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蔣勳對古詩的評價

蔣勳對古詩的評價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7 21:18:05

文|墨華不冷

(本文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蔣勳對古詩的評價(從寫作角度解讀蔣勳池上日記)1

蔣勳在池上

我們讀一些文學作品時,為何覺得它們文采黯淡、嚼之如蠟呢?當代文學批評家謝有順這段話,提供了一個答案:

今天的作家,普遍耽于幻想,熱衷虛構,他們已經習慣了用頭腦和閱讀經驗寫作,也隻記得自己有頭腦,沒想到自己有心腸,有眼睛、鼻子、耳朵、舌頭。作家的感官一旦向外面的世界關閉,寫作成為脫離生活實踐的觀念寫作,他筆下的世界就一定是靜默的,單調的。——《散文的常道》

謝有順認為,感官的解放,是把文學從蒼白境地裡拯救出來的重要途徑。從中窺見,提升寫作文采的奧秘,亦在于這兩個字——“感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

最近讀蔣勳的散文集《池上日記》。蔣勳是畫家、作家與美學布道者。他駁雜的身份,令他筆下的世界,有着畫家對色彩、光影與線條的敏銳,同時也騰挪着生動豐盈的五官感受。我之前讀過他所著的台灣版《美的覺醒》,這書是他關于五官認識的美學專著,而其他散文書籍,皆浸潤着對感官寫作的語言自覺,《池上日記》亦是如此。《池上日記》主要講他在台東的池上,受邀擔任駐村藝術家一年多裡的見聞,勾畫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圖景,塑造了一個瓦爾登湖般能安妥靈魂的地方。《池上日記》裡,顔色中有情緒,聲音中有重量,味道中有質感,形成了絢爛活潑的感官王國。而作者,便是這感官王國裡,如散文一樣閑庭漫步的風,骨子裡貫徹着散文這種文體的随意散漫、由心而生的精神。

一、感官與世界接通,進入耳朵式鼻子式寫作

《池上日記》因接通了蔣勳活躍的感官,而生機盎然,呈現出三個特征。一是變化美。他描寫的色彩、白雲、稻香,溪流聲音、晨昏的光等,都是千變萬幻的,而不是凝固不變的。比如這段描寫色彩與光的文字很精妙:“陽光還沒有露臉,色彩也都躲在暗影裡。色彩在等待,隻要海岸山脈上一線曙光亮起來,色彩便被召喚醒來,紅的、綠的、黃的、紫的,喧嘩缤紛,熱鬧如簇擁着的新妝女子,要一起走出來見客人了”。二是差别性。比如“在池上住了一段時間,大概也就會熟悉縱谷不同季節稻田的氣息。稻花開時的愉悅的香,和稻穗抽長時安靜的香,以及谷粒飽滿時像悶飯般幸福滿足的米香,都不太一樣”。三是細緻感。比如他寫道“田土裡潺潺水聲,水光映着天上雲影徘徊,那時沒有幾個人會發現土裡還有一點輾碎的油菜花瓣”,他發現“飽熟的稻谷泛出一種琥珀色的紅光”。

正因作者在一個地方真實實踐,展開細微的感官捕捉,且進入一種謝有順在《散文的常道》中所說的“耳朵式鼻子式”寫作狀态,才産生豐滿的細節,才充分挖掘到土地所蘊藏的結實的美,才對鄉土具有并非淩虛蹈空的認識。這樣的池上,不是霧中觀花、模糊不清的,而是具有了肌理清晰、質感凹凸的物質外殼,是一個活色生香、聲音豐富的真實世界,才真正喚醒讀者對塵嚣之外、山水田園的向往。我讀此書時,便覺得,有萬頃稻香從紙上撲鼻而來,還有像淡淡紫霧般的“隔夜苦楝的花香”,在字裡行間飄蕩。我最想看到的是,慵懶閑适、拉得很長、貼到山腳、若有事若無事的雲。而讀者産生想象與熱望,離不開作者充分調動感官,對景物進行工筆畫式刻畫。

隻有活躍的心,才寫出活躍的世界;隻有耐心地叙事,才有從容的話語風度。一個作品裡,若無豐富的感官描寫,要不,作者在這點上還沒入道,要不,貧血的文字指向的是貧瘠的精神世界。

蔣勳對古詩的評價(從寫作角度解讀蔣勳池上日記)2

池上藝術季(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删)

