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幸福永安康

幸福永安康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4 20:22:37

幸福永安康(幸福歌聲聲入耳)1

紅花崗區忠莊河濕地公園一角。呂凱 攝

幸福永安康(幸福歌聲聲入耳)2

1989年的遵義老城大興路片區。

大地飛歌,黔北嘹亮。

作為中國革命的“轉折點”,紅城遵義不忘曆史,不忘初心。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正确領導下,遵義各族幹部群衆乘勢而上,銳意改革、克難奮進,經曆一次次“大轉變”,成就一次次“大跨越”,實現農業、工業、第三産業的“全面開花”,實現發展的巨變。

200萬畝茶園、225萬畝辣椒、有機高粱等特色産業讓23萬貧困戶找到緻富門路;今年前三季度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953.4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高于全省2.4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一位;綠色生态與豐富的紅色文化、洞穴探險、民族文化等串成了處處皆景點的全域旅遊新業态……

一首首幸福之歌在千家萬戶傳唱,一處處新景象孕育着遵義城持續走高的“幸福指數”,如此遵義,何其美哉!

闖出鄉村振興新天地

“走,到湄潭當農民去!”這是一句在黔北廣為流傳的廣告語。

為啥要到湄潭當農民?可以從湄潭縣興隆鎮大廟場村村民李中會的豐收賬中找答案。

李中會家坐落在茶園中。“從開春忙到現在,一家人天天和茶打交道。”采摘、加工完最後一批秋茶,李中會沏了一杯香氣四溢的翠芽,喝着茶盤算起收成來:家裡6畝茶園,茶青收入近4萬元,茶葉加工收入5萬多元;自己在沁園春茶莊務工,一年收入4萬多元。“我家一年掙了14萬元,不比城裡人差。”李中會自豪地說。

和李中會一樣充滿幸福感的,還有湄潭縣8.8萬戶茶農。有了好山好水好産業,湄潭就有了底氣。追根溯源,這底氣來自始于20世紀80年代農村改革試驗。

湄潭礦産資源貧乏、工業基礎薄弱,全縣九成以上為農業人口。“在農村謀出路、向土地要效益”成了發展之道。

改革開放初期,“包産到戶”呼聲高漲,村幹部帶領村民種茶,但承包權以後會不會變動沒有明确,村民心裡沒底。

1983年的一個冬夜,抄樂鄉(現抄樂鎮)楠木橋大隊20多戶村民圍坐在火爐邊,七嘴八舌吵出個“生不增、死不減”的土法子,穩定了人口和土地之間的權利關系。

1987年,國務院确立湄潭為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重點探索土地制度改革及農産品商品基地建設的實踐經驗。數年後,湄潭形成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經驗,寫進中央文件和《農村土地承包法》。随着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加上稅費減負改革試驗與“退耕還茶”的政策支持,群衆吃下“定心丸”。湄潭搶抓機遇,舉全縣之力發展茶産業,帶動群衆脫貧緻富。

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湄潭還承擔了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11項國家級改革試點任務,走出了一條綠色崛起的小康之路。全縣茶葉種植面積達60萬畝,人均擁有茶園1.3畝,茶産業綜合收入破百億元。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湄潭的改革隻是遵義市農村改革中的星火一點。

如今,遵義農業實現了基地建設、加工銷售、科技推廣、基礎設施、農村改革的“新五突破”,培育了茶葉、商品蔬菜、辣椒、紅高粱、竹、藥、畜牧、幹鮮果等八大特色優勢産業。1978年到2017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77倍,逐步實現了“糧倉”到“錢倉”、從溫飽到小康的跨越。

農村改革一路向前,遵義不斷跑出發展新速度。在中部區域,彙川區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登記頒證工作,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促進農村資産自由流通;播州區實施農村改革“三權分置”,形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落實、農戶承包權穩定、土地經營權放活的新格局。

在東部區域,鳳岡縣農村金融服務改革實現“三增三減”;餘慶縣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抓好林權變更登記、林木所有權使用權頒證和茶園評估。

在西部區域,仁懷市落實農村土地流轉規模經營扶持辦法,對企業進行土地流轉補助;習水縣探索農村産權交易服務平台,促進農民資産流通。

在北部區域,務川自治縣創新農村擔保方式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道真自治縣着力推進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優先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确權登記、農村宅基地和房屋确權登記改革工作。

2017年底,遵義貧困人口減少到23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5%,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47元。

轉型升級輸出強動力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遵義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953.4億元,同比增長11.1%,增速高于全省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速2.4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一位,工業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時期的遵義工業,已成為推動該市發展的“火車頭”。

不久前,出産于遵義的“中國制造”又一尖端科技産品登上國際核電舞台。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全面啟動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項目“環向場超導磁體重力支撐”GS部件的批量化生産,預計在2019年3月完成産品的制造并發往法國進行聯合安裝。

貴州航天新力鑄鍛有限責任公司隸屬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十研究院,前身是遵義人熟悉的“061基地”。改革開放40年,061基地“出山入市”,幾經轉型,發生變化的不僅僅是名字。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随之而來的是指令性軍品生産任務越來越少。企業面臨發展壓力,061基地開始了第一次轉型,從“單純軍工”走向“軍轉民”,積極邁入市場經濟的大門:“風華牌”電冰箱投入市場暢銷全國;“航天牌”雙排座面包車、“航天牌”輕型載貨汽車、“山鷹”牌農用汽車等産品供不應求。

