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和的心态
大家現在越來越注重健康和養生了,健康才有長壽,健康來自于哪兒?一般認為,健康有以下四大基石,一、平和的心态;二、均衡的營養;三、适量的運動;
四、充足的睡眠。
這第四條有人認為是戒煙限酒,現在研究發現,睡眠比戒煙限酒更重要,所以第四條是充足的睡眠。尤其在養生學裡頭,睡眠是一個非常重要而關鍵的環節。
接下來我們就要跟大家好好聊聊這健康四大基石的第一條:平和的心态。中醫學認為,一個人如果精愉快,性格開朗,就會陰陽平和,氣血暢通;反之,就會正氣虛弱,抗病能力下降。
那麼大家一定會問,平和心态有什麼訣竅嗎?要我說,記住這句話:“要活好,心别小”。老子說,“樂莫大于無憂,富莫大于知足。”就是呀,知足者常樂。
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要生三氣:“閑氣”、“怨氣”和“悶氣”!
何謂閑氣?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家庭裡的閑言碎語、買東西碰上了缺斤短兩、小保姆幹活拖拖拉拉,因為這些生氣就屬于閑氣,沒必要!
怨氣呢?老是拿自己或是家人和别人比,比收入、比地位、比房子、比孩子……難免會生怨氣,這也大可不必。要知道,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誰的痛苦也不會老挂在嘴上!自己就真的那麼不幸麼?老這麼想事兒,不幸恐怕還真的就會光顧!
最後就是悶氣,這是最傷人,也最要不得的。悶氣對健康的危害最大,特别是長時間的生悶氣,常會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腦血管疾病和腫瘤。
這裡給大家講個小故事:有個老太太有倆兒子,大兒子曬鹽,小兒子賣傘。老太太陰天擔心大兒子的鹽賣不出去,晴天擔心小兒子的傘賣不出去,所以經常煩惱。一位心理醫生對老太太說:“老太太,您可真有福氣!晴天大兒子賺錢,雨天小兒子賺錢,您家天天有錢賺。”老太太一想有道理,便高興起來了,病也不見了。
最後送給朋友們一句話:“一天笑三笑,遠離病和藥”。要想健康,您就天天樂樂呵呵去生活。最近電視裡經常采訪百歲以上的老人,我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沒有,這些百歲以上老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平和的心态”。各有各的高招,但第一個全是平和的心态。
至于健康四大基石的其餘幾項,均衡的營養,适量的運動,充足的睡眠,如何做到飲食均衡呢?中醫認為什麼才叫運動呢?我下面為您一一展開。
2。 均衡的營養
過去大家一見面,習慣性地互相問候:“您吃了麼?”這幾乎可以說是我們國家的“國問”了。但是這個吃的背後卻有很多的學問,比如說,吃什麼?怎麼吃?是天天變花樣,還是幾天不變化呢?怎樣吃才會“吃走疾病,吃出健康”呢?這一講我就要跟您講講“吃”的學問。這也就是健康四大基石當中的第二要素——均衡的營養。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藥食同源”的理論源遠流長,上古時期關于“神農氏”的傳說,就反映了中華先民對食物和藥物功用的探索。
那麼,什麼叫“藥食同源”呢?“藥食同源”理論認為許多食物同時也是藥物,同藥物一樣能夠防治疾病,這是其一;另外,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隻不過在量上要把握而已。因此,嚴格地說,在中醫藥學中,藥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對而言的。《黃帝内經》中說,飲食“勿使過之,傷其正也”。藥物也是食物,食物也是藥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是“藥食同源”的另一種含義。
接下來我想問問朋友們,您知道食物的出入原則嗎?什麼叫出?什麼叫入?怎麼出?又怎麼入呢?我們研究養生這麼多年了,發現現代人都把這倆字改成“入出”了,很多人注重入,沒什麼人注重出。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營養,現在咱們都在談吃、喝,什麼吃好的呀什麼的,沒一個人去談怎麼代謝,給他排洩出來,都不再談這些東西了。所以現在這個“入”字談得越來越多,這個“出”字則越來越少,于是現在人積累的毛病就越來越多。
談到均衡的營養,大家注意,均衡在前,營養在後,做到了均衡才叫營養,“均衡”沒做到,别談“營養”這兩字。
中國詞語中字的排序都是有道理的,哪個字在頭,哪個字在後,這兒為什麼用這個字,都是有道理的。
好,咱們從字面上來理解一下,“均”代表什麼,平均,是不是隻有多才能平均?“衡”代表什麼?平衡。
怎麼做到均衡?每人每天吃的食物品種盡量要多,多了才能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咱們每人每天應該吃三十種以上的食物。因為任何一種食物不可能全營養,隻有靠不同的食物種類來補充達到全營養的目的。衡就是天天這麼吃,營造養分,從字面上來可以這麼理解。
做不到均衡的營養,問題也就随之出來了。大家會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兒童,患有一些很嚴重的疾病,死亡年齡越來越低,很多家庭出現了白發人送黑發人……什麼原因啊?我想問問朋友們,人應不應該得病?其實,得病是果,有果必有因,世界上所有事都是有因果關系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