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日,我帶着女兒甯甯到附近的超市逛逛,不料遇見一個調皮的小男孩,在超市裡把推車當做賽車玩,橫沖直撞、邊推邊嬉鬧還撞倒了貨架,導緻番茄調料罐散落一地。
超市阿姨嚴肅的闆起臉來,訓斥男孩“你這樣很危險!萬一撞到玻璃易碎品,會弄傷自己也會弄傷其他客人!不可以在超市裡奔跑知道嗎?”
這時男孩扭着頭大喊“媽,快點過來!”
孩子的媽媽這才姗姗來遲,一過來也不問清楚狀況,上來就說“孩子還小,你幹嗎為難他,你就别那麼計較!”
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熊孩子在商場搗亂、搞事。雖然被其他大人喝止,但背後總有個幫忙擺平事情的爹媽。
小萍帶着4歲的女兒樂樂到遊樂場玩。原本孩子們都有序的排隊玩滑梯,這時來了個熊孩子不僅插隊,還動手推擠樂樂。
眼見女兒差點被推倒,小萍立刻上前介入,嚴肅地對孩子說“你不可以動手推人!看見前面這些小朋友沒?他們都是乖乖排隊等着玩兒,請你排隊!”
02
看到孩子做錯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暴跳如雷還是保持冷靜?相信很多家長都是前者。仔細想想為什麼自己會生氣?
當看到孩子犯錯,就會不自覺地怒火上升,因為你會擔心别人的眼神,怕人指指點點你是如何教育孩子。因為對孩子的期許高,導緻失望也深。這很正常,但是灣媽要提醒各位家長,咱們在孩子面前,還是要穩定情緒。不要在沖動之下憑感覺做事情,這樣很容易造成憾事。
前幾日,山東一位7歲的女孩小英,因為吃飯太慢引發媽媽的怒火,媽媽多次提醒“在不好好吃就打你!”之後便将丈夫及小女兒關在門外,用棍棒狠狠修理小英一個小時。小英被打的淹淹一息,下午便因傷勢過重離開人世。
這樣的新聞讓人不忍,如果這位媽媽能夠冷靜下來,好好跟孩子溝通,也許就不會是這樣的結局。
當我們被孩子的行為氣得暴跳如雷時,不妨反思自己生氣的緣由,究竟是什麼讓我這麼憤怒,在思考過程中慢慢地冷靜下來。
灣媽特别反對棍棒懲罰,棍棒打罵的懲罰方式雖然短時間内有效,但卻會帶來以下三種危害。
1.用肢體或是言語暴力解決問題
很多家長不告訴孩子到底做錯了什麼,便口出惡言“在……我就打你!你不聽話我就打你!”用棍棒打罵懲罰方式,容易讓孩子産生“我有拳頭我說的就是對的”用暴力讓人聽話,不聽話就打。
2.因恐懼成為聽話孩子,和父母相敬如賓
我的堂妹點點,一直是親戚口中誇贊,乖巧聽話孝順的孩子。有一回,我們幾個孩子一塊兒玩水,我才發現她小腿上全是傷口。點點偷偷的說“隻要做錯事情,我媽就會拿藤條打我。我隻好多做家事、快點寫作業才不被挑毛病。真希望我能快點長大搬出去住!”果真等到點點考上大學後,填了個離家最遠的大學。久久才回來探望母親,兩人的相處相當客氣,一點都沒有母女之間的那種親密感。
3.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做壞事
小晨在進入青春期時,特别叛逆。小晨的父親是軍人出身,見不得兒子做錯半點事。通常用棍棒懲罰孩子的叛逆。沒想到小晨越打越叛逆。表面上像是浪子回頭,實則利用父母視線之外偷偷翹課上網咖。父親用暴力來整治小晨的叛逆,卻把孩子越推越遠,讓孩子把壞事通通“地下化”。
03
為人父母,我們都不希望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所以爹媽有義務指出孩子犯的錯,并且給他淺顯易懂的解釋,讓孩子知道做這件事情不對的原因。
相信很多爹媽都經曆過,在孩子1歲半~2歲左右,逛超市就會想模仿爸爸媽媽,從物品裝進購物車以及進行一系列結賬、裝袋等動作,我們家女兒也不例外。有一次,甯甯在收銀台看到泡泡棒,伸手抓了一支抱在懷裡不肯放。
我告訴她“甯甯,這個泡泡棒不是我們的,我們沒付錢就不可以帶回家。”
“不要。”小姑娘不願意放手。
“媽媽知道你很想要玩吹泡泡,但是我們要付錢。”我讓老公從皮夾裡取點現金,抱起孩子。
“來,你把泡泡棒拿給阿姨,然後我們一起把錢給阿姨。”聽到我不是要搶她的泡泡棒,女兒終于松開了手。
幸好結賬的收銀員很有耐性,始終面帶微笑幫我們結賬。
其實老母親内心早已波濤洶湧,不過這次的經曆,讓女兒進一步認識到金錢交易是怎麼回事。總算對金錢有一點概念了。
晚上睡覺前,是最放松的時刻,我想再叮咛女兒一次,我問甯甯“今天我們一起去超市買了泡泡棒,你有讓阿姨看看你想要的泡泡棒對嗎?有沒有付錢給阿姨?”
“嗯”
“那沒有付錢的話,我們能把超市的東西拿回家嗎?”小姑娘搖了搖頭。
我很清楚,她已經知道以後該怎麼做了。
總結
面對孩子犯錯,父母不可縱容護短,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家長有義務指出孩子的錯誤,用淺白易懂的言語解釋原因。事發當下爹媽盡量穩定情緒,棍棒打罵方式懲罰孩子帶來的危害大,父母應該跟孩子好好溝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