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01:57:17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

引言—名字由來

三國吳(一說西晉)析孱陵縣置南安縣,治今城關鎮,屬南郡。西晉稱安南縣,屬南平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華容縣,因襲相近今湖北省界漢華容縣之名。《太平寰宇記》華容縣:“取古華容城以名之。”

華容縣今隸屬于湖南省嶽陽市。

長江圖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2

長江自西向東流經華容縣北部邊界,這是長江流經湖南省的第一站。

桃花山

桃花山位于嶽陽樓、君山島至桃花源、張家界、南長城這條湘西北黃金旅遊線路上,她側卧于長江南岸、洞庭湖北岸,逶迤東去,連綿百裡。桃花山既是賀龍等老革命前輩戰鬥過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又是新四軍江南挺進支隊的主要活動區域。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3

主峰雷打岩是華容縣最高峰。該園包括白果樹、雷打岩、高嶺、東山湖四大景區和華一水庫保護區。區内重巒疊嶂、修竹茂林,山中古刹幽居,碎田星挂,飛禽走獸出沒林間,異草清流綴懸山谷。園内環境幽雅,景點密布,氣候宜人,是人們生态觀光休憩的好去處。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4

桃花山的來曆,一說因真武祖師将王母娘娘的仙桃核遍撒山頭,越年,桃樹成蔭,桃花鬥豔,故名。又據明萬曆《華容縣志》載,明代有人發現深山之中,有宋時避亂隐居的山民,“不聞有金、元,亦不知今為何代”,遂以為發現了新的桃花源,故稱此山為桃花山。桃花山突兀于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之間,重巒疊嶂,修竹茂林,幽禅古刹,阡陌羊腸,飛禽走獸出沒林間,異草清流綴懸山谷,是洞庭湖區首屈一指的自然風景區。

墨山禅寺

墨山禅寺位于華容縣城東十五公裡處,青山環繞、氣候宜人、北依長江、南臨洞庭、西接巫峽、東連巴陵、氣通衡嶽、勢貫長虹。古往今來騷人墨客,曾在聖地留下美麗的詩文。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5

墨山古刹,曆史悠久,始建于隋朝。明朝萬曆縣志記載墨山名大雲山,隋朝智穎大師,字德安,俗姓陳,出生于華容縣城,十八歲出家大雲山,後受業于南嶽慧恩大師。唐貞觀年間宣鑒禅師擴建墨山古刹更名為墨山禅寺,現留傳有高僧的木魚石、烏龜石、船頭石、荷花石、玄石門、玄石洞,以及屈原和唐朝宰相張銳留下的碑文等千年古迹。

西禅寺

西禅寺始建于唐垂拱2年,是當時從峨嵋山到九華山拜佛要道上的驿站式重要禅林。宋代成為湖湘名刹,号稱湘鄂平原祝佛朝聖之至所。明太祖朱元璋禦賜“第一山”匾額;清乾隆19年,華容知縣郭淮親拟文告,并刊立“永峙山門”碑,稱揚“神宇宏軒,香煙缭繞”,并“傳有赤金佛像一尊”。明、清兩代的《華容縣志》都列西禅寺為華容境内之重要文物古迹。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6

西禅寺原址在華容縣邑西門,明洪武年間遷至東門,與城隍廟毗鄰。清光緒年間,南嶽高僧李進來此挂錫,率領僧衆四處化緣募捐,得巨資,重修寺院,并修成東門石街,購置香火田百畝于當時之黃蓬垸内。重修之西禅寺,規制宏偉,建造精工。寺院占地2600多平方米,分正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禅林共五進,座北朝南,正門臨東正大街。

倒馬崖、斬龍石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冬,曹操在赤壁戰敗後退回巴陵(今嶽陽),在洞庭湖上燒掉餘船上岸西走,行至華容道即倒馬崖,遇關羽阻截,曹操在此被關羽義釋後退歸江陵(今荊州)。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7

這裡懸崖絕壁,僅一峽相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橫亘在洞庭湖平原和江漢平原之間的45裡桃花山中少有的南北通道之一。最早、最權威的南宋地理總志《方輿勝覽》由“華容道在巴陵西”的記載。明弘治《嶽州府志》和明萬曆《華容縣志》均記載倒馬崖是關羽義釋曹操的地方。倒馬崖周邊有望夫山、娘娘廟、關王廟、殺豬港、斬龍石、白果樹、劉備廟等三國遺址。斬龍石相傳為關羽所劈,所劈之處平如桌面。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8

