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僧人得以“偕佛法并立而稱三寶”?
佛教曆來以三寶為尊,以三寶為皈依處。然而,常有人言:“佛法為世間之尊,故名為寶,僧猶常人也,且有不如常人者,何得偕佛法并立而稱三寶耶?縱有高上之士,精通佛法,随機設化,滿衆生願,而名為寶。其中下缁流,不解佛理,等若啞羊,焉能稱寶耶?”
此等人士隻尊佛、法,不尊僧寶。更有以“二寶居士”自命者,皈依佛寶、法寶,不皈依僧寶,不僅不攝于僧團教化之下,乃至專觀僧過、白衣上座,自以為于佛教有功,實不知壞佛教法,損人信心,颠倒至極。
僧為何可與佛、法并立而稱三寶?守培法師曾在《僧寶論》一文中專門開示“凡舍俗出家,剃發染衣,具足僧儀者,皆稱僧寶”的佛法常識,以掃除世人疑惑,斧正皈依三寶的基本正見。論雲:
“凡舍俗出家,剃發染衣,具足僧儀者,皆稱僧寶。何以故?
“佛法利生,不但口說,有以身行而作佛事者。如一泛常之僧,不解說法,即以身形能破世人一切煩惱,得清涼自在。
“夫世人之煩惱者,無非不滿其意,如無妻者,見他人嬌妻美妾,夫唱婦随,自不如彼,心生熱惱。若見僧人,遠離妻妾,心常泰然,熱惱心息,清涼自得矣。
“又如窮夫,見富者,金玉滿堂,錦衣盈箱,自不能得,心生熱惱。若見僧人,逃名避利,樂道安貧,煩惱心息,清涼自得矣。
“又如無子者,見他人子孫昌盛,繞膝承歡,自不能得,心生熱惱。若見僧人,抛别子孫,以道相傳,延綿不絕,煩惱心息,清涼自得矣。
“又如卑賤之人,見豪貴者,祿位高增,威令人民,自不能得,心生熱惱。若見僧人,以道自貴,與世無争,煩惱心息,清涼自得矣。
“世人之煩惱,多從妻财子祿而來,此四為世人之最好,有一不如,懷恨終生。唯僧人能舍妻财子祿,為求妻财子祿者作一對治,猶如無上清涼散,凡有服者,無不清涼自在也。即此一端,足堪為寶,況宏揚佛法,植出世善因,得無上菩提者,能不為無上至寶者乎?
“佛曰:僧為世人之福田。宋仁宗曰: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良有以也。僧伽入中國,二千年來,化熱惱而作清涼,舍迷途而登覺岸者,不可以數計。”
如法師所述,僧人單以身形便能破世人一切煩惱,得清涼自在,是世人無上之福田。凡具足僧儀的出家人,皆可與佛、法并立而稱僧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