡樸,而非簡單,需要花上不少精心專研,才能制出好茶。
大緻上看,白茶工藝簡樸,就萎凋和烘幹這兩道。
茶青采下來後,及時的薄薄攤開在水篩上晾曬,離地70公分,溫和的進行日光萎凋。
萎凋結束後,再進行下一步的文火烘幹,将白茶内部多餘水分烘出來,做幹做透。
在最大程度保留下原有天然風味的同時,讓白茶芽葉内外都徹底幹爽,幹透。
這樣精心呵護出來的白茶,内部養分處于雀躍狀态。
對于新茶階段的白茶而言,在沒有經過轉化的時候,更是像座小火山那樣,活躍不已。
稍一與水接觸,各類的風味物質,便像夏日急驟的雨點,磅礴而發。
此時,唯有快出水,在各茶味物質處于平衡的狀态下,茶湯又香又稠,風味曼妙不已。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關于沖泡白茶,如何練好快出水的絕招,才是值得惱的問題。
擔心出水太快白茶沒滋味?那大可安心。
對于好茶,這樣的顧慮是不存在的!
《5》
相比悶泡,快出水更能檢驗白茶品質!
抛開喝茶滋味的好與壞。
村姑陳遇到過這樣認真的茶友,“從鑒别區分茶葉好壞的角度來說,是不是悶泡更靠譜?”
“在外邊喝茶,好多茶掌櫃都說的是,要看茶到底好不好,一悶就知道。”
“品質不好的茶,根本不耐悶。一悶就顯原型。”
但其實,哪怕從鑒茶的角度來看,快出水試茶,要試得更準一些。
舉個栗子吧。
品質好的茶,内在養分充足,好比一塊吸飽水的海綿。
而品質不好,内質寡淡的白茶,則是一塊接近幹燥的海綿。
好茶,稍稍用力,快出水沖泡,内質物便能快速釋放。
劣茶,狠狠用力,長時間悶泡,才能得出零星滋味。
按這樣來看,是不是用快出水測試,更能準确測出一款茶的滋味?
優質的白茶,在用蓋碗沖泡時,需要掌握好出湯的快慢節奏。
前五六沖泡茶時,出湯動作一定要快。
等後幾沖泡茶時,可以根據茶湯滋味表現,稍稍加幾秒坐杯時間。
這樣快慢結合得當,在一沖沖注水泡茶的情況下,更能完整感受一款白茶的風味。
喝茶品鑒時,更能準确測評出一款茶的好與壞。
若是一概不論,用極端的悶泡方式,鑒别白茶的好壞。
這樣很有可能,會給劣質茶留出後路。
長時間悶泡下,得出零星茶味的劣質白茶,,極有可能就此成為白茶堆裡的南郭先生,濫竽充數!
《6》
沖泡白茶的快與慢。
有人擔心出湯速度練不快。
亦有人擔憂出湯太快沒滋味。
真是應了那句: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裡。
其實,白茶工藝是簡樸,而不是簡單。
發酵程度輕微的白茶,湯色清淺,但滋味卻不差。
在第一道茶湯裡,白毫多,養分多,風味好。
快出水沖泡,不用擔心白茶沒滋味。
若在泡茶時,氣定神閑将茶悶上5分鐘喝,那可是給自己的味蕾找虐。
為了不浪費好茶,快出水才是白茶的正确歸屬!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或者直接手機端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