非遺文化—夾葉點子

華容夾葉點子是流傳于湖南省華容縣的民間打擊樂藝術。“夾葉”是指兩副钹一前一後相互夾雜叩擊,“點子”就是指根據不同節奏和情緒打擊出的樂譜。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9

華容夾葉點子是湘北地區最為獨特的民間打擊樂藝術。它主要流傳在華容縣的老華容人居住的丘陵山區與相鄰地區,如東山、三封寺、勝峰、萬庾、鲇魚須、南山、終南、操軍、治河渡等鄉鎮。華容夾葉點子是由一面鼓、兩副钹、一面大漢鑼和一面小歐鑼等五件樂器演奏,由五人操作,一人背鼓,華容縣當地習慣地稱其為“六合班”。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0

據《華容縣志》載:宋以前,華容本地人大都居住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區,單家獨戶,零星散居。為免遭豺狼虎豹侵襲,置辦鑼、钹、鼓等“響器”在家,每日天黑打擊鬧騰一番,吓唬野獸,阻止其入戶為患。而一旦遇到了野獸侵害或“強人”打劫,他們也用“響器”傳遞消息,呼籲救助。這樣逐漸創制了節奏急緩各異的打擊方法,初步形成了“華容夾葉點子”的雛形。

民俗文化—陳氏“泥鳅肚” 秤杆制作技藝

杆秤是我國最古老且沿用至今的衡量工具,相傳春秋中晚期,楚國已有小型衡器,名叫木衡。是根據杠杆原理制作而成,方便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買賣行為,映射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具有悠久的曆史特征。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1

據民間傳說是魯班發明的,也有傳說是範蠡發明的,而湘北華容地區流傳的陳氏“泥鳅肚”杆秤的鼻祖是“領令和尚”(音傳),據傳有避邪之說。古時候人們出門放貨、行船打漁都要随時攜帶杆秤,以祈平安。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2

無論誰先邁出的第一步,但原理都一樣。都是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為13兩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改成16兩一斤。秤星必須是白色或黃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3

秤杆上的第一顆星又叫做“定盤星”,其位置是秤錘與秤鈎成平衡時秤錘的懸點。做杆秤的關鍵是能選準定盤星,隻要确定好定盤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們往往把定盤星用來比喻事物的準繩。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4

在做買賣時,商人手提着那個繩紐,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你在約秤時要明察秋毫,決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來首先看到的是定盤星,提醒商人要權衡一下良心,無論做什麼生意都不得缺斤短兩。如果給人短斤少兩則損陰德,其中少一兩叫“損福”,少二兩叫“傷祿”,少三兩叫“折壽”。以此暗示人們做生意要誠實,不能昧着良心幹那損人利己的事。

地方特産—芥菜

華容縣是全國最大的芥菜生産區。華容芥菜含有蛋白質、維生素C、硫代葡萄甙等微量元素,腌制後色澤淡黃,微酸香脆,味美可口,既作主菜,也可佐料。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5

華容芥菜曆史悠久,相傳魏晉時期,華容已廣種芥菜,據本草綱目載:“大抵南土多芥。相傳嶺南無蕪青,有人攜種至彼種之,皆變作芥,地氣使然耳。”民間傳說清乾隆皇帝私訪江南,途遇農婦為夫送午飯,乾隆發現其菜食特香,詢問何食,婦說為華容農家小菜-水萦梅梗菜(芥菜加工制品)。乾隆食後胃口大開,遂将水萦梅梗菜召為皇室供品,作為禦膳。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6

地方美食—華容團子

華容城鄉在日常生活中,最流行的小吃要數團子。團子又名團糍,菊花粘貼,滾團餡兒。團子的産生據說最早起源于東漢時期,與饅頭産生于同一個時代。傳說關雲長率鐵騎500走華容道時,為祝願軍民和平相處,監利、洪湖與華容、嶽陽人民便采用粘米與糯米為漿,用菜心為餡,做成團子,慰問駐地的兵丁。

華容縣小墨山禅寺(桃花山墨山禅寺)17

不久,這一當地名吃便在沿江兩岸小吃中獨占鳌頭。不僅粘糯漿混合得體,而且餡兒做得比較獨特。過去是采用胡蘿蔔、藕丁、香幹為餡兒,當今卻采用的是香幹、肉絲、蓮米、鮮紅辣椒和蒜頭為餡兒。顔色好,味道妙。華容團子過去隻有蒸一類,用甑蒸煮的團子白皎皎的,出籠時形如玉兔,味似海鮮。

後序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的詩句,想起四十五裡桃花山,想起“關公義釋華容道”。華古通“花”,顧名思義,一聽就知道這是一個美麗動人、秀色可餐的地方。

大美湖南、大美嶽陽、大美華容歡迎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