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教部編六年級第一學期質量檢測

人教部編六年級第一學期質量檢測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01:57:20

人教部編六年級第一學期質量檢測(部編本六年級第一單元)1

★人文主題

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

★語文要素

分清主次,詳略得當。

★習作要求

抓住重點,寫出特點。

1.《北京的春節》

一、走近作家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1950年創作話劇《龍須溝》,獲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藝術家”稱号。老舍是傑出的語言大師,他的語言俗白,通俗易懂,樸實無華,京味兒十足。主要作品有《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

二、基礎知識

1.易錯字音

萬象更(ɡēnɡ)新 間(jiàn)斷

分(fèn)外 摻(chān)和(huo)

娴(xián)熟 水浒(hǔ)傳

2.易錯字形

醋:左邊“酉”部中有短橫

戚:右側是“戈”部

區分同音字:元宵—雲霄 攪拌—夥伴 駱駝—鴕鳥

3.詞義解析

①萬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變得面貌一新。萬象,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②截然不同:兩件事物毫無共同之處。(近:大相徑庭)

③萬不得已:表示無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④零七八碎:零散沒系統的事情或沒有大用的東西。

⑤分外:超過平常,特别。

⑤光景:境況;狀況;情景。

4.特殊形式的詞語

①各……各……

各式各樣 各色各樣 各行各業 各家各戶

②有……有……

有聲有色 有模有樣 有勇有謀

有血有肉 有說有笑 有錢有勢

有棱有角 有始有終 有理有據 有情有義。

5.關注關聯詞

①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地玩耍。

②北京(雖然)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農村一齊過年,(而且)過得分外熱鬧。

三、課文梳理

時間

風俗習慣

★臘月初八

(詳寫)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臘月初九至臘月二十二

孩子買雜拌兒、爆竹、各種玩意兒;大人預備過年的物品

★臘月二十三

(詳寫)

過小年,放鞭炮,吃糖

過了二十三

大掃除,把吃的準備充足

★除夕

(詳寫)

做年菜,穿新衣,貼對聯,貼年畫,燈火通宵,放鞭炮,吃團圓飯,守歲

★初一

(詳寫)

男人出門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

逛廟會,看賽轎車賽馬

初六

鋪戶開張,放鞭炮,繼續逛廟會、逛天橋、聽戲

★元宵

(詳寫)

看花燈,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節結束

四、課後練習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老北京人過春節的?文中哪些部分是詳寫?哪些部分是略寫?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參考答案:

課文是按照時間順序寫老北京人過春節的。

課文在詳略處理上非常恰當,其中“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詳寫,其餘略寫。(詳見前“課文梳理”一覽表)。

這樣寫使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有利于讀者對北京人過春節的風俗習慣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認識,展現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傳遞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2.找出課文中描寫孩子們過春節的部分。聯系實際說說:你是怎麼過春節的?

參考答案:

課文中有多處描寫孩子過春節的部分,例如第3自然段寫了小孩過春節要做的幾件大事,過年是孩子們最盼望的日子,因為在這段日子裡,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吃,盡情地玩兒,作者把這些事情說成是“大事”,寫出了孩子們内心的歡喜和對春節的期盼。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貼對聯,貼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會,守歲。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餃子,給長輩拜年,收壓歲錢。

3.注意加點的詞語,體會老舍“京味兒”語言的特點。

範例兩則:

①孩子們喜歡吃這些零七八碎兒。他們的第二件事是買爆竹,特别是男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畫。

答:加點詞是北京口語中的“兒化音”,這些詞展現地域特色,富有藝術表現力。

②臘月和正月,在農村正是大家最閑在的時候。

答:“閑在”是清閑自在的意思,這是北京方言,這些詞展現地域特色,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4.下面的“閱讀鍊接”也寫了過春節的事情,讀一讀,想想與老舍筆下的春節有什麼不同,和同學交流。

參考答案:

老舍《北京的春節》是按時間順序,有詳有略,給我們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風民俗的全景畫卷。舒乙《北京的春節》詳細地介紹了臘月二十三祭竈的風俗和春節的食物,寫得十分有情趣。斯妤《除夕》這篇短文介紹了南方福建的過年習俗,既寫了家鄉的習俗,更寫了自己的親人,傳遞的是濃濃的親情。

