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間。”老楊用自創的調子,哼着最喜歡的李白的詩句,輕松愉快的走在公園的綠蔭道上。他今天約了幾個好朋友在八角亭聚會,有一個重大的決定要向他們宣傳和商榷,看他的神情,這個肯定是一個愉快的決定。是的,這個決定是他夢寐以求多年,隻有現在才能夠去實現的理想,那就是遠離世俗,隐居深山,去過那種明月清風相伴的自由自在逍遙生活。現在,他退休了。他決定邀約幾個情趣相投的老朋友,組成一個養老大家庭,到一個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地方建一個樂園,共同養老,享山水樂趣,田園清福。
不一會兒,趙錢孫李王幾個老友相繼到來,老楊向他們說明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幾個老友全都擊節叫好,熱烈擁護。也是,相交相知幾十年,志趣定然是相投的。問題是心中的理想的桃花源,到哪裡去找?老楊自信的指着鼻子說,不是有我嗎?問我定沒錯。
大家這才回過神來。是,老楊是縣水利局的資深技術員,幾十年來勘察水利,指導技術,他走遍了全縣的各處大山深谷,自然是最有發言權的。老楊心中的最佳選擇,是厚壩鎮文勝鄉的蒲家溝,他用行家的話描述,這裡是龍門山脈的褶皺帶,由山脈、峽谷和沖擊河谷組成。常年平均氣溫13.9度,八月平均氣溫23度。他又用自家的話描述,這裡是著名的藏王寨的心腹地帶,群山環抱,峽谷幽深,飛流如練,碧水四溢。古樹參天,鮮花遍地,鳥鳴蝶舞,美不勝收。總之是一塊養在深閨人未識的世外桃源。
他的描述聽得大家如癡如醉,恨不得馬上飛到蒲家溝,把那裡的美景享受一番。
現在已有在座的六家人,他們又在自己的親友中讨論一番,挑選出四個各方面信得過的朋友,湊成十家,十家人組合的退休大家庭正式成立。他們又以“銀杏”給這個家族命名,取其生命力旺盛,福壽綿長的意思。
說幹就幹,他們第一件事就是馬上到蒲家溝去買一塊地,修一座宮殿式的樂園。買地一定要背倚高山,面對流水。莊園一定要修得住家和經營結合起來,因為蒲家溝到底是深山老林,隻有十家的老年人,住在哪裡不太方便。老楊介紹,那裡春夏秋三季很美很美,到了冬天是北風呼嘯,天寒地凍,老人們定是受不了的,必須回城過冬,那就需要人守護莊園。如果招租經營,商家們定會常年值守,不但省去了留人值班守護的麻煩,還有一筆收入可用于莊園的維修、優化等開銷。老楊開玩笑說,這叫以租養房,兩全其美。
這裡交通确實很不方便,隻有一條二級公路,開到厚壩下車,坐村裡的小面包到文勝,又下車換村民的小面包才能到達蒲家溝。隻見一條鄉村土路,路況很差,颠颠簸簸抵不住大家興緻勃勃。傍晚時分,終于到了蒲家溝,住到事先聯系好的文勝鄉鄉政府的接待站。
處于青山綠水中的接待站,價廉物美,服務周到,銀杏家族就把籌建小組安置在這裡。
晚飯後走了一圈,大家才知道,蒲家溝屬于文順鄉安順村,古鎮上有幾十戶人家,有石質的古色古香的寨門,橫額上有石雕“安順古鎮”四個大字,非常氣派古樸。
第二天去買地,老楊是這裡的常客,心中早有打算。他帶領大家來到村外一條大河旁問,你們看美不美?大家環視一周,異口同聲的回答,美如仙境!
