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舉薦賢能啟示

舉薦賢能啟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2:56:49

前漢·董仲舒

舉薦賢能啟示(舉賢良對策答問一)1

鸠山的推薦按語: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西漢趙地(今河北)廣川人氏,是向漢武帝建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經學大家。董仲舒少治《春秋》孔子之學,到孝景帝時為經學博士,與西漢史學詞章大家劉安、賈誼、司馬遷、司馬相如等齊名,其尤以《公羊春秋》中的“君權神授”、“大一統”闡明于世,繼而成為儒學正宗。

董仲舒傳授政道之學,文章清明純粹,大氣磅礴,深得宋代理學大家程頤、程颢、朱熹等為之極力推崇,而且宋代奏章格調幾乎與董仲舒的文章體裁一脈相承。

儒家以綱常倫理作為立身處世的根本,到了漢武帝時期再次得到董仲舒的弘揚,是由于秦法的過度苛厲而不利于民生,以及漢初的黃老哲學治世而不能長治久安所造就。所以,漢武帝于元光元年決心推行以儒家學術治國安邦,繼而召集所有賢良大德彙聚朝廷,問策天下。以下為筆者向古文愛好者推薦的董仲舒答武帝問:

陛下發德音,下明诏,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将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

事在強勉而已矣。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有效者也。《詩》曰:“夙夜匪解”;《書》雲:“茂哉茂哉”,皆強勉之謂也。

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仁、義、禮、樂,皆其具也。故聖王已沒,而子孫長久,安甯數百歲,此皆禮樂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樂之時,适用先王之樂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頌之樂不成。故王者功成作樂,樂其德也。樂者,所以變民風、化民俗也,其變民亦易,其化人亦著。故聲發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膚,臧于骨髓,故王道雖微缺、而管弦之聲未衰也。大虞氏之不為政久矣,然而樂頌遺風猶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齊而聞韶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然而亂政危國者衆。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滅也。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用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滞補弊,明文、武之功業,周道粲然複興。詩人美之而作,上天祜之,為生賢佐;後世稱誦,至今不絕,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緻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亂廢興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謬,失其統也。

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緻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書》曰“白魚人于王舟,有火複于王屋,流為烏”,此蓋受命之符也。周公曰“複哉複哉”,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皆積善累德之效也。

及至後世,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叛,殘賤良民以争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于下,怨惡畜于上。上下不和,則陰陽謬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

臣聞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質也,情者人之欲也。或夭或壽,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亂之所在,故不齊也。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故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纣行暴則民鄙夭。未上之化下,下之從上,猶泥之在鈞,唯甄者之所為,猶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鑄。“綏之斯來,動之斯和”,此之謂也。

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天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雲爾。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養育長為事;陰常居于大冬,而積于空陰之助,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

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殺。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陽不得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今廢先王德教之官,而獨任執法之吏治民,豈非任刑之意與?子曰:“不教而誅,謂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難成也。

臣謹案《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 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不敢不壹于正,而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熟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内聞盛德而皆徕臣。諸福之物,可緻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

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自悲可緻此物,而身卑賤不得緻也。今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緻之位,操可緻之勢;又有能緻之資,行高而恩原,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然而天地莫應而美祥不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

夫萬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廢而奸邪并出,刑罰不能勝者,其堤防壞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于國,設癢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聖王之繼亂世也,掃除其迹而悉去之,修複教化而崇起之。教化已明,習俗已成,子孫循之,行五六百歲尚未敗也。至周之未世,大為亡道,以失天下。秦繼其後,獨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學,不得挾書,棄捐禮誼而惡聞之;其心欲盡滅先聖之道,而颛為自恣苟簡之治,故立為天子十四歲而國亡矣。自古以來,未嘗有以亂濟亂,大敗天下之民如秦者也。其遺毒餘烈,至今未滅,使習俗薄惡,人民嚣頑,抵冒殊扡,孰爛如此之甚者也。

孔子曰:“腐朽之十人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今漢繼秦之後,如朽木糞牆矣,雖欲善治之,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今臨政而願治七十餘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則可善治;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詩》雲:“宣民宜人,受祿于人。”為政而宜于民者,固當受祿于天。夫仁、義、禮、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饬;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提示:歡迎國學愛好者點贊觀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