5.積累補充:與春節有關的詩句

①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②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③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蘇轼《守歲》

④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陸遊《除夜雪》

(6)課外閱讀推薦

汪曾祺《故鄉的元宵》

馮骥才《花臉》

肖複興《花邊餃》

2.《臘八粥》

一、走近作家

沈從文(1902-1988),文學家,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嶽煥,湖南鳳凰縣人,苗族。其作品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體現了鄉村人物特有的風韻與神采。代表作:中篇小說《邊城》,長篇小說《長河》,《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部短集小說集及大量文物研究專著,是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一位。

二、基礎知識

1.易錯字音

唾(tuò)沫 (mo) 嘟囔(nānɡ)

孥孥(nú) 焖(mèn)

2.多音字

匙:chí(湯匙) shi(鑰匙)

咽:yān(咽喉) yàn (咽下) yè(嗚咽)

勁:jìn(費勁) jìnɡ(勁敵)

3.易錯字形

膩:斜勾上有點沒有撇。

灌:左右結構,右側上中下三個部分不相連,右下為“隹”。

熬:左上部件中,豎與撇是兩畫。

區分同音字:

臘月—蠟燭 濃稠—綢緞

4.詞義解析

①攪和:混合;摻雜。

②松勁:降低緊張用力的程度。

③嘟囔:連續不斷地自言自語。

④孥:兒女;妻子和兒女。本文對孩子的愛稱。

⑤驚異:驚奇詫異。

⑥不消說:不必說。

5.近、反義詞

近義詞:

攪合—摻和 有聲無力—精疲力竭

反義詞:

沸騰(沉寂) 濃稠(稀薄) 反抗(順從)

三、課文梳理

等粥(詳寫): 盼粥、分粥、猜粥、看粥

喝粥(略寫)

四、課後練習

1.說說哪部分寫得詳細,哪部分簡略?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參考答案:

等粥的部分詳寫,喝粥略寫。詳寫等粥的部分,通過八兒在等粥過程中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最能表現對臘八粥的期盼,這個部分詳寫突出了重點,将甜蜜溫馨、其樂融融的家庭生活場景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一并濃縮進了臘八節的風俗畫面中。

2.找出細膩描寫臘八粥的句子,交流感受。

參考答案:

例1:把小米,飯豆,棗,栗,白糖,花生仁兒合并攏來糊糊塗塗煮成一鍋,讓它在鍋中歎氣似的沸騰着,單看它那歎氣樣兒,聞聞那種香味,就夠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況是,大碗大碗地裝着,大匙大匙朝口裡塞灌呢!

評:運用拟人的修辭手法,把一鍋粥當人來寫,生動形象地突出了臘八粥的美味誘人。

例2:八兒猜想栗子稀爛,飯豆腫脹,花生仁兒面面的,棗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會起鍋巴。

評:這是一種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兒對臘八粥的向往,進一步突出了他想快點喝到臘八粥的迫切心理。

3.小練筆。仿照第1自然段,照樣子寫一種你最喜愛的食物。

①結構分析。第1自然段可以劃分為3個部分。

圖片

②技巧點撥。寫的時候可以用到一些修辭手法,如拟人、比喻(“讓它在鍋中歎氣似的沸騰着”);還可以用關聯詞,如“何況”,表示遞進。

③範例:

公園裡下象棋的老爺爺,菜市場裡讨價還價的老奶奶,小區裡玩滑闆的小孩子,隻要是地道的南京人,誰不曾在過年時吃上一盤熱氣騰騰的春卷呢?把卷心菜、胡蘿蔔、香幹、豬肉切成細絲放入鍋中,加少許鹽,讓它們在鍋裡跳個圓圈舞,然後取一張薄如蟬翼的春卷皮,展在幹淨的圓盤裡,放入适量餡料,折疊包裹,再放入滾熱的有過打個滾,等顔色變得金黃,就可以出鍋了。還沒等放量,就迫不及待地用兩根手指捏起一根放入嘴中,邊吹氣邊吃起來,這就是年的味道!

