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銳
古玩藝術品投資顧問、瓷器、雜項鑒定專家 。
中央電視台CCTⅤ2《鑒寶》欄目專家, 中央電視台CCTⅤ2《一槌定音》CCTV1《我有傳家寶》欄目直播收藏講座專家老師。中國檢驗認證集團(中央企業,具司法鑒評資質)技術專家,中國收藏家協會陶委會專家,中國消費者基金會打假工作委員會,全國藝術品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雅昌藝術網特邀瓷器鑒定專家 ,河北電視台《品真》欄目專家 ,中檢藝術品鑒證"藝十1"專家,"聯拍在線"特聘專家,中國曆博網特聘專家 ,城雅藝術品鑒定中心副主任,北京福得利藝術品鑒定中心主任,清大厚德教育研究院特聘講師,藝站藝術品鑒定中心特聘專家,域鑒藝術品鑒定中心特聘專家,宮匠造辦藝術品鑒定特聘專家,新疆收藏家協會玉石收藏專業委員會特聘專家。
汝瓷是中國曆史上最負盛名也最具神秘感的瓷器之一,但在曆史記載中,它的燒造技術已經失傳許久,其存世量可謂是鳳毛麟角。即使在南宋時期,也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汝瓷的本來面目,在文獻中甚至也留下了“近憂難得”的感慨。
關于汝瓷的文獻資料,都記載着一些汝窯瓷的傳說故事,細讀可見汝窯瓷之珍貴。那麼關于汝窯瓷器具體的知識,我們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跟大家一一剖析。
一、汝瓷産生的背景我們今天所說的汝窯瓷,主要是指汝官窯瓷。在汝官窯址未發現之前,我們能看到的、了解的關于汝官窯的知識,隻能從兩個方面去尋找汝官瓷的來龍去脈。
第一是曆史文獻資料,第二是博物院藏品,如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灣故宮博物院,以及上海等其他博物院陳列的一些館藏品。
關于汝窯的曆史資料記載,最早的文獻是北宋徽宗時期徐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在他的圖經中記載,有陶尊條雲(寫的是高麗青瓷):“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蹬獸,下有仰蓮以承之。此物最精絕,其餘則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窯器,大概相類”。書中所寫“汝州新窯器”即汝官窯。
1、汝窯瓷産生的曆史背景
以上這段文字記述了汝窯的确切紀年紀年,徐兢為北宋時期人,當朝人寫當朝事,是較為準确的。南宋人葉寘在他的《坦齋筆衡》中寫到“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随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這段話記錄了在宋時宮廷用瓷的政策制度,也是現代研究對汝官窯的燒造時間、地點的定位。
南宋人周輝的《清波雜志》雲:“汝窯宮中禁燒,内有瑪瑙為釉,惟供禦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在周輝的《清波雜志》裡,說明了汝窯的燒造是被朝廷嚴格控制的,制作的釉料也是特殊的配方。汝窯燒造完成後,質量較好的被揀選入宮廷,殘次品退回窯場,“方許出賣”。就這樣的殘次品也是難得的,體現了汝瓷的珍貴程度,也證實汝官窯的殘次器民間也是可以用的,民間會散落大量的有瑕疵的産品。
2、汝窯瓷是民窯還是官窯呢?
汝瓷在早期一定是民間的窯場,在宮廷用瓷過大的情況下,就派汝窯去燒造宮廷瓷器,葉真《坦齋筆衡》記載:“命汝窯造青瓷,故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通過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當時不僅汝州燒宮廷用瓷,唐州、鄧州、耀州也在燒貢瓷,隻是汝瓷燒制的質量較好而已。汝州燒官瓷這種燒供模式,同後來明清時期施行的“官搭民燒”制度相類似。(注:唐州、鄧州、耀州為今河南南陽唐河縣、鄧州市,耀州為今陝西耀縣。)
汝瓷的燒造年代,經過著名文博專家陳萬裡先生的考證,應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到宋徽宗五年(即1106年)這二十年的時間。那麼,根據當時的宮廷用瓷的數量之巨,可能會延燒至北宋結束,也就是1127年靖康之變。
從1987年至2002年對清涼寺遺址的八次考古發掘中,發現了宋哲宗“元祐通寶”、元豐通寶”和宋徽宗時期的“政和通寶”錢币,這之間相隔時間在二十年左右,這些考古發掘和陳萬裡先生的推斷,從理論上看是基本吻合的。