二、感官與心靈攜手,呈現一個經過精神反刍的世界

蓋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王陽明《傳習錄》

王陽明說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文學,自古以來推崇天人合一,看重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歸根結底,文學,是人的文學、是心的文學,是靈魂的事業。在中國文學史上,由特殊時代語境産生的辭賦與骈文,許多都華而不實、内核空洞,偏離了文學的本質。

解放感官,是靈魂叙事的物質基礎,但好的文學作品,不止于極耳目之娛,還要對接一個更宏大的人心世界,有着人性的探索與精神的追問。所以,魯迅的百草園、沈從文的邊城、徐志摩的康橋、朱自清的荷塘、林語堂的有不為齋、梁實秋的雅舍……這些地方,都不純粹是地理學意義上的,還有精神層面上的。

而蔣勳的池上,其實是他用心靈觀照過的池上,潛行着他的寫作欲望:寫出池上的内在精神與自己的生命态度。他将精神的觸覺,探向一草一木、一雲一田、一溪一蟲、一人一事中,讓這一切,成為心靈的容器、領悟的道場,成為他與世界、與自己進行精神交流的憑據。就連家家戶戶的藏寶,比如十四年的橄榄、十八年的菜脯,都承載着如金的歲月、珍重的時間。

“池上新收的稻米,浸泡一夜,開大火煮沸,立刻關火焖,清晨就有一屋子米粥的香氣。那碗粥,帶着季節所有的芬芳,日光、雨露、土地、雲和風,都在粥裡,那碗粥,讓生活美好而又富足。”這段話裡,作者挖掘了一碗米粥的内在力量,注入了作者對時間、對土地、對人間煙火的心靈看法。而“那碗粥,讓生活美好而又富足”的情感升華,依托實物,訴諸内心,讓人覺得如喝了一杯清茶,舒适自然,無突兀感。

“彷佛溪澗裡每一條水流都在尋找卑南溪的入口,兩條溪澗的水聲不同,碰到不同的礁石,有不同的聲音,碰到岩壁轉彎的時候,也有聲音。我仔細聆聽,聲音裡有尋找,有盼望,有眷戀,有舍得,也有舍不得,有那麼多點點滴滴的心事。”這段話裡,作者沒有直接抒情,而是将“舍得,舍不得”的佛意揉進去,其實表達的是人心風貌。蔣勳描繪一種景物,經常同時融進有心靈溫度、經過精神反刍的感受或思想,這是他的語言特色之一。

“我仿佛第七節車廂裡那個不時會驚慌的孩子,智障無明,在這尊像前不斷問:你帶我去哪裡?”這是此書《南齊佛像》章節中的一段話。叩問人類的精神歸宿,是無數帶着生命痛感寫作的作家的終級目标。文學的魅力,也許在于這種開放性的暧昧,就算努力探索,仍無結論性答案,這符合人需一生時間去修行頓悟的生命本相。

由上述舉例可見,一個作品,若沒有精神的含量與靈魂的視力,就會淪為紙上的文字表演;若泛濫情感,大段大段抒情,不注意節制,弱化細節、感官與在場感,就會變成假大空的抽象寫作。

三、物質視野與靈魂視野聯盟,以成熟的精神支撐作品格局

針對目前文壇感官鈍化的現象,謝有順指出:

當代文學要發展,我以為要着力解決以上這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通過恢複一種感受力,接通一個更廣大的物質視野;二是如何從一己之私裡走出來,面對一個更寬闊的靈魂視野。——《散文的常道》

在《池上日記》裡,蔣勳對池上的人與物,帶着一顆長期受佛經熏陶的佛心去親近,帶着平等的生命意識與關懷去對話。他會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就像池上的雲,可以低到貼近稻秧,留下晶瑩的露珠。然後,他會聽到萬物内部的聲音,讀到生命的故事,看到時間與永恒。這一切,得益于他的閱曆、學識與視野。“在喧鬧、吵嚷、充斥咒罵攻擊的聲音的時候,也許可以靜靜凝視一朵花慢慢綻放的力量。慈悲的力量,溫和的力量,包容的力量,美的力量。”書中這段話,透露了他的思想與追求。我曾在網上看過他的書法作品,他的字頗有弘一法師書法的神韻,無人間煙火,無浮華矯飾,沖淡禅意。另外之前我聽過他講《紅樓夢》,這也許是最沒有火氣的《紅樓夢》解讀,沒有非黑即白的武斷性判斷。他對《紅樓夢》裡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反面人物,都有一種人性化的理解與公正的眼光,沒有咄咄逼人與斤斤計較的氣勢。這便是一個作家寬廣的眼界與胸襟,隻有這樣,才讓讀者覺得人間值得,而這也是文學的本質功能。