南京市民生實驗小學 六(3)班 楊雯萱

五、課外閱讀推薦

冰心《臘八粥》

3.《古詩三首》

一、背誦課文《寒食》

寒食

(唐)韓翃

春城何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1.知詩人

韓翃,生卒不詳,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别緻,在當時傳誦很廣,著有《韓君平詩集》。

2.看注釋

①寒食:寒食節,在冬至後的第105天,清明節前1-2天,節日期間不能生火做飯。

②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③禦柳:皇帝禦花園裡的柳樹。

④漢宮:以漢喻唐。這裡用漢朝皇宮代指唐朝皇宮。

⑤傳蠟燭:寒食節禁火,但朝廷傳賜蠟燭給公侯之家,受賜的可以點火。

⑥五侯:這裡指天子寵幸之臣。

3.明詩意

暮春時節,長安城中處處柳絮飛舞、落英缤紛,寒食節的東風吹拂着皇城裡的柳樹。夜色降臨,宮裡忙着傳賜蠟燭,袅袅輕煙在王侯貴戚這些天子寵幸之臣的府邸飄散開來。

4.悟詩情

《寒食》一詩描摹出了寒食節時濃郁絢爛的春景,以及皇室的雍容恩寵、王侯的富貴娴雅,不僅再現了唐時的節日習俗,也呈現出一派承平景象。

二、背誦課文《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1.知詩人

出自東漢末年的文人之手,沒有留下作者姓名,是《古詩十九首》中的一首。《古詩十九首》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是古代抒情詩的典範,最早見于南朝梁蕭統主持編選的《文選》中,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其為“五言之冠冕”。

2.看注釋

①河漢女:指織女星。河漢,銀河。

②擢(zhuó)伸出,抽出。

③素:白皙的。

④劄(zhá)劄:織機發出的響聲。

⑤機杼(zhù):織機的梭子。

⑥章:有花紋的紡織品,這裡指整幅的布帛。

⑦零:落下。

⑧盈盈:形容清澈。

⑨脈(mò)脈:用眼睛表達情意的樣子。

3.明詩意

遙遠的牽牛星和明亮的織女星(隔着銀河遙遙相望)。(織女)伸出纖細雪白的雙手撥弄織機,但一整天也織不了完整的花紋,哭得淚如雨下。銀河看起來又清又淺,可兩岸相隔又有多遠呢?(雖然兩人之間)隻隔一條清澈的銀河,但卻隻能相視而不能相互說話。

4.悟詩情

全詩以物喻人,構思精巧。詩人抓住銀河、機杼這些和牛郎織女神話相關的物象,借寫織女有情思親、無心織布、隔河落淚、對水興歎的心态,來比喻人間的離婦對辭親去遠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全詩想象豐富,感情纏綿,用語婉麗,細膩傳神,境界奇特,使用大量句尾的疊字,節奏鮮明,韻律優美舒緩,是相思懷遠詩中的新格高調。

三、背誦課文《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栖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1.知詩人

王建(768-825),唐代詩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許昌)人,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并稱“張王樂府”。因出身寒微,一生潦倒,了解人民疾苦,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所反映。著有《王建集》八卷,《宮詞》一卷。

2.看注釋

①十五夜: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夜晚。

②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③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3.明詩意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地面雪白,樹上栖息着烏鴉,秋天的露水無聲地打濕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這秋天的情思會落到誰家?

4.悟詩情

《十五夜望月》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别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月夜圖,渲染了一種清幽寂靜、凄涼的氣氛,表達了作者中秋望月思遠,想念好友的情感。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象豐美,韻味無窮。

四、課後練習

1.古詩詞中委婉地表達遊子的思念之情的詩句還有哪些?

參考答案: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杜甫《月夜憶舍弟》

明月有情應識我,念念想見在他鄉。

——袁枚《随園詩話》

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秋思》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泊船瓜洲》

2.《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寫了哪些傳統習俗?還有那些古詩也寫到了傳統習俗,了解資料。

參考答案:

《寒食》這首詩寫寒食節禁止煙火,吃冷食的傳統習俗;《十五夜望月》描寫了中秋節賞月的傳統習俗。還有一些古詩也寫到了傳統習俗,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了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村居》寫了春季放風筝的習俗;《元日》則寫了春節飲屠蘇酒,插桃符的習俗……

4.《藏戲》

一、基礎知識

1.易錯字音

吞噬(shì) 招徕(lái) 钹(bó)