公元1127年,徽、欽二帝被金人虜到北方。北宋滅亡,同朝宮女、太監、官員三千多人,連同金箔、寶物,文物書畫,瓷器等,一并二千五十車,北宋宮廷所藏曆代文獻、寶物被洗劫一空。有野史記載,當時的金兵進入宮廷搶劫完這些寶物之後,因為對汝窯瓷器不甚了解,将宮中搶來的汝瓷拿到街上換食物吃。這段曆史未經考究,但也說明北方遊牧民族的女真人對中原文化缺乏了解。
北宋的滅亡,緻使中原文化遭到了極大的破壞,曆史上許多的文獻資料都在這次大浩劫中丢失殆盡。
二、如何認識汝窯瓷
我們先從汝窯的曆史記載來做一解析,南宋周輝的《清波雜志》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内有瑪瑙為釉,為供禦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這段文字反映了汝窯供禦的瓷器是以瑪瑙作為釉質的原料。
那麼,汝窯供禦的瓷器是否以瑪瑙作為釉的主要原料呢?實際上瑪瑙的成分為二氧化矽,同一般石英砂作用并無區别,但瑪瑙往往含有鐵等着色元素。以瑪瑙做釉料,可以給汝瓷施上一些特殊色彩,從而給人以釉面溫潤晶瑩的玉質感覺。不管從視覺效果上的天青、天藍、月白、蝦青等顔色上,給人以新鮮感,并且這種色澤能讓人擁有舒适感。上手後的溫潤玉質感,油韌潤滑,讓人愛不釋手。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清涼寺遺址發現的瑪瑙石原料,證實了當時的文獻記載。
瑪瑙石原料
宋代杜绾的《雲林石譜》汝州石條記載:“汝州瑪瑙石出沙土和水中,色多青、白、粉紅瑩潤,少有紋理如刷絲”。汝瓷釉中有瑪瑙之說也應屬實。
通過對汝官标本的觀察,用40倍放大鏡在自然的陽光下,可以非常明顯的觀測到釉面及釉裡閃爍的寶石折射光。細細觀察時,汝瓷釉内那晶瑩閃爍、五彩斑斓的色彩,讓人進入無限遐想的美妙境界。
真正的汝官窯瓷,其釉面的溫潤細膩,柔和潤滑的手感,猶如孩童的皮膚,上手感覺非常舒服。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汝瓷胎體的制作也是極其精細的的,其細膩程度也達到了極點。我們從出土的标本中可以發現,它的胎體極為細膩,從胎體的質量還可以推測到,它的胎體是經過發酵,後又多次澄濾、淘洗,最後制坯燒制的。其胎體制作過程十分繁複,不是我們平時所能想象到的。
從出土的标本可以看出汝窯胎體的細膩,而一般我們用手去摸它的支釘是不紮手、不刮手的感覺。從這種細膩感,我們可以推斷汝官窯燒制過程中,胎體的制作是經過特殊的加工的。比如說它的胎體是經過配置,(猜測胎體裡加入骨粉或者貝殼粉等),加入含氧化鋁極高的白土等,這樣制作出來的胎體可塑性強,耐高溫等。
我們也可推斷汝瓷的胎體和釉一樣都是有着嚴格的燒制配方的,往往在史書裡所看到的一般是關于釉的主要配方以及制作方式,但是卻忽略了胎體在制作汝官瓷器中的重要作用,沒有記載胎體的制作以及所含的配方。
汝官窯在燒制的過程中,一定是有着嚴格的火候控制的。從汝瓷的顔色以及溫潤的釉面兩方面可以推斷,汝窯瓷器在窯溫的控制上,是有着一定嚴格的把控程序。影響瓷器釉面燒制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對窯室溫度的掌控。之後也就出現了能夠觀察瓷器燒造過程的火照,以便觀察窯室裡溫度的變化。
北宋汝窯火照插座和火照
嚴格的講,汝窯能夠燒造成功,必須嚴格控制窯室的溫度,從我們有關研究部門對燒制溫度的測定,判定汝窯燒造的胎釉的溫度應該在1100度到1200左右。隻有這樣的燒造溫度,才能燒制出最後的汝瓷。如果燒造溫度較高,可能産生玻璃光澤,甚至出現其他的色澤。如果燒造溫度較低,就會出現生燒現象,胎與釉結合不力,釉面光澤不夠瑩潤。控制窯室溫度是燒窯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因此在汝窯窯址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火照。
通過對出土瓷片标本的驗證,也可看出遺址中出土的大量标本,其明顯的汝官窯特征在于胎體的收水都很高。我們輕蘸水放在标本胎體的截面,水會立即被吸收幹淨。而汝窯之外的其他窯口的的标本基本不吸水,隻有汝官窯(清涼寺)才吸收水分,且很快吸收。這就證明了汝官窯燒造溫度是較低于其他窯口瓷器的燒結溫度的,也是汝官窯區别于其他窯口的主要特征之一。
汝官窯的色澤有天青、卵白、粉青、月白、天藍,以天青色居多。按北宋朝廷對汝瓷的要求,天青色為基本色調,這種青的色調比較穩定,變化不大,色澤光澤大部分為溫潤的亞光,玻璃光澤的基本不見。從出土的标本,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台北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官窯來看,基本上是這種色澤。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官窯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汝官窯