随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民營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國有企業的民品市場受到不小的沖擊。嚴峻的市場形勢下,061基地堅持用改革的思路解決問題,2015年,061基地轉型升級為第十研究院,構建創新平台,形成了以高端技術裝備、工業基礎件及新材料、信息技術為代表的軍民融合式發展格局,應急救援裝備、大功率液力變速器、核級鑄鍛件、超臨界流體技術裝備、精密齒輪、電池電機、繼電器連接器等“明星”産品享譽業内外。

航天航空兩大軍工基地的發展為遵義積澱了雄厚的工業基礎,國有企業和白酒産業則成為遵義發展騰飛的“雙翼”。

遵義市白酒産業以茅台為龍頭,擁有董酒、習酒、鴨溪、珍酒、湄窖、國台等全國知名品牌。這些年來,通過加快建設仁懷名酒工業園和習水名酒工業園,大力發展白酒配套産業,推進貴州茅台酒技改、習酒公司醬香技改等項目,全力打造“中國醬香·赤水河谷”地域品牌,實現白酒産業集群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同時,在茅台集團的帶動下,白酒消費市場逐步回暖,生産總體穩定。

按照有利于國有資産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争力,有利于壯大國有資本功能的原則,遵義市通過股份制改革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實施集團化戰略,增強國有企業的市場競争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國企運營管理,從而推動國有企業、白酒産業深化改革,把國有企業和白酒産業做大做強做優。

今年1月,遵義将26家市屬國有企業優化重組為遵義道橋建設集團、遵義城建投資集團、遵義交旅投資集團、遵義金融控股集團。重組後,4家中有3家資産達300—800億元,1家達1000億元以上,企業資金使用效率和投融資能力顯著提高。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常态下,遵義市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新興産業、強化運行調度和協調服務,使得園區建設、産業聚集和新興産業有了更大突破,推動了工業經濟由“遵義制造”向“遵義智造”轉變,讓越來越多的産品走向全國和世界。去年,遵義市産出智能通信手機850萬台,電子計算機20.5萬台,電視接收機頂盒662萬台。

從1978年到2017年,遵義市地區生産總值增長305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60倍。

守住綠水青山唱新歌

初冬,遊客興緻不減,沉醉于遵義的美景。

連綿竹海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晨鐘暮鼓,萬畝茶海美景如畫,讓人流連忘返;國酒之都美酒醇香,沁人心脾……

在赤水,被群衆稱為“旅遊書記”的赤水市政協原副主席楊占春見證了赤水旅遊從無到有,到如今“井噴”的盛況。

“赤水美就美在這片青山綠水和迷人風光。”楊占春說,20世紀80年代,随着赤水大瀑布和國家珍稀植物桫椤被發現,開發旅遊逐漸形成共識。但開發過程中,卻經曆了不少挫折。“那時候農民首先要解決的是吃飯問題,當時四洞溝兩岸都種着農作物,農民沒有什麼旅遊概念。”

為了恢複生态,1986年,時任大同鄉黨委書記的楊占春發動全鄉在四洞溝兩岸種植雜竹、修繕道路,幾年下來,四洞溝綠竹成蔭,溪水碧綠。2001年,赤水創造性地把國家實施的“退耕還林”工程變為“退耕造竹”工程,成就了一望無垠的竹海和82.85%的森林覆蓋率。

随着思想觀念的轉變、生态保護機制的建立、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國丹霞”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産,2017年,赤水市接待遊客達163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85億元,旅遊業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重要支柱,赤水也成為貴州第一個脫貧攻堅出列的縣(市)。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赤水的成功在遵義市絕不是個例。環境保護機構從無到有、從有到強,空氣質量從差到好、從好到優,森林覆蓋率從6.7%到57.69%,生态得到修複與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加強,發展方式徹底轉變……遵義市由點及面深化生态文明體制改革,多彩畫卷在黔北大地次第鋪展:赤水河流域、烏江流域生态紅線劃定、自然資産資源登記确權、河長考核制度等一項項新舉措制定實施;鄉鎮污水處理廠、垃圾收集轉運處置系統等一個個硬投入實實在在;成立生态環保法庭,開展“六個一律”環保“利劍”執法專項行動等一次次跨區域、跨行業的環保執法行動逐一完成……

遵義還制定了嚴格的生态文明考核體系,進一步明确生态環保責任“黨政同責、終身追究”,并實施水、大氣環境質量考核、新聞媒體月月曝光和領導幹部約談制度,率先在赤水河流域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率先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态補償機制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率先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率先健全落實河長制等先行先試政策,在全國第一個以一條流域(赤水河)為單元推進生态文明體制改革,走在了改革創新的前列。

綠色生态與豐富的紅色文化、洞穴探險、民族文化等元素串聯起來,成就了處處皆景點的全域旅遊新業态。

遵義市通過實施産城景一體,統籌風光風情風物、打造茶海竹海花海、全域綠化美化靓化,集中打造旅遊産業集聚區,實現全天候全空間全景域旅遊體驗。2017年,該市接待遊客1.15億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51.8億元。

好風憑借力,揚帆正當時。紅色遵義堅守發展和生态兩條底線,用心打造醉美遵義的新未來。(錢誠 黃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