獠(liáo)牙 演繹(yì)

2.詞義解析

①吞噬:吞食。

②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③布施:把财物等施舍給人,後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齋飯。

④身無分文:形容非常貧窮。

⑤開山鼻祖:原指某一事業的創始人。本課指唐東傑布是藏戲的創始人。

⑥青面獠牙:形容面貌猙獰兇惡。

⑦兩面三刀:指耍兩面手法。比喻陰險狡猾,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⑧壓抑:對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發揮。

⑨演繹:鋪陳;發揮。

⑩優哉遊哉:指生活悠閑自在。優,美好舒服。哉,語氣詞,表示感歎。

3.近、反義詞

近義詞:

雄渾—雄壯 敦厚—忠厚 鼻祖—始祖

贊歎不已—贊不絕口

反義詞:

敦厚(奸詐) 壓抑(放松) 鮮明(暗淡)

兩面三刀(表裡如一) 随心所欲(顧慮重重)

(2)導讀思考:藏戲有什麼特色,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的?

①佩戴面具,面具多樣、誇張、形象鮮明;

②舞台簡單,不固定,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③表演形式,劇情靠說唱來描述、情節可以任意拖沓,唱腔和舞台動作可以随意發揮、重複,時間可以拖至三五天,傳承和發展靠“師傳身授”。

習作1 :家鄉的風俗

一、審題提取要點

1.詳略得當,選擇最有特色的内容詳寫;

2.寫好場面;

3.查閱資料,巧妙插入。

二、回顧本單元課文,學表達方法

1.學習《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重點撷取最有特色的場面進行描寫,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2.學習《臘八粥》,抓住最能體現風俗獨特的那一個方面進行重點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通過人物的反應襯托出食物的美味,風俗的獨特。可以用拟人化地手法。

3.可以學習《藏戲》,先連用三個反問把藏戲的特點寫出來,接着使用插叙的手法,寫藏戲的來源,分述藏戲的三個特點。先總後分,讓人印象深刻。

三、範文

舞龍燈

南京市民生實驗小學 六(3)班 汪子浩

春節的時候,我的老家溧水洪藍有許多的風俗,如吃餃子,蒸團子,舞龍燈……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舞龍燈。

龍燈走街串巷,每家每戶會在門前擺上紅布和禮品,供奉着,稱為挂紅,以祈求龍的保佑。聽說,當地人還會在龍燈舞到自家門口時,将小孩子放到龍嘴裡“含”一下,認龍為“幹爹”,以求保佑孩子平安聰慧。

去年正月初六,我和父母一起早早地吃過晚飯,回到奶奶家。正好舅舅他們也在家,我就和妹妹一起走到街上,隻見街上人山人海,遠處時不時傳來“咚锵”的聲音,竟然正好碰到了舞龍燈,太好了!

我朝聲音的方向看去,看見了一條井然有序的龍燈隊伍朝我們走來。有的人舉着龍頭,有的人舉着龍身,還有的人舉着龍尾。龍的眼睛是由超亮的LED手電筒制成的,光芒四射,顯得霸氣十足。當隊伍從我們面前走過時,我數了一下,這條龍燈是由十八節組成的。當我和妹妹正想跟在龍燈後面時,奶奶走了過來說:“龍燈今晚會到我們家來的,我們先回家布置一下吧!”

回到家,爺爺把準備好的禮品和紅布全部拿了出來,擺在門前。我好奇地問爺爺:“為什麼要把禮品和紅布擺在門前呢?”爺爺回答道:“把禮品和紅布放在門前是為了迎接龍燈呀!”

過了一會,龍燈來到我們家,我和妹妹跪在堂前,向龍燈磕頭。龍燈進到堂前,圍成了一個圈,龍的嘴裡吐着龍珠,一個人拎着一顆龍珠,引導着龍燈嘴裡的那顆龍珠,龍珠一伸一縮,大家嘴裡喊着“呦嗬嗬”,家裡熱鬧極了!

這就是我的家鄉最具代表性的春節風俗!舞龍燈,寄托了家鄉鄉民們太多的美好祈願!