汝官窯燒造的方法,采取了匣缽裝燒的方式,采取一匣一缽的裝燒工藝。 底部用墊圈和支釘支燒的方式;支釘支燒的方式留下了三、五、六、七等支釘痕,支釘的形狀呈橢圓形狀,因此被稱為“芝麻釘”支燒。支釘支燒分為底部支釘和圈足之上支釘支燒兩種形式。墊圈墊燒是直接将器物圏足放在墊圈之上。
汝官窯燒造所用的支釘
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記載,汝窯:“底有細小芝麻支釘”,從傳世的宋汝官窯的底部看,都留有芝麻釘的的痕迹,這與高濂的記載十分的吻合。這些都說明了汝官窯史書的記載是有一定依據的。
關于汝官窯開片的問題,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記載,“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從現在傳世汝官窯的開片,基本上有細小開片的,這就是文獻中寫的有蟹爪紋。從出土标本看其開片還有冰裂紋,細蟹爪紋以及不開片幾種,與史料的記載基本一緻。
汝官窯蟹爪紋
汝官窯冰裂紋
三、汝官窯的曆史價值及對後世的影響汝官窯的燒制以及所施行的政策、制度,對後來宋代官窯制度的建立産生一定的影響,宮廷用瓷制式也有了一定的規範性。宮廷用瓷的特殊要求列入到國家政策制度層面,這也是中國古代最早施行“官搭民燒”制瓷制度的雉形,對明、清官窯體制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南宋周輝的《清波雜志》記載,汝窯宮中禁燒,内有瑪瑙為釉,惟供禦減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惟供禦減退,方許出賣”說明了汝官窯是寄燒于民間窯場。汝官窯是借用民窯的窯場燒瓷技術,對瓷器的的制式和配方有着自己的嚴格管理。但由于官窯的制式以及配方在民窯中使用,這就難免會有技術和制式流落于民間窯場,從而使得民間的窯場有官窯的制式,但在釉料的配制和胎體的精秘制作上必定不會流入民間,也會有專人的掌握把控。因此,無論民窯如何仿制,都隻能仿其形而不能仿其質。
民窯燒造宮廷禦用瓷,一些燒造工藝被民窯所借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窯制瓷工藝的提升。按常理推測,瀕臨于汝官窯燒造地不遠的窯口就會受到影響,就會以汝官窯的型制來仿制。臨汝窯、張公巷、鐵店等窯就是仿汝官窯的窯口,但絕非真正意義上的汝官窯。
汝官窯成本高,做工精湛,型制古樸典雅,造型美觀,且擁有嚴格的燒造程序,所以汝官窯成品率極低。這一點,我們也從窯址堆積如山的标本感受到了。由于燒造工藝及釉料配方的丢失,以至于到了南宋仍然無法複制,甚至南宋初年都流傳着對汝官窯“近尤難得”的評價。它的稀有性,也正是後世追崇的原因。
據史書記載,南宋嘗試過恢複和仿造汝官窯,但由于技術的丢失,難度非常大,很難仿制。明代也有仿,但最終還是難以仿燒成功。明代曹昭、高濂所著的書籍中都有記載宋代汝官窯瓷,卻沒有記載明代本朝的汝瓷。清代康熙到雍正、乾隆都有仿制,其色近,但釉面釉質,始終無法達到汝官瓷的瑩潤溫雅。
清代仿汝天青色
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的《陶成紀事碑》中,有大量仿汝、仿官、仿哥、仿鈞釉色的記載,如仿鐵骨大觀釉(官),仿銅骨魚子紋汝釉等。清雍正《景德鎮陶錄》記載:“汝器,鎮陶官古大器等戶多做汝窯釉色,其佳者亦以雨過天晴呼之”。
清代仿汝天藍釉
仿汝官釉是一種天藍釉,“色中顯魚籽紋小開片的産品,胎釉都極細膩,色澤淡雅柔和,比宋代有汝官窯有過之而無不及,兩者最大的區别宋汝官窯釉面失透(不透),厚潤安定,仿汝官釉面透亮,清澈晶瑩”。從這些記載來看,清朝的仿汝官窯工藝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有所提高,最近幾年的大拍中,雍正、乾隆年制的一些仿汝官瓷頻頻亮相,也都拍出了極高的價格。
宋代汝官窯,代表着中國曆史上陶瓷制作工藝的最高水平,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汝官窯也是陶瓷燒造工藝的巅峰,不僅在工藝制作上,造型的藝術美學、色彩的配比和燒制,溫度的精準把控,還有窯爐的結構以及胎釉的配置等等都是我們研究的課題。從古至今八百年來對汝官窯的仿制和研究,卻始終沒有突破北宋時期汝官窯的燒制水平。這即是汝官窯的神秘所在,也是後輩需要探讨的課題。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