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認的結論是:劉德升是行書創始人。劉德升是東漢桓帝、靈帝時的著名書法家。
兩漢時期的書寫體種:
1. 隸書。秦代程邈創隸書之後,在兩漢得到進一步演變發展,于是有了秦隸(又稱古隸)、漢隸之說;因隸書較之篆書簡單易寫,而成為終結古文字的标志體字,而且因首開筆法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的藝術修飾功能,而開啟了中國書法藝術之門。秦代的正書體應為秦始皇命李斯作的篆書體,而兩漢時期的正書應為隸書體字。
2. 各種小篆體。至漢末還流行着多種小篆體(達11種之多)。
3. 東漢草書。東漢著名書法家張芝首創基于隸書的草書,史稱張之為草書之祖。
行草書亦在東漢出現:
草書雖然基于隸書,但書寫時行雲流水、信馬由缰、龍飛凰舞,既不為一般人所能為,也不為一般人所識,純為把漢字書寫作為行體藝術來誇張性表現之傑作體。所以,并不适合大衆學習和使用,更不能作為官格體。但隸書作為一種當時的正書體寫起來若精雕細刻,雖辨識度高又好看,但既慢又講究,作為一般人以及日常工作與學習中書寫也很不适合。草書雖然難辨,但書寫速度快,人們寫字要是能這樣疾速,那該多好呀。此時,劉德升則想到了創立了基于隸書的工整和草書的疾速特點的行草書體。即明陸深《書輯》所說的:"德升小變楷法,謂之行草。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草行。"這種書體其實流傳很廣很久,也傳到了日本。在日本文字中的平假名字體中就用了這種富有草書風格的寫法。我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學習行書用的也是這種行書體。
而楷書則由三國曹魏著名書法家鐘繇收集整理加工所創,而且因楷書基于隸書,所以,那時的楷書極有隸味,出現了隸中帶楷、楷中帶隸的楷書。其實鐘繇也特别欣賞劉德升的行書。鐘繇,胡昭兩人因學德升的纡書筆法而著名,二人精研德升書法藝術的特點并達到較高的境界。衛夫人又師學鐘繇楷書,作簪花小楷。衛夫人和王羲之是親戚,王羲之師從衛夫人,當然,王羲之父子除了研習衛夫人以及師爺鐘繇的楷書之外,也學習劉德升的行書,而且十分娴熟精到。但王羲之因學習新楷書體而執着精到,又會寫草行書,于是發明了基于楷書的行書,而成為行楷書典範,其《蘭亭序》則号稱天下第一行書。我們可以看到,《蘭亭序》中的字體純粹就是把楷書的筆畫寫得流暢連貫了的書體,根本就沒有草書的寫法。天下第二行書顔真卿的《祭侄文稿》、天下第三行書蘇轼的《寒食帖》亦如此。反到現代有些人在寫行書時,還經常把草行書與楷行書混合在一起寫呢。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
天下第二行書顔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書蘇轼《寒食帖》
不過,當下國家教育部門提倡的則是要書寫完全基于現代通用規範楷書的行書。即完全基于簡化體楷書的行書,并成為人們日常工作與學習中書寫最為廣泛的書寫體種。
田英章行書
綜上所述,行書實際上可分為古行草書和現代行楷書兩種。對于大中小學生而言,學習行書就要學習現代行楷書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