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文藝複興成長史

文藝複興成長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19:10:57

文藝複興成長史?作者:尹依璐“我總結唯有三件事可做:藝術、行動和愛情”或許以喬治·蓬皮杜的總結作為後人書寫其藝術人生的開頭更具創造性,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文藝複興成長史?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藝複興成長史(他們創造了一個文藝複興與自我更新并存的時代)1

文藝複興成長史

作者:尹依璐

“我總結唯有三件事可做:藝術、行動和愛情。”或許以喬治·蓬皮杜的總結作為後人書寫其藝術人生的開頭更具創造性。

這位藝術的政治家,借助個人的藝術天賦建造了一個充滿文化與現代藝術感的法國。人們得以第一次如此直觀地凝望藝術的想象力同政治的權力融合創造而成的時代。古典與現代碰撞的畫布上,還隐現着一位風度優雅的女士的背影,她是克洛德·蓬皮杜。她不停地在時空中切換,“古典藝術看到的是過往與曆史,當代藝術看到的是現實和發現”。

蓬皮杜夫婦相同的藝術審美和天賦,構建了一個充滿當代藝術氣息的小家庭,同時,也設計了一個嶄新的法蘭西。他們的一生飽含對生活與藝術的熱愛,而這深沉而狂熱的情感似乎一直保存于博堡大街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錯綜複雜的彩色管道内,湧動着、翻滾着,永不停息。

《藝術之愛:蓬皮杜夫婦的藝術生活》由蓬皮杜之子阿蘭·蓬皮杜和熱衷于想象力對權力影響研究的法國記者塞薩爾·阿爾芒共同創作,講述了蓬皮杜夫婦被愛情與信仰支撐的藝術生活。全書分為四個章節,從蓬皮杜夫婦各自的童年情感教育談起,再到他們對藝術與詩歌的共鳴,以及面對時代巨變所做的各種藝術的選擇與決策,一直到最後,夫婦倆退出大衆視野,回歸正常生活,并将生命全部獻給藝術。作為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主任,塞爾日·拉斯維涅斯認為這本書不是一部普通意義上的傳記或者曆史作品,因為其中蘊含着非常多具有“現實意義”的主題,“它引發我們思考創新對一個國家所産生的影響,企業家除了需要工程師的嚴謹之外,還需要藝術活動的膽識和創造力”。

大多數人都會被古樸奢華的巴黎城區中,看似突兀的現代感十足的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吸引。穿梭在毛毛蟲似的縱橫交錯的狹長的通道中,人們往往會被神秘的力量沖撞,在焦慮與好奇相互交織的困惑中,感受文化帶來的新的自由。阿蘭·蓬皮杜之所以創作這本關于他父母的傳記,是因為他“希望通過本書與讀者分享熱愛藝術的蓬皮杜夫婦不為人知的故事”。

1930年12月20日,喬治寫信給他的朋友羅貝爾·皮諾爾,講述了他對生命的看法。此時此刻,年僅29歲的他已經對藝術非常着迷,并且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也就是本文開頭他談及的生命中的三個最重要的概念。哪怕從沒有見過喬治這封寫給好友書信的人,也不難将“蓬皮杜”這三個字與藝術聯系到一起,而藝術,正是蓬皮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喬治自幼熱愛古典文學的嚴謹和詩意,雖然他出身于農民家庭,但閱讀幫助他順利渡過了青春期的難關,也塑造了他的性格。他頗有見地地将藝術劃分為三大層次,“首先是狹義純粹的智力思辨;其次是狹義普遍的藝術,包括繪畫和音樂等;再次是生活方式,奢侈考究和高貴典雅的風格,香水、珠玉、寶石……還有處理事情的方式,可以讓人感覺你是唯美主義者”。

