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攴”部的四個漢字:“[湅攵]、孜、攽、[旱攵]”。這四個字中,隻有“孜”字是現代漢語通用字,收錄在1988年國家語委頒布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共7000字)中,因此,本課的重點漢字中“孜”(第二個字),我們經常用的成語“孜孜不倦”,用的就是這個“孜”(詳見黑體字部分)。四個字的詳情如下:
1、[湅攵](因GB字庫中沒有收錄這個字,隻能描述字形)。讀lià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湅攵],辟[湅攵]鐵也。從攴,從湅。”形聲字。本義是鍛煉金屬使其純淨或堅韌。
這裡的“辟[湅攵]鐵”,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辟者,襞之假借也。[湅攵]者,段也。簡取精鐵,不計數折疊段之,因名為辟[湅攵]鐵也。”“襞”,其實就是折疊衣服。[湅攵],就是“鍛”(‘段’通‘鍛’)。合起來,就是選取精鐵,不計次數折疊鍛煉它,就是‘[湅攵]’的含義。也就是多次折疊鍛煉精良的金屬。
(打鐵人)
後來,這個字演變為“鍊”、“煉”。就是鍛煉的“煉”,《說文解字》“火”部另外收有“煉”字,至本字時再細說。
“[湅攵]”的小篆寫法如圖:
([湅攵]的小篆寫法)
2、孜。讀zī。《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孜,汲汲也。從攴,子聲。《周書》曰:‘孜孜無怠。”形聲字。本義是勤勉;不懈怠。
這裡的“汲汲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汲汲與‘彶彶’同,急行也。”“彶”見我們的課程294課,急行,就是不懈怠,努力前行之意。這裡的《周書》指《書·周書·泰誓》,今本作“爾其孜孜,奉予一人”。孔傳:“孜孜,勤勉不怠。”意思是說你們要勤勉地幫助我。
這個“孜孜”經典常用,比如《書·周書·君陳》:“惟日孜孜,無敢逸豫。”日日勤勉不懈怠,不敢安逸享樂!《三國志·蜀志·向朗傳》:“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就是潛心鑽研經典,勤勉而不知疲倦。後來發展出來一個成語“孜孜不倦”,多用來形容工作或學習勤奮不知疲倦。
(孜孜不倦讀書人)
本義之外,“孜”還有其他幾個用法:
(1)厚。《玉篇·子部》:“孜,厚也。”
(2)處。《廣韻·之韻》:“孜,處也。”
(3)笃愛;至愛。《廣韻·之韻》:“孜,力笃愛也。”
以上三種用法均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
“孜”的小篆寫法如圖:
(孜的小篆寫法)
3、攽。讀bān。又讀作bīn。《說文解字》給出的解釋是:“攽,分也。從攴,分聲。《周書》曰:‘乃惟孺子攽。’亦讀與彬同。”形聲字。本義是分。《廣雅·釋诂二》:“攽,減也。
這裡的“分”,聲中有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作“從攴、從分會意,分亦聲。”這裡的《周書》指《書·周書·洛诰》,今本作:“乃惟孺子頒,朕不暇聽。”我急想您來分擔政務,我已經沒有這麼多時間來管理這麼多事情啊!
(分擔家務)
本義之外,“攽”還有兩個用法:
(1)頒布。宋代王明清《揮麈前錄》卷二:“宣和末,上思其忠親批雲:‘雍孝聞昨上書緻罹刑辟,忠誠可嘉,特開落過犯,授修武郎閤門宣贊舍人。’命攽而孝聞死矣。”
(2)文采盛明貌。譚嗣同《代大人撰贈奉政大夫任君墓志銘并叙》:“世基徽懿,文采攽㦽(讀yù,《說文·有部》:‘有文章也’)。”
“攽”的小篆寫法如圖:
(攽的小篆寫法)
4、[旱攵]。(GB字庫無此字,所以隻能描述字形)。(依解說,其正體應為‘㪋’)讀音有兩個:
(一)hà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标注的讀音,給出的解釋是:“[旱攵],止也。從攴,旱聲。《周書》曰:‘㪋我于朝。’”形聲字。本義是救止;捍衛。高田忠周《古籀篇》:“從旱者,為籀文增緐(同‘繁’),從幹為古正字矣。”也就是說,它的正體應當是“扞”,就是“捍”。“[旱攵]”在早期文字中是象形字和會意字。看一下字形演變:
([旱攵]的字形演變)
早期的[旱攵],字形象有桠杈的木棒,表示武器,可救止捍衛戰鬥。後加“攴”,即手持武器,有救止;捍衛之義,成了會意字。
(手持木棒的卡通原始人)
這裡的“《周書》”,指《書·周書·文侯之命》:今本作“扞我于艱。”即:在我艱難的時候捍衛我。徐灏《段注箋》:“凡扞格、扞止之類,皆幹之引申,‘幹’、‘扞’實古今字,而‘[旱攵]’其别體耳。”
(二)hé。讀音出自《廣韻》。同“㪃”。擊。《集韻·哿韻》:“㪃,擊也。或作[旱攵]。”了解字形演變之後就會發現,這個字義其實也來源于字形。
“[旱攵]”的小篆寫法如圖:
([旱攵]的小篆字形)
(【說文解字】之597,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版權方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