确實如此,一條大河從峽谷中沖出,繞鎮而流,水量充沛,碧波蕩漾。也許是來自深山沒有污染的緣故,河水是那樣清澈,發出寶石般瑩瑩的綠光,美的令人目旋神迷。大河的兩岸,古樹參天,綠蔭遍地,襯着幽靜的河水,就像童話一樣的令人沉醉。特别是有麻柳十數株,均已百年樹齡,仍然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另外就是楠木樹,都是幾十年、上百年的古樹,它們蔥郁蒼翠,把大河裝扮得十分美麗。老楊指着河水中央沙洲上的兩株麻柳說,這倆株,百年來相依相伴,形若夫妻,村民們呼為“鴛鴦柳”,與鎮後的夫妻峰相映成趣。夏天,麻柳林中成百上千的螢火蟲飛舞,忽隐忽現、忽明忽暗,似繁星閃爍,把人們帶進夢幻般的境界。
楊伯又指着對岸,在連綿不絕的奇峰秀谷的簇擁下,是一片芳草如茵的壩子,壩子的南邊和北邊,從深谷幽壑中沖出兩條飛珠濺玉的山泉,山泉到了平坦的綠壩,形成兩條碧波蕩漾的大河,波浪滔滔地一瀉而下,甚是壯觀。在北邊峽谷出口不遠處,在高山峻嶺之下,另有一座小山,青翠欲滴,特立獨行。老楊說,這就是我心中早就選好的莊園地址,你看它背倚高山,面對大河,左通峽谷,右連芳甸,腳下還有一大塊綠洲,是不是很理想的宅基地?大家佩服的連連叫好,沒有一個不同意的。
找到這裡的村長,商談買地事宜。深山小村從未遇見這種情況。村長是個有見識的年輕人,見有人投資,覺得是個機會,也不在價格上過于苛求,很快就辦好了一切手續。他們買下了那座小山和山下一大塊平坦的地基——從山腳一直延續到大河邊的那塊綠草地。
老楊說,他要在山頂最高處修一個大大的蓄水池,把從山底抽出來的山泉水蓄起來,接到每個家庭,以後各家各戶在深山也能用很方便的自來水。
他要把蓄水池修成好看的八角亭樣式,塗上鮮紅的顔色,讓人們在這蒼翠的綠色海洋中,幾裡以外都能看到這鮮豔的像花朵一樣的紅色标志,看到他們美麗的銀杏山莊。
建造工程緊鑼密鼓的開始了,大家推取了以老楊為首的四個身體好能力強的為籌備領導小組,老楊擔任領導小組的領導,紮根蒲家溝的接待站,具體實施建造任務。根據地勢環境,設計院退休的老王和老李精心設計,他們把莊園設計成一棟高大巍峨的三層水泥樓房,不,是四層。主樓層三層以上有一層休閑空間,水池花圃,翠竹依依,靠背長凳,休閑茶座,無一不少。
所有成員通力合作,各顯神通,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從城裡運進各種材料,他們招聘村民們為工地打工,他們号召村民為工地提供砂泥碎石等原材料。當時是九十年代末,在施工工地做工,十元錢一天,砂子碎石按量論價。外地人進山修房,本來就是新鮮事兒,在家門口就可以掙錢,更令村民們欣喜若狂,熱情高漲。他們争先恐後的湧進工地,頓時幽靜的峽谷裡人聲鼎沸,忙碌而熱鬧。
大概有三年時間,籌備組的幾個老伯們真是宵衣旰食,辛苦勞累,但是美好的願望讓他們忘了自己的年齡,重新煥發了青春的活力。他們意氣風發,幹勁十足,齊心協力,配合默契,終于完成了心中伊甸園的建造,銀杏山莊落成了!
這是一座高大偉岸的水泥樓房,富麗堂皇的宮殿。她倚依山就勢一字排開,共有四層,除了最高層是休閑空間外。其他三層,每層12套房間,共計36套房間。一二層修的是賓館的标準,寬敞明亮的客房,精緻的衛生間。客房外的觀景陽台很大很美,坐在陽台上欣賞風光,打打麻将,是最惬意的享受。按照老楊的說法,以房養房,一樓二樓将是一個高級的旅館,對外招租,一來增加人氣,二來解決了冬天值守莊園的任務。為了讓旅館配套齊全,還在一樓的兩端巧妙的修建了兩個大花亭式的建築,複古風格,美觀典雅。實際上是為未來的旅館修的大食堂和儲藏室。
三樓12套樓房,每個家庭各分一套。中間兩套,作為客房,家裡來了子女臨時使用,各家都有使用的資格權利。
每套房的布局,門前的大陽台是十家通連的,大家可以在陽台上共同觀景,相互聊天,打打撲克,搓搓麻将。目光所及,風景絕佳,這可是最快樂的享受。各套房前後相通,三進房間。第一進,有青紗大窗戶,可以做客廳,第二進有統一的大床,一面牆上做了大大的壁櫃,這是卧室。第三進,隔成兩間,外邊是一個廚房,牆壁、竈台、水池都砌着雪白的瓷磚,插座、碗櫃一應俱全。裡間是衛生間,安着大大的沖水馬桶,地面牆壁都砌着白瓷磚,清爽而舒适。推開廚房是後陽台。
後陽台也是十家通連的,也很寬大。它結合着後面青蔥的山體,是小山的半腰。山壁和陽台的連接處,修成一條深深的水溝,用于山壁的排水和各家用水的下水道。上面一順溜安了水管,修了寬寬大大的水泥平台,可洗衣、可洗菜,非常實用。山壁上有青松滴翠,有鮮花盛開,有涼風送爽,有花香繞鼻。把後陽台做一個舒适的飯廳,在這樣的飯廳吃飯,肯定格外香甜。
