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介紹笛子的傳統文化

介紹笛子的傳統文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12:40:29

竹笛,漢族樂器名,中國傳統樂器。笛子是中國廣為流傳的吹奏樂器,因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稱為“竹笛”。竹笛流傳地域廣大,品種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調笛。還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順笛等。

中國笛子具有強烈的華夏民族特色,發音動情、婉轉。龍吟,古人謂“蕩滌之聲”, 故笛子原名為“滌”。笛子是中國民族樂隊中重要的旋律樂器,多用于獨奏,也可參與合奏。

起源

黃帝時期,即距今大約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生長着大量竹子,開始選竹為材料制笛,《史記》記載:“黃帝使伶倫伐竹于昆豀、斬而作笛,吹作鳳鳴”,以竹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進步,一者竹比骨振動性好,發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漢時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發明了兩頭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笛在古代稱為“篴”。到了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記載。

發展

笛在漢代前多指豎吹笛,秦漢以來,笛已成為豎吹的箫和橫吹的笛的共同名稱,并延續了很長時期。它在漢代的鼓吹樂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湖南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的兩支竹笛,都屬橫吹類的笛樂器。

北朝時,笛子不僅極為普遍,而且有所發展,形制、長短、粗細變化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開始有了“橫笛”之名。隋朝後期,出現了能演奏半音階的十孔笛。

從唐代起,笛子還有大橫吹和小橫吹的區别。同時,豎吹的篪才被稱為箫,橫吹則稱之為笛。唐朝呂才,制“尺八”,豎吹,并傳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倉院中,珍藏着中國盛唐時期制作的4支橫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橫笛各一支,竹質的兩支,它們長短不同,但都開有7個橢圓形音孔。劉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聲,是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晉時已有豎笛,吹頭加一木頭,使氣從縫隙中通過,射向兩哨孔邊陵發音。 [1]

宋笛制多樣,有叉手笛、龍頸笛、十一孔的小橫吹、九孔的大橫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後笛子與市場笛子類似,由于戲曲的蓬勃發展,笛子成為很多劇種的伴奏樂器,并按伴奏劇種不同分為兩類:梆笛和曲笛。

20世紀六十年代,趙松庭發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調的笛子紮在一起,音域可擴大三個八度以上,音樂富于變化,易于演奏。

1978年,從湖北随縣曾侯乙墓出土了兩支竹篪,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号漢墓出土了兩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記載的漢篪,除長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與記載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寫有篪的字樣,顯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曆來有人篪、笛不分,說成是同一樂器,實際是有區别的。從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閉口,能奏五聲加一變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開口,能奏七聲加兩個變化音,不髹漆。戰國時,篪是祭神或宴亭時演奏的主要旋律樂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學生宋玉的《笛賦》中也曾講到當時南方的笛,與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竹笛,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族樂器之一,它的演奏藝術源遠流長,風格多樣,特色缤紛。由于其構造簡單,音色優美動人,技巧多變,頗具獨特的藝術表現力,而備受廣大人民群衆喜愛,并已普及成為廣大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音樂表現形式。它已有幾千年的曆史,在漫長的發展曆程中,以它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風韻,赢得了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唐代詩人李白就曾為其賦詩一首:

《春夜洛城聞笛》

--------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曲笛

介紹笛子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之笛子)1

梆笛

介紹笛子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之笛子)2

七孔笛

介紹笛子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之笛子)3

短笛

介紹笛子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之笛子)4

順笛

介紹笛子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之笛子)5

玉屏笛

介紹笛子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之笛子)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