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蘇州老電影100部

蘇州老電影100部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12:31:22

蘇州老電影100部(蘇州六百歲老劇種新的)1

蘇州昆劇院。 鐘升 攝

蘇州昆劇院。 鐘升 攝

中新網蘇州10月21日電 (記者 鐘升)20日晚,蘇州昆劇院開始了例行的演出。一幕結束,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年輕觀衆們為演員“打call”的聲音此起彼伏,如同對待當紅明星。看着這一幕,國家一級演員、昆劇院黨支部書記呂福海露出了開心的表情。

昆劇又稱昆曲,是誕生于蘇州昆山的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有“百戲之祖”之稱,自明代中葉以來,已獨領中國劇壇600多年。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2006年,昆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然而,和很多傳統藝術一樣。昆曲曾一度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呂福海回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昆劇團唱戲的基本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家。台下聽戲的也是清一色的老頭老太。“從台上望下去‘白茫茫一片’,昆曲好像已經進入了晚年,暮氣深沉。”

改變發生在2004年。當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映,轟動一時。呂福海等老一輩昆曲人驚詫不已,“原來昆曲還能這麼演!”

在呂福海看來:“戲曲由三個部分組成,演員、劇場和觀衆缺一不可。以前大家都比較崇古,演昆曲把遵循傳統放在第一位,主要想着演員該怎麼演,沒有考慮到當今觀衆的審美需求。青春版《牡丹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元素,使整個舞台更美更好看。現在我們在創作劇目的時候也會考慮觀衆喜歡看什麼、要求什麼,不是隻考慮昆曲的程式化要求。”

蘇州老電影100部(蘇州六百歲老劇種新的)2

除了傳統的舞台,如今昆劇院也會把表演現場搬到園林裡,給觀衆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 鐘升 攝

被青春之風攪動的不僅僅是台上的演員,還有台下的觀衆。呂福海回憶:“當時青春版《牡丹亭》在大學裡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很多以前對昆曲沒有興趣的大學生搶着要看。昆曲本來就是文人戲曲,現在大學生普遍文化水平高,更能欣賞昆曲的韻味,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了昆曲曲迷。”

據呂福海統計,如今前來看戲的觀衆不再是“銀發族”占多數,40歲以下的年輕人能占到六、七成。大家為昆曲演員應援、點贊,讓演員們也過了一把明星瘾。

“從本世紀開始,昆曲是真的走上了複興之路。”呂福海感慨地說道。随着昆曲走進大衆視野,近幾年報考戲曲學校昆曲班的孩子數量比早前增加了七成左右。昆劇院也迎來了大批新鮮血液,現在劇院裡演員平均年齡在40歲上下,一些中青年演員也開始挑起大梁。昆劇院每年有近400場演出,幾乎場場滿座。

本月19日,“昆曲故鄉”昆山市成立了昆曲發展基金會,旨在建立多元資金籌措機制,資助昆曲發展和創新,保護昆曲文化資源,傳承昆曲藝術。呂福海盼望社會各方能一道參與到昆曲的保護、傳承中來,讓這個六百多歲的傳統藝術永葆青春。(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