據我所知,後來大家把廚房也搬到了後陽台,各家在洗衣台前打了土竈,煮飯時十家人熱熱鬧鬧,說說笑笑,您家煮了臘肉,他家炖了土雞,大家互相品嘗,互通有無,有時候幹脆把桌子一拼,幾家人就合在一起吃。歡聲笑語,心情的愉悅超過了口腹的享受。
他們又修了氣派的寨門,黑漆匾上“銀杏山莊”幾個金色的鎏金大字,是請名家特意寫就,華麗而氣派,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最重要的是,他們不惜重金買回了12株大大的銀杏樹,栽在莊門兩側。銀杏樹高大偉岸,金色的枝葉舒展搖曳,就像12面金色的旗幟在飄搖,向人們展示着銀杏山莊的華貴和美麗。
當然,他們也種了花,最惹眼的是銀杏樹下一溜花架,爬滿了粉紅的薔薇花朵,開得燦爛而熱烈,蜜蜂嗡嗡的鬧着,蝴蝶翩翩的舞着,好一派生動美麗的風光。
山莊落成後,十家人歡天喜地的搬了進來,他們滿心喜悅,在這世外桃源中過起了抱團養老的、神仙般的生活。他們開始招租,酒好不怕巷子深,從他們開始修房子,就引來了有心人的注意,這樣的世外桃源,這樣的人間仙境,肯定會引來許多人進山探幽,避暑養生。作為深山中第一個旅遊客棧,肯定是前景無量的。經過篩選,他們選擇了縣城裡的一個年輕人,談好一切條件,客棧也喜洋洋的開張了。
我記得條件中最重要的兩條,一就是要保證山莊常年的守護和維修,讓老人們安心養老,不用為瑣事勞神費力。二要保證承擔全部的抽水供水任務,保證老人們随時用水,供水不斷。年輕人很爽快的答應了。旅店一開張,就迎來大批的遊客,迎來送往,從來沒間斷過客源。有時進山的人很多,旅店安置不下就,遊客們就在河邊大樹下,或躺或坐,露宿一晚。他們說,夜裡的風光像童話世界一樣美麗,涼風習習,流水潺潺,遠處的高山巍峨神秘,近處的螢火蟲四處飛舞,美的都不想睡覺了。特别是小孩子們,親身處于這樣的童話世界,興奮得整個晚上都不睡覺呢。從此,遊客們養成了一個習慣,想來就來,住不到旅館,落得在仙境中露宿一晚,享受别樣的風景,别樣的情趣。
很快,村民們也參與進來。他們有的辦起了農家樂,有的做起了餐飲、日用、客運等生意。遊客們對山裡的山貨情有獨鐘,河岸邊自然形成了一個市場,天麻、土雞、土鴨、臘肉、竹筍、核桃、闆栗應有盡有,還能買到大大的靈芝、獵人們剛打來的新鮮野雞、野豬肉等各種野味。
漸漸的,蒲家溝出名了,外地人慕名而來,住宿、餐飲需求量越來越大。村裡在老街的背面,依山傍水的,又建了一條寬大的新街,招商了很多外來投資客,他們修起了一座座高大的樓房,辦起了檔次較高的客棧旅館,什麼雲集園、碧水山莊、山裡人家、藍光谷等等等等,成了深山中的一條繁華的商業街,燈火輝煌,笑語不斷,在這深山裡顯得格外的生動奇妙。
但銀杏山莊在村外大河的對岸,離這繁華世界還有一段距離,基本上不受幹擾。銀杏山莊的老人們可享福了,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神仙日子?他們呼吸着最清新的深山空氣,吃着最純淨的地下山泉。早上散步,有淺吟低唱的山溪水相陪,晚上休閑,有明月清風相伴。坐在陽台上閑聊,遠看奇峰飛瀑如練,靜觀碧水如玉缭繞。耳畔有鳥雀放歌,鼻端有花香怡神。在這樣的神仙境界中,他們天天是神清氣爽,精神愉悅,身體越來越好,一些老毛病也漸漸痊愈了。他們都感謝老楊,選他做了莊主,主管山莊的一切事務。蒲家溝的名聲越來越大,進山探幽訪勝的人越來越多。縣裡十分重視,統一規劃,統一部署,投入人力,投入資金,修了公路,通了班車,大力開發景區。
後來開發了很多景點,比如養馬古鎮、香馬峽、轉迂峽、望天峽、龍隐谷、百花谷,都是鬼斧神工,令人驚歎的著名景點。因為自古傳說,明朝建文帝朱允炆被叔父朱棣奪了江山,逃到藏王寨避禍,避難在龍隐谷,他和随從數十人的馬匹不能上山,就養在蒲家溝,所以古鎮叫養馬壩,由此把風景區改為更響亮的養馬峽。
養馬峽風景區橫空出世,驚豔衆人。在這裡是人流如潮,贊聲不絕。又在鮮花盛開的壩子中心修起了森林廣場,在各條河流上修起了高大的廊橋,開發了騎馬、漂流、遊泳等多種娛樂項目,是人們休閑避暑的樂園——此是後話。
後來有一機緣,我看了清朝人劉軒遊此地,寫的《小桃源記》:“餘既周察其中,羨其岡巒之雄奇幽險,謂是江油之樂鄉,直以武陵源仿佛也。”原來在清朝就有名人到訪蒲家溝,謂是江油之樂鄉,用小桃源、武陵源,來贊美她,這是何其至高無上的盛贊!可見楊叔當初是何等有眼光,何等有魄力,何等有文化。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無意中引發了一個景區的開發,我更加敬重他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