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職場

 > 加了group by後非常慢

加了group by後非常慢

職場 更新时间:2024-05-08 21:06:26

  導讀 當我們交友平台在線上運行一段時間後,為了給平台用戶在搜索好友時,在搜索結果中推薦并置頂他感興趣的好友,這時候,我們會對用戶的行為做數據分析,根據分析結果給他推薦其感興趣的好友。

  這裡,我采用最簡單的SQL分析法:對用戶過去查看好友的性别和年齡進行統計,按照年齡進行分組得到統計結果。依據該結果,給用戶推薦基數最高的某個性别及年齡的好友。

  那麼,假設我們現在有一張用戶浏覽好友記錄的明細表t_user_view,該表的表結構如下:

  CREATE TABLE `t_user_view` ( `id` bigint(20) unsigned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OMMENT 自增id, `user_id` bigint(20) DEFAULT NULL COMMENT 用戶id, `viewed_user_id` bigint(20) DEFAULT NULL COMMENT 被查看用戶id, `viewed_user_sex` tinyint(1) DEFAULT NULL COMMENT 被查看用戶性别, `viewed_user_age` int(5) DEFAULT NULL COMMENT 被查看用戶年齡, `create_time` datetime(3)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3), `update_time` datetime(3)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3) ON UPDATE CURRENT_TIMESTAMP(3), PRIMARY KEY (`id`), UNIQUE KEY `idx_user_viewed_user` (`user_id`,`viewed_user_id`) )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 複制代碼

  為了方便使用SQL統計,見上面的表結構,我冗餘了被查看用戶的性别和年齡字段。

  我們再來看看這張表裡的記錄:

  加了group by後非常慢(告訴面試官我能優化groupBy)(1)

  現在結合上面的表結構和表記錄,我以user_id=1的用戶為例,分組統計該用戶查看的年齡在18 ~ 22之間的女性用戶的數量:

  SELECT viewed_user_age as age, count(*) as num FROM t_user_view WHERE user_id = 1 AND viewed_user_age BETWEEN 18 AND 22 AND viewed_user_sex = 1 GROUP BY viewed_user_age 複制代碼

  得到的統計結果如下:

  加了group by後非常慢(告訴面試官我能優化groupBy)(2)

  可見:

  該用戶查看年齡為18的女性用戶數為2該用戶查看年齡為19的女性用戶數為1該用戶查看年齡為20的女性用戶數為3 所以,user_id=1的用戶對年齡為20的女性用戶更感興趣,可以更多推薦20歲的女性用戶給他。

  如果此時,t_user_view這張表的記錄數達到千萬規模,想必這條SQL的查詢效率會直線下降,為什麼呢?有什麼辦法優化呢?

  想要知道原因,不得不先看一下這條SQL執行的過程是怎樣的?

  explain 我們先用explain看一下這條SQL:

  EXPLAIN SELECT viewed_user_age as age, count(*) as num FROM t_user_view WHERE user_id = 1 AND viewed_user_age BETWEEN 18 AND 22 AND viewed_user_sex = 1 GROUP BY viewed_user_age 複制代碼

  執行完上面的explain語句,我們得到如下結果:

  加了group by後非常慢(告訴面試官我能優化groupBy)(3)

  在Extra這一列中出現了三個Using,這3個Using代表了《導讀》中的groupBy語句分别經曆了3個執行階段:

  Using where:通過搜索可能的idx_user_viewed_user索引樹定位到滿足部分條件的viewed_user_id,然後,回表繼續查找滿足其他條件的記錄Using temporary:使用臨時表暫存待groupBy分組及統計字段信息Using filesort:使用sort_buffer對分組字段進行排序 這3個階段中出現了一個名詞:臨時表。這個名詞我在《MySQL分表時機:100w?300w?500w?都對也都不對!》一文中有講到,這是MySQL連接線程可以獨立訪問和處理的内存區域,那麼,這個臨時表長什麼樣呢?

  下面我就先講講這張MySQL的臨時表,然後,結合上面提到的3個階段,詳細講解《導讀》中SQL的執行過程。

  臨時表 我們還是先看看《導讀》中的這條包含groupBy語句的SQL,其中包含一個分組字段viewed_user_age和一個統計字段count(*),這兩個字段是這條SQL中統計所需的部分,如果我們要做這樣一個統計和分組,并把結果固化下來,肯定是需要一個内存或磁盤區域落下第一次統計的結果,然後,以這個結果做下一次的統計,因此,像這種存儲中間結果,并以此結果做進一步處理的區域,MySQL叫它臨時表。

