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綜合征怎麼找回來?春節團聚的氛圍感,今年又回來了,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節後綜合征怎麼找回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春節團聚的氛圍感,今年又回來了!
有的朋友效仿“東坡飲酒”,卻忍不住大吃大喝,出現腸胃不适、内熱上火;有的朋友醉心“秦觀夜話”,卻頻繁熬夜刷視頻、玩遊戲,白天睡眠不足、精神疲憊;有的朋友向往“稼軒論劍”,卻在麻将桌前戰得昏天黑地,感到腰酸背痛、頭昏眼花;有的朋友享受“清照煮茶”,卻沉浸在假期中無法自拔,上班後情緒低落、狀态難尋。
又累又困打不起精神,食欲缺乏、失眠心煩、疲憊腹脹……節後綜合征有沒有發生在你身上?如果你也是“人回來了,身心還在徘徊”,不妨看看這份健康提示。
腸胃受損:調脾養胃降體重
案例一:家住長沙的小徐去年剛畢業,春節期間同學、朋友邀約不斷。面對琳琅滿目的美味佳肴,他胃口大開,連着幾天大吃大喝,經常中午吃頂了還沒消化,又開始晚上的聚餐,有時興緻盎然還轉場吃夜宵。收假後,發現自己出現了上火、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并且“每逢佳節胖三斤,仔細一看三公斤”,腰圍變粗了一圈。
如果你的家人節後胃口不好,體重上漲,他可能是吃“傷”了。大吃大喝會破壞腸道菌群平衡,腸道無法徹底分解大量攝入的脂肪等物質,導緻消化吸收功能受損。并且攝入過多肥膩辛辣的食物,體重猛增的同時,容易導緻脾胃受損,内熱上火。
如何調理?
“節後推薦養胃促消化的食物,如山楂、魔芋、黑木耳、海帶、山藥、蘋果、草莓、蜂蜜、糙米等。”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臨床營養師蔡晶晶說,烹調要以蒸、煮、炖等方法為主,堅持“少鹽少油”原則,做到少量多餐,還要少喝咖啡、烈酒、濃茶等刺激性飲品。
“《黃帝内經·素問》有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湖南省安鄉縣中醫醫院護理部主任李香萍指出,要食飲有節,調脾養胃。“減糖減油減負荷、少量多餐七分飽、細軟清淡易消化、細嚼慢咽腹部摩,健胃消食有良方。”
“過節油脂攝入太多,再加上各種零食的攝入量大增,要注重腸道的排毒。”蔡晶晶随即分享了排出毒素的小妙招:“每日晨起空腹一杯溫開水,促進新陳代謝,縮短糞便在腸道停留的時間,減少毒素的吸收,溶解水溶性的毒素,還可以加少量蜂蜜、食鹽。”
“春節期間,大家有很多閑暇時間,不僅胃腸負擔重,體重也處于‘黃金上漲期’。”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醫師陳偉建議,不論胖瘦,都應根據個人情況恢複運動,比如每天走7000步,跳健身操等,“生命在于消耗。”他提醒道。
睡眠紊亂:科學手段緩痛點
案例二:李同學是一名大三的學生,放假後除了跟随父母走訪親戚,其餘時間不愛出門。平時學校宿舍熄燈早,這次她逮着機會把以前“種草”的電視劇刷了個遍,還熬夜玩遊戲。父母有時夜裡起床,發現孩子房間的燈還亮着,試着勸她睡覺,但是效果不明顯。一段時間後,李同學感到頭暈惡心,失眠多夢,伴随腰酸背痛。
如果你的朋友節後失眠多夢,他可能是玩得太累了。玩樂過度會擾亂人體正常的生物鐘,造成植物神經紊亂,從而出現睡眠紊亂,集中表現為頭昏腦漲、失眠多夢等。
如何緩解?
“可以參考‘睡眠健康新七點’的原則,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睡眠環境,調整睡眠習慣,緩解睡眠紊亂和疲勞。”蔡晶晶說,比如在窗簾上加個遮光層,關掉所有帶亮光的電器,讓卧室徹底黑暗;睡前不要做任何動腦的活動,不要談論讓人興奮的事情;睡前洗個熱水澡,或者用熱水泡腳,放上精油、生姜和薰衣草,可以讓身體和大腦放松等等。
“要做到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李香萍認為,上班後要恢複原來的生活規律,午間小憩30分鐘,晚上11點前睡覺,睡前1~2小時喝杯牛奶,來一曲清心舒緩的音樂。“還可以安排些輕度運動,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極、八段錦等,能緩解持續性的神經興奮與緊張感。”
對于長假的“低頭族”和“久坐族”,河北省衡水市中醫醫院推拿康複科主任耿兵将建議道:“針對頸肩部酸痛,可提拿頸項部、肩部10到15次,按揉風池穴、肩頸穴、合谷穴和後溪穴各3分鐘,有通經止痛的效果;出現腰背部疼痛時,可點按手部的腰痛穴及下肢委中穴,均以局部酸痛但能耐受為度。”
“還可采取一些針對性的鍛煉方法。簡易的方式就是保持身體直立,雙手用力叉腰,脖子後仰,雙肩後收,逐漸加大力度和後曲的角度。”蔡晶晶補充道。
心理不适:積極适應解憂傷
案例三:周先生是上班族,平常工作繁忙,享受家庭團聚的機會不多。今年春節,他帶着妻子、孩子去成都旅遊了一圈,除了在景點“打卡”,還盡情享受當地美食,整個春節過得興奮、快樂極了。大年初六夜裡,他才匆匆趕回上海,準備新年開工。上班的一周時間裡,他經常感到孤單、憂郁,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偏低。
如果你的同事節後坐在辦公桌前長時間發愣,手腳發軟、渾身無力、頭昏腦漲,他可能是還沒做好上班的準備。假期是輕松愉快的,節後部分人内心會産生對上班的恐懼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适應。
如何适應?
“節後有些人會出現抑郁、焦急、憂傷、失落甚至心悸、失眠等身心健康問題,建議要從生活到作息時間積極作出相應的調整。”蔡晶晶提醒,應有意識地做一些與工作有關系的事,比如看看報刊、思考一些問題,有助于走出懶散的“休閑狀态”。“可以靜心思考上班後應該做的事,使自己的心理調整到工作狀态上。”
“剛返崗上班不宜安排高強度和太緊張的工作,要平穩過渡。”李香萍說,可以和同事朋友分享節日趣事,聆聽舒緩的輕音樂等以緩沖心緒,多給予自我積極的心理暗示。“随着春節假期的結束,每個人都要有意識地調節自我,保持身心健康,充實生活,積極應對。”
專家認為,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适當給自己增加一些文娛活動,培養自己的一些興趣愛好,遇事不要鑽牛角尖;如果煩躁、焦慮的情緒持續存在,那麼請先暫時接受自己的這些不良情緒,不要和情緒較勁,做點事情,如和朋友交流、适量運動等,在做這些具體事情的同時,那些消極的、不良的情緒自然而然地會減少。
(記者 肖人夫)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