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原本是鄞州區一家公司的外貿業務員,工資為6300元/月。雙方簽訂有一份至2023年10月到期的勞動合同,合同約定:“員工因個人情況提出辭職,應當提前30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公司,并應當按照公司規定辦理工作移交及解除合同手續,否則公司有權暫緩發放工資、獎金等款項,直至員工辦理完畢相應手續。”“員工無論因何種原因離職,均應當将因履行職務所獲得的所有文件、資料、成果及物品,包括原件及所有備份,無條件返還公司。在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日前30日内,除非事先經過公司的書面同意,否則員工不得将上述資料物品攜帶出辦公場所。”
今年3月,因為個人原因,李某決定離職。3月16日晚上,李某通過微信向自己的主管告知了離職決定。次日,主管找李某談了話進行挽留,但由于李某去意已決,最終,公司方面不得不讓李某進行工作交接,在完成交接後,去人事處辦理書面手續。
但在當天下午,李某微信自行向主管發送了一個“客戶資料”打包文件後立即找人事要求辦理離職手續,人事以李某未提前30日申請拒絕了。李某遂将《辭職信》留在辦公桌上自行離開,不再上班。其後,雖經公司多次電話聯系讓其回來辦理離職交接,但李某一直認為自己已經交接完成,是公司方面故意為難他。
在千方百計找人應急代工替補上相關工作後,公司方面向甯波市鄞州區勞動人事争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要求李某辦理離職交接手續,并賠償因突然辭職未辦理交接手續造成訂單損失、招聘損失、其他員工應急代工等經濟損失。最終,仲裁委裁決李某立即到公司辦理離職交接手續,并賠償公司未按規定解除勞動合同造成的損失6300元。
記者了解到,受勞動者維權意識的日漸成熟及維權渠道的日益暢通影響,就業“短工化”“零工化”的現象明顯。僅以鄞州為例,在當地鄞州區勞動人事争議仲裁院2021年度受理的涉及到解除勞動合同的仲裁案件中,約四成的職工在涉案單位的工齡不到1年,約二成的職工在涉案單位的工齡1年以上不到2年;在上述工齡2年以下解除勞動合同案件中,職工個人離職的占比近一半。員工短期辭職容易加劇勞資雙方矛盾,特别是因“急辭工”導緻的糾紛數量逐年增加。
仲裁員介紹說,盡管辭職是勞動者的權利,且辭職時無須說明理由,但這不等于可以随意走人。職工在注重自身勞動權益保護的同時,也要提高職業道德和責任心,不管是入職還是離職,都應當謹慎對待,不可任性為之。否則除了可能需承擔賠償損失的法律責任外,長遠看也容易導緻就業過程中的話語權降低,不利于個人職業發展和企業穩定生産,最終影響社會經濟穩定。同時,企業也應當通過自身的規範管理、人文關懷、福利機制等增強職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中國甯波網記者周瓊通訊員淩靜寅文/圖
轉自: 中國甯波網
來源: 石家莊普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