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判斷心理健康的三原則

判斷心理健康的三原則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02 11:42:40


健康曆來是人們追求的目标,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生物醫學模式,強調從解剖,生理,病理,病原等方面去探究疾病的病因和治療方法來保證機體的健康,忽略了人作為一個整體心理狀态和個性特征在其中的作用。


1946年,世界衛生組織對人類健康給出了明确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應是軀體心理和社會适應的良好狀态,強調了人類心理健康在健康中的重要性。補充了生物醫學模式的不足,使醫學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模式發展。


心理健康,又稱心理衛生。1948年第三屆國際心理健康大會曾為心理健康下過這樣的定義,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内,将個人心境發展最佳的一個狀态。


心理健康的人會有效的适應社會環境,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按照環境的文化标準行事,角色符合社會環境的要求,與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發揮自己的潛能,為社會貢獻力量。


判斷心理健康的三原則(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1



中國古代心理健康的标準基本上都包含有養心的内容。聶世茂在研究内經後總結出九條标準,簡述如下:

一是“心恬愉為務”,“和喜怒而安居處”。即是要經常保持樂觀心境。

二是“志閑而少欲”,“不懼于物”,即是不為物欲所累。

三是“謠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即是要不妄想枉為。

四是“意志和精神則專直,魂魄不散”,即是要意志堅強,循理而行。

五是“禦神有時”,“起居有常”,即要身心有勞有益,有規律的生活。

六是“恬淡虛無”,“居處安靜”,“靜則神藏”,即心神甯靜。

七是“樂其俗”,“好利人”,即要熱愛生活,人際關系好。

八是“宛然從物,或與不争,與時變化”,即要善于适應環境變化。

九是“節陰陽而調剛柔”,即要涵養性格,陶冶氣質,克服自己的缺點。

我國心理健康工作者提出了判斷心理健康的三項原則:

心理與環境的同一性,心理與行為的整統性,人格的穩定性。

同時提出了心理健康水平的七條評估标準:

适應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識水平、社會交往能力、康複力、道德愉快勝于道德痛苦等。


西方學者通過對心理成熟的健康成人進行研究後得出,健康的人的人格是不受無意識力量的支配的,也不為童年的心靈創傷和沖突所左右。心理健康者的功能發揮是在理性和意志的水平上進行的。據此提出心理健康的六個标準:

力争自我的成長,

能客觀地看待自己,

人生觀的統一,

有與于他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人生所需的能力、知識和技能的獲得,

具有同情心,對生命充滿愛。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識到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隻重視人類的病态和殘缺特點,忽視了機體健全積極的特征,從而代替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将心理健康狀态稱為自我實現,即認為:年輕人很難達到自我實現,隻有部分中老年人能達到,是因為年輕人有許多低層次的需要,如安全、愛、自尊等,還沒有得到适當程度的滿足,沒有形成持久的價值觀、智慧、意志力和穩定的愛情關系,也未明确選擇自己要為之終身奮鬥的事業。


判斷心理健康的三原則(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2



不過,年輕人有極大的發展潛力,通過努力可以逐漸接近自我實現的最高目标。他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準是:

有足夠的安全感,

能充分的了解自己,

并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評價,

生活理想,

切合實際,

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善于從經驗中學習,

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能适度的發揮情緒和控制情緒,

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性,

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的目的就是要維護和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首先要預防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病的發生。随着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競争越來越激烈,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疾病越來越多,已經是不争的事實。對這些問題和疾病的早期發現和早期幹預尤為重要。其次,不同年齡階段個體的心理發展各具特點,應根據這些特點和該年齡段好發的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促進心理健康狀況的方法。第三要促使個體培養和維護良好的人格,挖掘自身的潛能,使之在生活、工作、人際交往中處于完滿的狀态。

參考閱讀:醫學心理學,2015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