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甯波9月28日消息(記者 張雯雯)在甯波這座“隐形冠軍”之城,星羅棋布聚集着大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位于甯波海曙的甯波曙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曙翔”)便是其中之一。在機聲隆隆的車間裡,“90後”“80後”“70後”的三代科研人,突破年齡圈層限制,勇闖“技術無人區”,在甯波民企充滿活力的産業舞台上,勾勒出一幅科研版“披荊斬棘的哥哥”人物群像圖。
作為曙翔公司的一名“95後”工程師,洪錦放在新材料領域是一名十足的“小鮮肉”。2020年碩士畢業于天津工業大學後,出于看好崛起的“小巨人”企業的前景,洪錦放進入了這家深耕軍工新材料的甯波“單項冠軍”培育企業。
但在科研路上潛心摸索之時,洪錦放也面臨着“成長的煩惱”。“就在其他同學紛紛畢業,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之時,我卻還在‘坐冷闆凳’。”洪錦放坦言,“由于新材料研發通常需要‘十年磨一劍’,我參與的項目雖已在試制階段,但仍要經曆一段沉寂期,而這期間,還要頂住發論文、評職稱、出成果的壓力,倏忽之間,便‘三十而已’了。”
技術人員對日照效應檢測系統進行測試(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雖然被實驗“虐”了千百遍,但洪錦放表示,在薪酬體系、業績考核、職稱申報等方面,民企的機制更為靈活創新。“比如,民營企業中技術人員的發明專利、職業技能等均可作為職稱評審内容,這鼓勵了年輕的技術員甘坐‘冷闆凳’、敢啃‘硬骨頭’。”洪錦放希望在這一“硬核”平台上,能解鎖更多“卡脖子”難題,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而對于“80後”的顧喜雙而言,雖然在科研領域仍是年輕“後浪”,卻已小露頭角。在他的辦公室内,有一面由二十餘張證書組成的“專利牆”。從國防科技大學碩士畢業後,手握數個專利瞄準細分領域的顧喜雙,走進了曙翔公司的大門。
指着一款“不起眼”的鐵路墊闆,顧喜雙介紹道:“我主要參與設計的這款産品,能使墊闆低溫靜剛度變化率從20%降到7%,讓鐵軌在嚴寒與常溫下狀态基本保持一緻。以前該産品還要從國外進口,但如今我們不僅提高了标準,還貼上了‘中國制造’的标簽。”
技術人員對新材料産品進行表觀檢查(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為深耕一線,顧喜雙還将辦公室搬到了車間内,一頭“埋”進生産研發中。在忙碌的生産線旁,顧喜雙表示:“相較于科研院所側重于課題研究,企業項目則更靈活高效,主要表現在項目周期短、市場反應快、産業需求緊、成果轉化率高。我将把學問做在車間裡、将論文寫在大地上,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
同樣,從曾經的“科研青椒”到如今的“教授級高工”,1974年出生的張雄軍多次在企業舞台迎來“高光時刻”。他認為,在科技創新版圖中,科研院所、大型國企“挑大梁”,而民營企業也是其中的“生力軍”。“以曙翔為例,就有投資2億元建設的光電實驗室等高新技術平台,先進的研發設備與豐富的技術積累,能吸引諸多優秀年輕研究人員加入,讓産業化想法得到快速‘孵化’。”
然而,在科研這條“荊棘路”上,有人在探索中“沉醉不知歸路”,亦有人耐不住成長通道窄、事務負擔重、年齡焦慮大等“精神内耗”,“山回路轉不見君”。
“為更好地留住人才、激發活力,公司設置了技術、管理這兩條平行的成長‘賽道’,相比科研院所,能有更加多元的選擇。”張雄軍以自己“技而優則仕”的故事為例說道,“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畢業後,我開始作為負責人組建團隊、攻關項目、開拓市場、聯絡客戶,從實驗室走出化身‘空中飛人’,走向了技術管理的道路。”
研發人員對航天産品進行數據測試(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
“項目經理”台前發光,“技術專家”亦能幕後“出圈”。張雄軍介紹,公司不僅對入職科研崗位的博士畢業生、博士後給予經費支持,在人才晉升方面,也積極打破傳統職稱、資曆要求上的束縛,突出實績與能力,讓不同年齡層的研究人員“減負”前行、強化内功。
今年52歲的韋鋼,自日本新潟大學博士畢業後,依舊“兩點一線”地往返于車間與辦公室。“專精特新企業,往往‘于無聲處聽驚雷’,研究人員也是如此。技術賽道很長,沉澱深耕、專注攻堅,才能打破‘年齡焦慮’,在科研道路上乘風破浪、披荊斬棘。”韋鋼沉聲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