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年地球世界頻繁上演各種劇情的情況下,很少有人意識到人類文明以及其他所有生物都生活在一艘名為地球的飛船上。
而且這艘飛船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都是唯一的一艘,如果它出了什麼問題,那麼上面的所有生物都跑不了。
目前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們的地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左右,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旸表示:不出意外的話地球大概也還能再穩定地存在45億年,直到太陽膨脹變為紅巨星吞噬地球為止。
而且人類的開發并不會導緻地球很快枯竭,因為地球核心還有一個潛在的能源:液态鐵鎳,它不僅可以輸出地熱能源,流動的液态鐵鎳還會産生巨大的電磁力,等以後人類科技進一步發展也許能用它來發電。
然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表面上看45億年似乎足夠讓人類的文明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但事實上的壽命長不代表人類能夠一直在地球居住,因為地球的環境是很容易發生變化的,大概再過一億年左右,地球就不再适合人類居住了。
至于原因嘛,則要去地球的曆史中尋找
作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離太陽1.5億公裡的地球是由内而外的第三顆行星,第四個則是被探測器頻頻光顧的火星,再往後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但它們和前四個行星有本質性的不同,那就是前四個行星都有固體地表,屬于固态行星,而它們則是氣态行星,體積巨大卻沒有固态的地表。
自太古宙時期起,地球地表便開始不斷降溫,岩漿冷卻成為堅硬的岩石,火山爆發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和氮氣,它們共同組成了最初的大氣層。
大約在35億年前,地球磁場阻止了大氣層被太陽風剝離,地殼也在大氣層水汽作用下逐漸長成,它對于地球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它的存在才讓地球内部的能量沒被快速釋放出去。
由于地球沒有類似太陽内部那樣的核聚變,所以地球絕大部分的能量還是依靠太陽輻射,但由于距離和技術的因素,人類對太陽能量的使用率極其低下。
重點來了:地球的自身命運其實是完全取決于太陽的狀态的,太陽依靠内部的核聚變源源不斷地向外界釋放能量,這些核聚變之所以沒有像核爆一樣一下子全釋放完,是因為被太陽巨大的引力束縛住了,向内的引力和向外的核聚變形成了動态平衡。
在太陽每秒都會因核聚變而損失420萬噸質量的情況下,随着時間推移,太陽的引力就會逐漸下降,内部核聚變反應更加劇烈,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也會大幅上升,大約10億年後,地球就會因為溫度太高而寸草不生。
但事實是一億年後,銀河系就會和人馬座矮橢球星系合并,到時候大量恒星會被甩出,天體間的碰撞愈發頻繁。
即便太陽系沒有安然無恙,地球也有可能出現極端氣候導緻生物大滅絕,如果人類能夠活到一億年後,勢必要面臨這個挑戰。更别說在這之前,人類的生存之路也充滿艱險,核戰争、小行星撞擊、瘟疫、氣候變化等因素都有可能導緻人類滅絕。
總體而言
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發展其實很像一個人在地球世界的發展,區别在于地球世界有很多人,有很多參照和對比的對象,而宇宙目前為止似乎隻存在一個人類文明。
在缺乏參照物的情況下,人類文明的發展就具備了很大的随機性,一個不小心就會在宇宙中消失,這也就是科學界目前正在談論的大過濾器理論,也許宇宙之所以看起來這麼安靜,就是因為其他文明都在發展出星際旅行技術之前就滅絕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