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誠實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誠實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4 11:49:07

誠實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在我的第一篇文章《求真與求實》中,我寫到誠實的重要性,但沒有講透這篇文章想結合我自己的個人經曆,再細談一下内不自欺的誠實,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誠實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誠實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細談一下誠實的重要性)1

誠實的重要性體現在哪裡

在我的第一篇文章《求真與求實》中,我寫到誠實的重要性,但沒有講透。這篇文章想結合我自己的個人經曆,再細談一下内不自欺的誠實。

誠實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裡講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中的信。誠實就是不欺騙,有信用,能信守承諾。為人處世對人要守信用,處事要有誠信,最重要的對真理實相要有信心。

“人無信而不立”,這是做人的道理;懂這個道理并且能夠遵守社會才能安定。人不能離群獨居,一切都須互助合作;能以誠信對待他人,他人也能以誠信對待自己;誠信相待,敬業樂群,很少有不成功的。

我自己創業當個體戶,最能懂的生意上誠信重要性。一個人沒有誠實為基礎的信用,跟客戶和合作夥伴很難建立成信任關系,那做起生意來交易成本會明顯加大;成本一高,市場競争力也就随之減弱,業務開展起來也就困難重重,寸步難行了。當然生意成功還有很多其他原因,但誠實為基礎的信用是重中之重。

誠實就是不欺,外不欺人,内不自欺。一般人都以為不欺騙他人就是誠實,不知誠實最重要的還是不自欺。為什麼這樣說呢?隻要是人都應該要有一些善良的品德,它是人的本性良心。本性不昧,良心自在就能内不愧己,外不怍人;能光明正大,為人處事不會有虛假的表現,這就是不自欺的道理。人有至誠的信,自然善惡分明,深信因果,也就能夠鞭策自己斷惡修善。

信對于仁、義、禮、智而言,就如同土對于金、木、水、火一般;萬物最終要歸于大地土,而仁、義、禮、智的美德也是要以信來成就。有仁而無信是假仁,有義而無信是假義,有禮而無信是虛禮,有智而無信是僞智。

我最早感受到發自内心的誠實對學習的重要性,還是在2016年國慶假期。那時我到蘇州西園寺參加了為期7天的靜修營,讀到了濟群法師的一篇講座文章《八步驟三種禅修》。濟群法師在這篇文章裡面提出了學習的十八字方針,其中“真誠、認真、老實”六個字屬于态度模式,也是落實方法、達到修學效果的前提。

濟群法師說:“之所以有這樣的定位,是特别針對今天的學人而設置的。當今這個時代就是一個不真誠、不認真、不老實的時代,這種習慣和學佛完全是背道而馳的。事實上,這正是很多人修學難以相應、不得受用的症結所在。不真誠,就會目标不清,不知學佛是為了調心治病;不認真,就會淺嘗辄止,就像用藥劑量不足,難以生效;不老實,就會四處攀緣,今天接受這種治療,明天嘗試那個配方,尚未看到療效就不了了之。總之,沒有真誠、認真、老實的态度,是不可能藥到病除的。”

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也要求我作為學生要認真聽講,我确實也是這樣做的。但我時想:學佛不就是信佛嗎?怎麼還需要真誠、認真、老實呢?濟群法師文章下面的内容打消了我的疑慮:“凡夫心的特點就是無明和我執;因為無明,使我們的認識受到感覺、情緒和觀念的影響,從而産生種種錯誤認識。因為我執,又會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對世界的錯誤認識當作真實,并執著于此。我們相信自己的感覺,但這個感覺是錯誤的;所以人要改變自己非常困難,除非我們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而接受智慧文化的教育。佛法不僅能幫助我們看到存在的問題,還能為我們提供智慧的認識,但它究竟能對我們産生多少療效是取決于每個人自己。我們惟有具備‘真誠、認真、老實’的态度,才能以開放的心态接受佛法,改善生命。否則就會像覆器那樣,雖然法雨普潤,卻依然活在自我的感覺中,滴水未沾;或是像垢器那樣,把所學的一切都用自我感覺改造過,成為‘我的法’,而非佛的法。”

佛法學習的過程就是聞、思、修、證,也就是聽聞讀誦經典後,接着理解法義,然後接受法義的熏陶,并且在生活中運用起來,直到最後明心見性,證悟到真理實相。這整個過程與修學态度密不可分,所以恩師在文章中說:“那麼,這種修學态度和‘理解、接受、運用’又是什麼關系?比如理解有錯誤和正确之分,有膚淺和深入之分;比如接受有少量接受和全部接受之分,有勉強接受和欣然接受之分;再如運用有偶爾運用和經常運用之分,還有生搬硬套和任運自如之分。為什麼會有這些差别?正是取決于‘真誠、認真、老實’的修學态度。”