  剛剛提到既可以将中間結果落在内存,也可以将這個結果落在磁盤,因此,在MySQL中就出現了兩種臨時表:内存臨時表和磁盤臨時表。

  内存臨時表 什麼是内存臨時表?在早期數據量不是很大的時候,以存儲分組及統計字段為例,那麼,基本上内存就可以完全存放下分組及統計字段對應的所有值,這個存放大小由tmp_table_size參數決定。這時候,這個存放值的内存區域,MySQL就叫它内存臨時表。

  此時,或許你已經覺得MySQL将中間結果存放在内存臨時表,性能已經有了保障,但是,在《MySQL分表時機:100w?300w?500w?都對也都不對!》中,我提到過内存頻繁的存取會産生碎片,為此,MySQL設計了一套新的内存分配和釋放機制,可以減少甚至避免臨時表内存碎片,提升内存臨時表的利用率。

  此時,你可能會想,在《為什麼我調大了sort_buffer_size,并發量一大,查詢排序慢成狗?》一文中,我講了用戶态的内存分配器:ptmalloc和tcmalloc,無論是哪個分配器,它的作用就是避免用戶進程頻繁向Linux内核申請内存空間,造成CPU在用戶态和内核态之間頻繁切換,從而影響内存存取的效率。用它們就可以解決内存利用率的問題,為什麼MySQL還要自己搞一套?

  或許MySQL的作者覺得無論哪個内存分配器,它的實現都過于複雜,這些複雜性會影響MySQL對于内存處理的性能,因此,MySQL自身又實現了一套内存分配機制:MEM_ROOT。它的内存處理機制相對比較簡單,内存臨時表的分配就是采用這樣一種方式。

  下面,我就以《導讀》中的SQL為例,詳細講解一下分組統計是如何使用MEM_ROOT内存分配和釋放機制的?

  MEM_ROOT 我們先看看MEM_ROOT的結構,MEM_ROOT設計比較簡單,主要包含這幾部分,如下圖:

  加了group by後非常慢(告訴面試官我能優化groupBy)(4)

  free:一個單向鍊表,鍊表中每一個單元叫block,block中存放的是空閑的内存區,每個block包含3個元素:

  left:block中剩餘的内存大小size:block對應内存的大小next:指向下一個block的指針 如上圖,free所在的行就是一個free鍊表,鍊表中每個箭頭相連的部分就是block,block中有left和 size,每個block之間的箭頭就是next指針

  used:一個單向鍊表,鍊表中每一個單元叫block,block中存放已使用的内存區,同樣,每個block包含上面3 個元素

  min_malloc:控制一個 block 剩餘空間還有多少的時候從free鍊表移除,加入到used鍊表中

  block_size:block對應内存的大小

  block_num:MEM_ROOT 管理的block數量

  first_block_usage:free鍊表中第一個block不滿足申請空間大小的次數

  pre_alloc:當釋放整個MEM_ROOT的時候可以通過參數控制,選擇保留pre_alloc指向的block

  下面我就以《導讀》中的分組統計SQL為例,看一下MEM_ROOT是如何分配内存的?

  分配 加了group by後非常慢(告訴面試官我能優化groupBy)(5)

  初始化MEM_ROOT,見上圖: min_malloc = 32 block_num = 4 first_block_usage = 0 pre_alloc = 0 block_size = 1000 err_handler = 0 free = 0 used = 0申請内存,見上圖: 由于初始化MEM_ROOT時,free = 0,說明free鍊表不存在,故向Linux内核申請4個大小為1000/4=250的block,構造一個free鍊表,如上圖,鍊表中包含4個block ,結合前面free鍊表結構的說明,每個block中size為250,left也為250分配内存,見上圖: (1) 遍曆free鍊表,從free鍊表頭部取出第一個block,如上圖向下的箭頭 (2) 從取出的block中劃分220大小的内存區,如上圖向右的箭頭上面-220,block中的left從250變成30 (3) 将劃分的220大小的内存區分配給SQL中的groupby字段viewed_user_age和統計字段count(*),用于後面的統計分組數據收集到該内存區 (4) 由于第(2)步中,分配後的block中的left變成30,30 32,即小于第(1)步中初始化的min_malloc,所以,結合上面min_malloc的含義的講解,該block将插入used鍊表尾部,如上圖底部,由于used鍊表在第(1)步初始化時為0,所以,該block插入used鍊表的尾部,即插入頭部釋放 下面還是以《導讀》中的分組統計為例,我們再來看一下MEM_ROOT是如何釋放内存的?