點評:小作者以時間為軸來組織素材,其中,詳細寫了初見和龍燈到家的兩個場面,一個寫出靜态的龍之壯美,一個寫動态的舞動之熱鬧,借由家人的話,穿插介紹習俗的由來,很好地體現了舞龍燈這一家鄉習俗的迷人之處。

(指導教師:周潔)

《語文園地一》

一、交流平台

為什麼文章中有些内容要寫得詳細,有些要寫得簡略呢?

回答提示:

根據作者重點想要表達的意思決定的,需要重點表達的内容要詳寫,次要内容要略寫。詳略安排得當,中心突出,表達才清楚。

二、詞句段運用

注意加點部分,說說你的發現。

①有名的老鋪都要挂出幾百盞燈來,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浒傳》故事。

參考答案:

句子中加點的部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是近義詞,是“都,全部”的意思。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詞表達同樣的意思,詞彙豐富可以避免重複,讓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

②全校運動會上,大山在短跑比賽中勇奪第一,志傑在跳高比賽中喜獲金牌,思雨在跳遠比賽中摘得桂冠,甯甯在遊泳比賽中拔得頭籌。

參考答案:

句子中加點的部分 “喜獲金牌”“摘得桂冠”“拔得頭籌” 是近義詞,是“比賽中獲得第一名”的意思。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詞表達同樣的意思,詞彙豐富可以避免重複,讓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

2.拓展運用,寫這樣的句子

例① 節日期間,北京各個景點迎來了大批國内外遊客。故宮博物院人頭攢動,八達嶺長城人潮洶湧,南鑼鼓巷摩肩接踵,什刹海熙熙攘攘。

例② 花園裡,各色的月季欣然怒放,豔麗的桃花吐露芬芳,熱情的杜鵑綻放笑容,美麗的海棠傲然盛開,到處花香醉人。

3.了解習俗寓意

過年的時候吃年糕: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

過年的時候吃魚:寓意年年有餘。

建築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氣盈門。

“糕”與“高”、“魚”與“餘”,“蝠”與“福”是諧音,有許多取諧音的好兆頭表達良好祝願的習俗,比如:

①新春掃塵,寓意除陳(塵)布新;

②給孩子發壓歲錢,寓意壓祟(歲);

③張貼有大公雞的年畫,寓意大吉(雞);

④春節前倒貼福字,是寓意福氣已到(倒)。

⑤除了諧音,還有其他一些習俗,比如:

⑥中秋節吃月餅,寓意幸福團圓;

⑦冬至的時候吃餃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凍;

⑧春節的時候貼對聯,是寓意辭舊迎新、驅邪保平安;

⑨過年的時候守歲,寓意辭舊歲迎新年。

三、書寫提示:認識行楷

圖片

範例是硬筆行楷,筆畫之間有連帶,部分筆畫有變形,筆畫流暢、活潑,書寫速度快,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練習。

四、日積月累(可用圖4)

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1.看注釋:

①長歌行:漢樂府曲題。這首詩選自《樂府詩集》卷三十,屬相和歌辭中的平調曲。

②葵:“葵”作為蔬菜名,指中國國古代重要蔬菜之一。

③朝露:清晨的露水。

④晞:天亮,引申為陽光照耀。

⑤布:布施,給予。

⑥德澤:恩惠。

⑦秋節:秋季。

⑧焜(kūn)黃:形容草木凋落枯黃的樣子。

⑨華(huā):同“花”

⑩百川:大河流。

⑪少壯:年輕力壯,指青少年時代。

⑫老大:指年老了,老年。

2.明詩意

園中的葵菜枝葉蒼翠,郁郁蔥蔥,附着于葵葉上的朝露顯得格外晶瑩透亮。然而,好景不長,待到朝陽冉冉升起之後,露水很快就會被曬幹了。和煦的春天處處陽光雨露,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蓬勃,無不閃耀着生命的光輝,呈現出一派繁榮。常常擔心那肅殺的秋天來到,紅花綠葉紛紛凋零枯黃。江河滔滔不絕地向東流向大海,什麼時候才能掉頭流回西邊?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一事無成,隻能是悔恨一生。

3.悟詩情

這首詩借物言理,借季節變遷、百川東去等自然現象,想到人生易逝、生命短暫,鼓勵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奮起。

4.拓展積累:珍惜時間的詩歌。

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等人。

——陶淵明《雜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顔真卿《勸學》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朱熹《勸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