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人常說的三不孝是什麼

人常說的三不孝是什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6:31:04

人常說的三不孝是什麼(是哪三個不孝呢)1

過年了,少不了父母的催婚催娃,各家有各家的絕招。

不過不知道還有沒有父母,會用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理由。

對這句話的第一次理解,是對農業社會生産力方式的理解。

農業社會,勞動力完全來自于體力,一個男人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完完全全就是一份勞動力,多一個勞動力,也就是意味着土地能有更好的收成,面對天災人禍也能扛過去。

這也是男權社會背後的基本邏輯——基于男性體能優勢的生産力結構。

而對這句話的第二次理解,來源于儒家對于鬼神的解釋。

佛教進入中國以前,先秦時代古人是相信在極北之地,存在一個陰間,一個我們死後生活的世界。

在那個世界,規則和生前世界一樣,都需要衣食住行,也需要婚姻嫁娶,也有政權和司法體系。

有了死後的世界,也就是意味着我們死後會見到我們的祖先,這也意味着我們的所作所為祖先都在看着呢!

儒家本身不敬鬼神,但是也不能完全抛棄鬼神,于是就針對現世和陰間祖先之間,設立了一條規則——隻有直系男性後代,才擁有祭祀祖先的權力。

換句話說,祖先在陰間能不能收到你燒的紙錢,吃不吃得上飯,穿不穿得上衣裳,完全看你有沒有男性後代。

這時候“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就有了現實意義,畢竟祠堂裡這麼多的祖先,在那邊是不是餓着肚子,完全看你是否為這個家族誕了個麒麟兒。

這也能理解,為什麼很多奶奶那一代的人,會覺得沒生兒子就愧對祖先了,就沒臉見列祖列宗了!

但是這句話被單獨拎出來說教之前,我們如果回到孟子的原文裡,你會發現不孝有三裡,無後隻是排在第三。

東漢趙歧《孟子注》裡說“于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祭,三不孝也。”

意思是,按照儒家的禮法,第一大不孝是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不顧是非,一味順從,陷父母于不義。

第二大不孝,父母老了,家裡很窮,你還在家裡啃老。

第三大不孝,才是不娶,無後。

也就是說,其實對父母言聽計從,反而是最大的不孝,按照阿德勒的哲學,當你放棄的選擇的時候,也就意味着放棄了責任。

反正都是你讓我做的,做錯了也不怪我,反正都是你們的鍋。

當一個人沒有了自我,把一切選擇權都交出去的時候,特别是交給父母的時候,反而在孟子看來是最大的不孝。

而啃老更不用說,現代社會多了一群正大光明的啃老一族,像一個長不大的巨嬰一樣,覺得父母養他是天經地義的,覺得這個世界對他好都是天經地義的。

反而有沒有後代,有沒有生個兒子這件事,不管是基于生産力結構的變遷,還是基于科學盛行後對于鬼神一說的淡化,都漸漸少了現實意義。

所以孟子的不孝有三裡,第一條對于父母的言聽計從,從而把自己的人生給過得一塌糊塗,從而怪罪于父母,陷父母于不義,才是最大的不孝呀!

那麼,下次如果父母再用這句話來催你的時候,你是不是可以和他們說一說,什麼才是最大的孝了呢?哈哈哈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