  加了group by後非常慢(告訴面試官我能優化groupBy)(6)

  如上圖,MEM_ROOT釋放内存的過程如下:

  遍曆used鍊表中,找到需要釋放的block,如上圖,block(30,250)為之前已分配給分組統計用的block将block(30,250)中的left 220,即30 220 = 250,釋放該block已使用的220大小的内存區,得到釋放後的block(250,250)将block(250,250)插入free鍊表尾部,如上圖曲線箭頭部分 通過MEM_ROOT内存分配和釋放的講解,我們發現MEM_ROOT的内存管理方式是在每個Block上連續分配,内部碎片基本在每個Block的尾部,由min_malloc成員變量控制,但是min_malloc的值是在代碼中寫死的,有點不夠靈活。所以,對一個block來說,當left小于min_malloc,從其申請的内存越大,那麼block中的left值越小,那麼,該block的内存利用率越高,碎片越少,反之,碎片越多。這個寫死是MySQL的内存分配的一個缺陷。

  磁盤臨時表 當分組及統計字段對應的所有值大小超過tmp_table_size決定的值,那麼,MySQL将使用磁盤來存儲這些值。這個存放值的磁盤區域,MySQL叫它磁盤臨時表。

  我們都知道磁盤存取的性能一定比内存存取的性能差很多,因為會産生磁盤IO,所以,一旦分組及統計字段不得不寫入磁盤,那性能相對是很差的,所以,我們盡量調大參數tmp_table_size,使得組及統計字段可以在内存臨時表中處理。

  執行過程 無論是使用内存臨時表,還是磁盤臨時表,臨時表對組合及統計字段的處理的方式都是一樣的。《導讀》中我提到想要優化《導讀》中的那條SQL,就需要知道SQL執行的原理,所以,下面我就結合上面講解的臨時表的概念,詳細講講這條SQL的執行過程,見下圖:

  

  創建臨時表temporary,表裡有兩個字段viewed_user_age和count(*),主鍵是viewed_user_age,如上圖,倒數第二個框temporary表示臨時表,框中包含兩個字段viewed_user_age和count(*),框内就是這兩個字段對應的值,其中viewed_user_age就是這張臨時表的主鍵掃描表輔助索引樹idx_user_viewed_user,依次取出葉子節點上的id值,即從索引樹葉子節點中取到表的主鍵id。如上圖中的idx_user_viewed_user框就是索引樹,框右側的箭頭表示取到表的主鍵id根據主鍵id到聚簇索引cluster_index的葉子節點中查找記錄,即掃描cluster_index葉子節點: (1) 得到一條記錄,然後取到記錄中的viewed_user_age字段值。如上圖,cluster_index框,框中最右邊的一列就是viewed_user_age字段的值 (2) 如果臨時表中沒有主鍵為viewed_user_age的行,就插入一條記錄 (viewed_user_age, 1)。如上圖的temporary框,其左側箭頭表示将cluster_index框中的viewed_user_age字段值寫入temporary臨時表 (3) 如果臨時表中有主鍵為viewed_user_age的行,就将viewed_user_age這一行的count(*)值加 1。如上圖的temporary框遍曆完成後,再根據字段viewed_user_age在sort_buffer中做排序,得到結果集返回給客戶端。如上圖中的最右邊的箭頭,表示将temporary框中的viewed_user_age和count(*)的值寫入sort_buffer,然後,在sort_buffer中按viewed_user_age字段進行排序 通過《導讀》中的SQL的執行過程的講解,我們發現該過程經曆了4個部分:idx_user_viewed_user、cluster_index、temporary和sort_buffer,對比上面explain的結果,其中前2個就對應結果中的Using where,temporary對應的是Using temporary,sort_buffer對應的是Using filesort。

  優化方案 此時,我們有什麼辦法優化這條SQL呢?

  既然這條SQL執行需要經曆4個部分,那麼,我們可不可以去掉最後兩部分呢,即去掉temporary和sort_buffer?

  答案是可以的,我們隻要給SQL中的表t_user_view添加如下索引:

  ALTER TABLE `t_user_view` ADD INDEX `idx_user_age_sex` (`user_id`, `viewed_user_age`, `viewed_user_sex`); 複制代碼

  你可以自己嘗試一下哦!用explain康康有什麼改變!

  小結 本章圍繞《導讀》中的分組統計SQL,通過explain分析SQL的執行階段,結合臨時表的結構,進一步剖析了SQL的詳細執行過程,最後,引出優化方案:新增索引,避免臨時表對分組字段的統計,及sort_buffer對分組和統計字段排序

  當然,如果實在無法避免使用臨時表,那麼,盡量調大tmp_table_size,避免使用磁盤臨時表統計分組字段。

  思考題 為什麼新增了索引idx_user_age_sex可以避免臨時表對分組字段的統計,及sort_buffer對分組和統計字段排序?

  提示:結合索引查找的原理。

  作者:謙虛的小叮當鍊接:h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職場资讯推荐

热门職場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