除了藝術,行動是這對夫婦生命中的第二個關鍵詞。對于喬治來說,藝術是生活,而行動之中蘊藏着更大的政治抱負。他在信中清晰地界定了他所理解的行動:“狹義上的意志外化,但也不能丢掉藝術的眼光,永遠不要做任何缺乏風度的事,必須把自己培養成強大的人物,具有領導能力,樹立權威。”喬治曾呼籲大學院系能夠掀起革命,因為這可以激發大家的昂揚鬥志。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喬治應征入伍,帶着枕邊書奔赴戰場,為國效力。值得一提的是,他随身攜帶的軍用挎包裡放着一本口袋書,是用《聖經》的封面做書皮的波德萊爾的《惡之花》。這個階段的喬治,充滿着愛國主義精神,全身心履行自己的職責,雖然很少談論文學,但是依舊心懷藝術的種子。由于喬治傑出的政治敏銳性與前瞻性,在命運的安排下,他先後入主馬提尼翁宮和愛麗舍宮,繼續奉行戴高樂主義的法蘭西民族獨立政策,尤其體現在民族文化與藝術的獨立上。二戰之後,紐約逐漸取代巴黎,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中心。1968年的“五月風暴”并不是一場簡單的社會動蕩,而是“國家經濟和技術的快速發展與道德和文化上的保守主義不相适應”的一個顯著表象。作為總理的喬治·蓬皮杜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用自己的意志和智慧化解了學生與藝術創作者強烈的不滿情緒,并且進一步強化了藝術民主化、社會化的理念。危機中往往潛藏着生機,“五月風暴”成了喬治·蓬皮杜當選總統後創建一個文化中心的宏偉計劃的催化劑。

作者塞薩爾·阿爾芒熱衷于研究藝術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政治權力的影響,但實際上,政治力量、經濟實力也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除了享譽世界的喬治·蓬皮杜藝術文化中心,妻子克洛德·蓬皮杜也不斷地在行動中踐行自己的藝術理想。他們一起對愛麗舍宮進行了一次真正的美學革命。克洛德·蓬皮杜着手改造了總統府的好幾個房間,她用當代抽象畫作取代了古典油畫,修葺了宮中古舊的部分,希望能讓這座“有點陰沉的宮殿”變為“一個舒适的家”,并且向在這裡會晤和接待的朋友、官員及外賓展示“20世紀法國藝術創造的高度和重要性”。保護曆史的同時,不斷探索未來,是蓬皮杜夫婦在各類項目中體現的一以貫之的态度,他們追求的現代性是舒适性和美學與當代創作的結合。他們的不斷嘗試激發了法國人對藝術創作的需求,即使到了今天,巴勃羅·畢加索的孫子奧利維耶·畢加索仍然把喬治·蓬皮杜尊為“煥發博物館活力的先驅”,法國藝術再一次被世界認可。

既然此書是關于蓬皮杜夫婦的藝術生活,被稱作“夫婦的藝術生活”之中,必定少不了愛情。愛情是一門藝術,但隻有愛情的生活,完全不能被稱作藝術。因此蓬皮杜夫婦的充滿愛意的生活從一開始便與藝術緊緊融合在一起。

或許正是愛情背後,相同的藝術審美與品位,使得蓬皮杜夫婦一同開始華麗而冒險的一生。在喬治·蓬皮杜因病去世後,克洛德将她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藝術館的建設中,并為諸多偉大的藝術家舉辦一系列展覽。同時克洛德将她對喬治的愛、對藝術的愛、對人的愛,傳播到世界各地,她成立了基金會,通過志願服務和專業機構為殘疾兒童和老年人提供幫助。于是,這包括“愛與被愛兩個方面”的愛情,在一次又一次的行動中,成了藝術。

法國前國家元首雅克·希拉克在《回憶錄》中寫道:“喬治·蓬皮杜總是心系時代。現代性對他來說是一種要求,一個挑戰,一種對現在和未來建立信心的方式。自然,正是在文化領域,在這種與藝術合二為一的特殊關系中,他對世界的細膩感悟得以大放異彩。”除了喬治·蓬皮杜個人傑出的藝術天賦和政治才能,我們不能忘記他身旁這位風趣幽默、堅毅果敢的女性。克洛德反對教條主義,具有很高的素養,品位一流,其極好的社交才華使得丈夫擺脫了束縛,身心得到解放。後來,人們常常将“蓬皮杜”與藝術聯系在一起,不知情的人往往會将蓬皮杜夫婦當作是藝術家,是藝術的創作者,然而實際上,他們更像是藝術的理解者、發現者,但其實理解即創作。蓬皮杜夫婦憑借他們對藝術的精妙理解,創作了這個文藝複興與自我更新并存的時代。(尹依璐)

來源: 解放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