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播謠言會接受什麼處罰?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對商品、企業有負面評價的不實信息,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散播謠言會接受什麼處罰?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微信朋友圈發布對商品、企業有負面評價的不實信息,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
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認定一起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不實負面信息的侵害名譽權案件,維持一審判決要求侵權人連續60天在朋友圈發布賠禮道歉信息,并且微信朋友圈允許朋友查看的範圍應設置為最近半年,且不得設置分組可見及屏蔽。
小明(化名)與小麗(化名)是一對情侶,小麗為在校大學生,小明任職于聚某教育咨詢中心。
2021年9月,小麗付費在校内網紅微信賬号的朋友圈發布乘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乘某公司”)的不實負面信息。第二天,小明在其微信工作群中付費要求他人轉發乘某公司的不實負面信息。
據了解,聚某教育咨詢中心與乘某公司存在競争關系,兩者均有考研培訓項目。
乘某公司向珠海市金灣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小明、小麗在各自微信朋友圈發布賠禮道歉聲明,并賠償經濟損失及名譽損失共計五萬元。
一審法院經審理,依法判決小明、小麗的行為構成侵害名譽權,小明、小麗須使用發生侵權行為時所使用的微信号在各自微信朋友圈發布聲明或緻歉信,為乘某公司澄清事實、賠禮道歉,時間為連續60天,且各自微信朋友圈允許朋友查看的範圍應設置為最近半年且不得設置分組可見及屏蔽。同時,小明、小麗分别向乘某公司支付賠償款六千元。
小明和小麗不服一審判決,向珠海市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請求駁回乘某公司全部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認為,小麗發布朋友圈向不特定第三人傳播不利于乘某公司名譽的虛假事實;小明已知小麗傳播的為虛假事實,仍在其開展推廣業務的微信工作群中有償要求他人在朋友圈中轉發,二人均實施了足以使乘某公司社會評價降低的侵權行為,影響顧客對乘某公司服務的評價,損害了乘某公司的整體聲譽和形象,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二審維持一審判決,小明、小麗須連續60天在各自微信朋友圈發布聲明或緻歉信,并分别向乘某公司支付賠償款六千元。
法官說法:
微信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
珠海中院法官王丹表示,微信朋友圈作為一種新型的信息交流、傳播的方式,已經成為人們向外界展現日常生活狀态、發表個人言論、評論世間百态的平台和工具。
微信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在微信朋友圈發布言論時,需要謹言慎行,尊重法律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在微信朋友圈散布捏造的不實消息,造成他人名譽受損(包括經營主體社會評價降低、商譽受損),可能構成民事侵權,依法需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依據相關法律的規定,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賠償損失的範圍不僅包括被侵權人的直接财産損失和精神損害,還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等合理費用。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魏麗娜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蘇琬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