在我以後的學習生活過程中,誠實的态度對我産生了重大的影響。不管我在學習什麼世間法還是佛法,我都首先在問自己:是不是發自内心的想學,想學就認真學,不要騙自己。人生就幾十年的光景,時間非常的寶貴。

雖然學什麼很重要,但怎麼學也非常重要。佛法一直強調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聽聞正法外,還要如理思維、如實知之,也就是态度要誠實。開始的時候我對強調如理思維、如實知之也認識不足,後來慢慢發現其中的重要意義。我引用王東嶽老師《宇宙觀的意義》的演講中的一段說明為什麼如理思維、如實知之那麼重要:“中國人總覺得眼見為實就是證明,可我一再說它不構成證明,因為我們人類早已超出眼見為實的時代。請想想你今天說物質是什麼?是由原子、基本粒子構成的,可你能看見原子和基本粒子嗎?我們說的生命是什麼?是由細胞和基因構成的,今天讨論生命都在這個層面上,可誰能看見細胞和基因?因此我們今天所說的世界就是科學用精密邏輯建構起來的世界模型,和眼睛沒有任何關系。換句話說,今天你如果以眼見為實來證明,隻能說明你是個文盲。也就是說,人類在意識達到思想層面的時候,把感官淘汰了。如果你還用感官,用看見、聽見、摸見,或者用意識本能建構你的世界表象,你就是一個動物式的文盲。我們今天所說的世界已經全是用精密邏輯架構出來的世界。”

下面我講一下人類六個識思維過程的大體原理,六識的基本工作原理見頭條号文章《簡述我們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

人類的思維主要是指前六識的一種功能,在唯識佛法學中把前六識分成四分,也就是說前六識在了别的時候,了别的功能裡面總共分成四個大類,分别是相分、見分、自證分跟證自證分。

見分就是能了别的功能,相分就是被了别的那個對象。進一步細分,見分可以分為見分和自證分:當見分被作為被了别的對象時,了别的結果就是自證分。見分還可以進一步細分,即見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當自證分被作為了别對象時,了别的結果則稱之為證自證分。四分中相分和見分會受外部境界影響,而自證分和證自證分則完全隻是心的内部運作。相分隻能作為被了别的對象,其他三個既可以作為被了别的對象,也可以是能了别的本體;具體來講,見分隻能了别相分,自證分能了别見分和證自證分,證自證分隻能了别自證分。

下面詳細說明一下這四分,以便于讓沒學過佛法的小夥伴也能看懂。

第一,相分:

就是被識所了别的對象,也就是被了别的外境。能夠了别的外境就是外面的環境,包括眼睛所能夠看到的顔色,耳朵所能夠聽到的聲音,鼻子所能夠嗅到的氣味,舌頭所能夠嘗到的味道,以及身體其它的部位所能夠接觸到的物體表面的狀況。這個相分一般也稱為所見,在經典裡面它是稱為塵。被了别的這個相分有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跟法塵六種。

第二,見分:

就是能夠了别外境的主體,也就是祂本身具有這個功能,能夠去了别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這個主體一般又稱為能見;也就是說祂能夠看、能夠聽、能夠嗅、能夠嘗等等,在經典裡面祂稱為識。能夠了别色塵的相對應了别主體就是眼識,能夠了别聲塵的就是耳識,以此類推。既然被了别的相分有六塵,那能夠了别這些相分的見分也有六識,這六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識。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六識無法直接認識到大腦以外的世界,詳情請看我以前的頭條号文章《簡述我們是怎麼認識這個世界的》。

第三,自證分:

就是能夠證實自己正在六塵中運作,即在了别的過程裡面,了别的内容是确認的。自己能夠了别這些内容的其實是心的行相,也就是心在運作時的整個過程以及祂所産生的這些法相。簡單地來講心的行相就是在唯識學裡面所提到的五十一個心所有法;這五十一個心所有法包括五遍行、五别境,貪、瞋、癡、慢、疑等。

舉個例子,五别境裡面的勝解心所有法就是很深細、微妙地來了别外面的境界。譬如說看到一個人,眼識隻能夠看到人的外表有紅白藍等等一些顔色的差别,然後意識去作很微細的了别,了别到前面眼睛所看到的這個境界是一個人,祂确認說自己所了别的是女人,而不是男人。這個很明确地能夠證實自己所了别的内容就是“自證分”。

當然,心在了别的詳細内容以外,還會在這個了别的過程中因為了别的内容産生了一些覺受,所以會起了貪、瞋、癡、慢、疑等種種心的所有法。舉個例子,看到一個非常美麗的女人,大部分男人都會想:“啊!好漂亮。”所以會想仔細地多看幾眼;當仔細地再多看幾眼的時候,其實這時候心裡面就起了貪愛行相。

