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職業生涯的中段,也就是到了所謂的中年危機之時,對工作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是多數打工人會發出的疑問。這個階段面臨着三大問題:
1.開始工作已經十幾年了,升職無望,而且周圍的老家夥越來越少,而剛從學校出來的小鮮肉越來越多;
2.也許婚姻關系也到了七年之癢,對家庭既期望,又心煩,期望的是新鮮和變化,心煩的是柴米油鹽和房貸,期待每天工作結束,又不知道工作結束回家做什麼;
3.工作一方面已經輕車熟路,人際關系圈子也固定了,另一方面不斷地質疑當前所做工作的意義在哪裡,為什麼這份工作需要我來做,有什麼差異化的價值,做與不做,做得好與做得差,是否對結果其實沒有什麼差别。
哲人說痛苦 反思=進步,這兩天正苦惱思索當前的工作有什麼意義,在處理完一件事情之後,突然有了些感悟,工作對個人的價值除了換取勞動收入外,最重要的是體現個人的價值。在幫助他人處理完一項事務之後,之前的苦惱和焦慮突然減輕許多,有一種久旱遇甘霖的感覺,為什麼無所事事會感到痛苦,在适當的忙碌下,反而會感受到充實和滿足呢?
以個人的感受分析,忙碌能給人帶來快樂,如果忙碌的事情本身也有額外的價值,那更是會帶來雙倍的快樂。工作本身是帶有除了報酬以外的情緒價值的,這個價值具備的普遍社會意義越大,或者對周圍人的正向影響越大,情緒價值就越高,比如教師、醫生,比如造火箭、造航母,比如做慈善、辦企業。
通常在職業生涯的初始階段會過于看重技能,在工作之中也總會考慮當前的崗位,工作内容是否有助于自己能力的提升,是否可以将自己從專家提升到資深專家。事實是在職業生涯中能往縱深發展的人是少數,多數人是拉長T字模型中的這一橫,也許是深受高考選拔的影響,習慣于用單一的緯度——專業性來評價自己的職業能力,這個結果就是産生持續的焦慮和不安,因為随着領域細分,除非是走科研道路的,否則總是會遇到自己的深度瓶頸。而我的體會是工作的價值并不是與工作技能唯一相關的。
技能是工作中的『術』,而态度才是工作中的『道』。
就如今天我所獲得的體會,要獲得報酬之外的工作價值,解決工作意義何在的疑問,就要獲得工作賦予的情緒價值,那就是幫助他人的價值。本着幫助他人,尋求他人幫助,形成互幫互助的價值循環,具體用哪種技能去承載,是賣橘子還是賣機床,也許并沒有什麼區别。幫助,意味着被他人需要,意味着自我價值的呈現,人到職場中場,應該考慮的是完善什麼技能能夠讓自己更好地幫助他人,而不是舍本求末總是從做這份工作能給我自己帶來什麼能力提升考慮出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