一個人精神越成熟,思想越睿智,格局越開闊,那麼其作品,才給讀者智慧的啟發與心靈的愉悅。反之,一個人氣量狹小,旨趣低俗,則作品也會成為其人格思想的鏡像,我們甚至會在其作品中,讀出酸溜溜的妒忌或自卑心态。這的确正如梁實秋在《論散文》裡所說的——“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的性格纖毫畢現地表示出來”。

蔣勳對古詩的評價(從寫作角度解讀蔣勳池上日記)3

蔣勳用手機拍下的池上

四、善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增強語言的創意與詩意

與感官寫作聯系最密切的修辭手法,莫過于“通感”。駱小所著寫的《現代修辭學》如此定義:

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性的語言使感覺轉移,把人們某個感官感覺到的移到另一感官上,從而啟發讀者聯想,深化意境,體味韻味的修辭方式叫通感,又稱移覺。

一言蔽之,通感,就是各感官在感覺上的互通。《池上日記》中,多處運用了此修辭手法。比如,“那聲音如此清晰,像遠遠的一點星辰的光,在暗夜的海洋引領迷航的船舟”,在此話中,聽覺上的“聲音”與視覺上的“光”互通,兩者共有“在暗夜的海洋引領迷航的船舟”之特征;又如,“我聽到一株苦楝樹将要吐芽的聲音,聲音裡帶一點點粉紫”,這是聽覺與視覺的互通,實際上,“聲音裡帶一點點粉紫”,在客觀現實中是不存在的,但如此結合,便産生獨特的藝術魅力。

通感,是許多講究文采的作者,經常用于散文與詩歌上的修辭手法。在我國古詩中,它亦是增加文采的“常客”。比如,宋代林逋《山園小梅》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中,香氣本來隻有濃淡,怎會有明暗呢?其實,“淡”與“暗”給人相同的心理感覺,暗香,便是不張揚的淡香。這是視覺與嗅覺的互通,在造詞上充滿新意。正因通感的運用與優美的畫面,此詩句才流芳千古。我們在五官寫作中,可以有意識地運用通感手法,以創新語言、增強詩意、深化意境。

五、結語

《池上日記》,也許有個别地方值得争議,比如是否應把過多池上以外的見聞,寫進書裡。但此書的感官與情懷寫作,是熠熠生輝的。這小小的鄉村,容納了作者無限遼闊的心靈疆土,記錄了作者從感官體驗、到審美體會精神體察的軌迹。這是一本用五官、四肢與心靈合作完成的作品。

最好的文采,其實就藏在你的身體裡、你的感官裡。走出書齋,行走大地,将感官放飛于遼闊山河、煙火日常中——這種感官訓練,頗為重要,能帶來寫作的記憶儲備與素材寶庫,有着屬于個人、獨特精微的感受,能避免讓自己的文字流于公共話語。與此同時,以感官、細節與事實,作為紮紮實實的物質依托,直抵人性、人情與人心,才成就一部好作品。

于我,即使不為寫作,亦樂于當大自然與生命的觀察者,看一波微瀾怎麼漾開,聽一串鳥鳴如何竄躍,嗅一朵花是否芬芳。這正如蔣勳在池上片子裡所說的“紅磚牆上的香蒜藤開得這麼漂亮,我好想用這種紫色、這種偏紅的紫色來畫畫,我覺得靈感就是生活”。是的,生活就是我們寫作、審美與靈感的導師。你眼前的風景,由普通到不普通,其實隻隔着一個是否複活感官力、感受力的你。

蔣勳對古詩的評價(從寫作角度解讀蔣勳池上日記)4

池上的雲千變萬化

主要參考文獻:

1.謝有順:《散文的常道》,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

2.駱小所:《現代修辭學》,雲南出版集團公司、雲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修訂版。

(版權聲明:維權騎士簽約作者,原創文字,歡迎轉發;未經授權,不可轉載;禁止摘編、洗稿等。侵權必究。)


相關鍊接:

有一種秋色叫栖霞山,它的美不止于怒放萬頃煙霞,還在于這點

作者簡介:做浪漫的攝客,寫文藝的文章,作古典的詩詞,細訴美、精神與歲月。一枚陽光開朗的中文系文青,一顆熱愛傳統文化的心。你若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墨華不冷,成為本宮的人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