同樣的狀況,譬如說聽到有人在罵自己的時候,心了别外面的境界結束了以後,知道說這個人是在罵我,心裡面就會起了一個瞋恨心;起了瞋心後接着可能就會發脾氣了。所以人類都必須要有這樣子的一個自證分,才能夠确認他自己所了别的外面境界确實是這個樣子的。

再舉兩個反面的例子加深一下對自證分的理解:一個是例子學生上課時太困了,在打瞌睡的這一段時間裡面,他雖然耳朵有聽到一些聲音(所以耳識本身祂也有見分),能夠了别這個相分,但是因為打瞌睡的關系,讓這個自證分的功能遞減了;功能遞減的結果就是沒有辦法很仔細、深入地了别外面的境界;所以說打瞌睡的時候這個自證分就會不見了。

另一個例子是一個人在發呆作白日夢的時候,雖然沒有在打瞌睡,但是心因為很喜歡某一個外面的境界,所以雖然眼睛睜着,耳朵也在聽老師講話,但是心已經飛到十萬八千裡之外,一直在想象着他自己發呆的那個境界。這時候老師突然叫了一下這一個學生:“某某人!你在發呆作什麼事情!”他突然一回來的時候也是一樣,他才知道老師現在在講的事就是他。警覺了以後,當他的心回到現在實際上境界的時候,這時候他的自證分才顯現出來。這就是儒家經典《大學》裡說的:“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第四,證自證分:就是人能夠确認自己在這一個環境當中,而且在這個環境當中有他自己的身口意行等等。簡單地來講,這個功能就是人能夠反觀自己存在的這樣子的一個現象,比如說我是什麼樣的人,生活在哪裡,今天是幾号,現在幾點了,等等。一般的動物隻用前面的三分,可能高級哺乳動物,如大猩猩,在鏡子前面能立馬認出自己來,雖然大猩猩沒有語言文字,但它可以分别出自己來,也是一種反觀能力,算是有一部分證自證分吧。

更高層次的證自證分是能夠體認到自己身在這一個環境當中,人生目的是為了什麼?生命是怎麼來的?怎麼樣子的長大?怎麼樣子的死亡?死亡了以後又要去到哪裡?生命在一世的生死當中的目的是為了什麼?這樣子的一個更高層次證自證分是智慧程度高的人類才會有的,一般動物不會有這樣子的證自證分。這也就是哲學上通常講的精密邏輯下的哲科思維。

通常上面四分的詳細說明,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别是人有能力調動意識反觀自己的高級理性部分,也就是人能夠确認自己所身處的這個境界中,以及自己在這個境界中所有的這些身口意行。當人對自己周圍的環境起了比較深細的現觀,漸漸地了知了這個環境裡面所有一切的運作都是因果法則所産生的;當他能夠确認這個世界所有運作的原則都是因果法則,他就能夠更正确地來現觀所有這些因果的運作。一旦他深入現觀這些因果的運作了以後,他就會從這個因果法則--從現象界的因果法則裡面--深入地探讨;當他作了這樣子一個更深入地探讨了以後,他就會漸漸地接觸到實相界的因果法則--這個實相界的因果法則,就是找到了你真正的自己--這個常住不變的法即可以稱作哲學上的存在或者本源,還可以叫自性、本心,或者叫第一因,在中國的禅宗裡叫本來面目,也就是《心經》裡的空性。這個認識你真實自己的過程就是破迷開悟,由此一個人從凡夫轉入聖賢。這條路人人都可以走的通!人人都可以,所以各位看到這篇文章的小夥伴,不要妄自菲薄!

兩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教導我們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智也。”這就是如理思維、如實知之最好的闡釋。表明了學習的誠實态度後,他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立志于“君子謀道不謀食”。老夫子在生活中如其所言,如法踐行,做到了心口合一,知行合一,以緻後來他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世間聖人如此學習,出世間的聖賢證悟真理實相也一樣。我在上一篇文章中說大乘佛法的觀行是非常微細的事,不方便在網上細說,這裡我大體說一下小乘佛法的觀行。在文章《淺談邏輯推論在探索生命循環中的重要作用》中,我說到一個故事:【前幾年的時候,我為了讓老娘找一找我是誰,我就說了一譬如:我看到新聞上說有俄羅斯一個億萬富豪,很有錢,但就是得了一種非常嚴重的病,整個的脖子以下的身體全癱瘓了。他聽說了中國醫生能做換頭手術,就聯系了一個頭壞了,但身體全好的人,準備做換頭手術。我問老娘,如果是她,她願意是當頭還是當身子?老娘回答說哪一個她也不想當,因為想想就可怕,當哪一個部分也沒意義,還不如死了好。】

其實我老娘的想法也是正常人的想法。正常人不到真遇到事了,一般不會接受這樣的可能性,哪怕想一想都不願意!人啊,都是寶愛自己的身體,把身體當我,害怕失去這個我。其實有一天真讓你沒有身體但還能活着,很多人本能的會選擇活着!這就是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植物人,身體全部不能動了,也還是要想活下去。這就是人類的本能--活着!哪怕是什麼也不能做了也要活着!衆生對這個我執着到什麼程度呢?想一想無色界的衆生,身體都沒有了,隻剩下了意識了,還是本能的活着。因為還有個我,真的怕沒有了我,我會到哪裡去?找不到出口啊,隻能抱着我死死的不放!這也就是衆生生命循環不休的根源,找不到真正的我是什麼,沒辦法不生命循環生死!

可是中國人一直都說:人貴有自知之明!人有能力在每個當下都可以對自己詳細周全地觀行。如果你足夠的誠實,就會觀察到自己的身心是無常的,自己認為的自己是不存在的,這個自己認為有的自己是從出生後由父母及親人、老師教導出來的,以至于長大後習慣了有個自己,也是越來越感覺到有個自己。又會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對世界的錯誤認識當作真實,并執著于此。因為我執,我們相信自己的感覺,但這個感覺是錯誤的;所以人要改變自己非常困難,除非我們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進而接受佛法的智慧文化的教育。

其實這個後天教導出來的自己,通過認真仔細的觀行是可以斷除的,斷掉這個後來教導出的我見後,你就是出世間的初果聖賢了。當然在斷這個我見之前,你首先還是要通過上面我說的證自證分功能來認識因果,然後确信生命的循環中有個真實不變的我,用這個真實不變的我把你以前的唯物主義斷滅見消除掉;也隻有這樣你才可以在斷除我見的過程中,不害怕斷除我後一無所有。認識因果的詳細過程見我以前的頭條文章:《淺談邏輯推論在探索生命循環中的重要作用》。

上面這個“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真我常住”的大體觀行過程,都是在反複的用六識的四分功能,特别是人類特有的證自證分的功能在缜密地邏輯推理,整個過程中雖然沒有離開眼見為實及其它三分的配合,但邏輯推理一環扣一環,如果不能清空自己原有成見,離開自己的見取,基本就不可能觀行周全而沒有滲漏。然而,在這個觀行過程中有一點滲漏,就說服不了自己,也就不能獲得現量的智慧,也就更無法取得破迷開悟的果位了。當然這個觀行過程中肯定會用到哲學上的内涵與外延,佛法上的四依三量,這些内容都非常的重要,但不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了,我會另寫文章詳述。

說起這個真實不變的我,不相信輪回的西方哲學家笛卡爾也早已發現了。他發現各式各樣的心理活動變化若都是關于同一個人,其背後就肯定有一個實體将其貫串起來,這個實體就是“心靈實體”。什麼叫“心靈實體”?就是不管你的想法怎麼變,肉體怎麼變,你還是你。心靈實體就像一根線一樣,把你所有的心理活動組成一個非常嚴整的序列,前後相續。舉個例子來說明:有個演員本來是個童星,後來變成了小鮮肉,後來又變老了,發福了。毫無疑問,他的身體已經經曆了巨大的變化;但是當你說他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你必須要說有什麼東西承載了這些變化--就是這個演員本身的“實體”。“實體”就是這樣一類貫穿各種變化而自身不變的東西。

笛卡爾是大哲學家,還是數學家,他用的就是我上面說的證自證分的邏輯推理法。隻可惜西方哲學從本體論轉向到認識論後,越來越迷失了,雖然最後發展出了演繹邏輯,但因為得出一個歸納邏輯隻能證僞不能證實的結論,沒辦法給演繹邏輯提供正确的前題,所以後來離真理實相越來越遠,以至于發展到語言哲學後,已經讨論不到本體論的真理實相了。具體這一部分内容,我會專門再寫文章。

當然了演繹邏輯在有限條件下的推理發展出來了近代科學,這是西方哲學對人類的非常大的貢獻。但科學的對人類生活好壞兩面性的影響在當代社會也暴露無疑,沒有真理實相大智慧統攝的人類,前景一點也樂觀不起來。

對當前的人類來說,如果在和平環境中活了一輩子,不能認識你真正的自己是誰,這才是最大的無知與悲哀!其實這也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所在。我為什麼花這麼長的時間描述四分的内容,就是為了說明誠實最大的作用就是讓你真誠的反思自己你。既然人有能力進行哲學上終極問題追問的能力,為什麼不去用?!特别是當下的中國,物質生活基本都有了保證,那些不用再為生存奔波的人,難道不應該好好想想這個道理?

至于誠實對現實生活中學習世間知識的重要性,我會再寫文章說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