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儒家的基本立場以人為本

儒家的基本立場以人為本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7 03:13:12

儒家的基本立場以人為本?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儒家的基本立場以人為本?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的基本立場以人為本(公基備考淺談儒家核心思想)1

儒家的基本立場以人為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談起孔子,不得不說他所處的年代,孔子生于中國曆史上的大分裂時期,據《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按今天的公立紀年法換算的話,約為公元前551年。但在這個時代,其形成的思想——儒家思想,對我們當前思想建設的影響仍然非常深遠。今天我們要淺談的就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仁”、“禮”。

“仁”是什麼呢,在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的儒家著作《論語》當中,單一個“仁”字就出現了109次,而且每一次“仁”的提出均有不同的境界,孔子與其弟子多次談到“仁”,卻從未給“仁”一個明确的定義,而隻是針對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談論“仁”的不同方面。正是對不同角度的“仁”的剖析,才為我們今天更深入的理解“仁”提供了參考。

在當時社會中,孔子認為仁既是最高的道德規範也是最高道德準則。但時至今日,無數學者對“仁”的探究仍然在繼續。但我們可以得知什麼不是“仁”,孔子在《論語·學而》中提到“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們可以理解為:巧言善辯、油嘴滑舌,阿谀逢迎,善于表面做作的人,很少能達到仁的境界。而後南宋朱熹在《論語章句》中提到“巧言令色”他是這樣解釋的:“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緻飾于外,務以說人。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聖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也就是說,“仁”并不是單是外在的,求聖人之學的人。很多求學者以為,“仁”就是讓他人心悅,外表上裝飾自己。朱熹說,這并不是仁,做這些就是為了取悅别人,以謀求私欲的人,肯定是為一己私欲舍棄了仁德。

回顧《論語》我們不難發現,“仁”是孔子人文思想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然而儒家另一個重要核心思想就是“禮”,所謂禮就是各種道德、規則的集合,孔子認為周禮非常完備,但是如何在當時社會重新喚起人們對“禮”思考是當時的一個重要命題。在《論語·顔淵》中,顔回問孔子怎樣才叫做“仁”,孔子回答:“克己複禮”顔回進一步問道,“克己複禮”具體包括哪些内容呢?孔子列舉了四項:“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我們在今天思考,仁和禮的關系,在社會人文教育中,孔子提倡“禮”的教育要和“仁”的精神結合起來,即要做到内“仁”而外“禮”。

孔子給我們擘畫出了一套思想價值的根基: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在思想的發展上來講,孔子最早提出“仁”“禮”“義”,後由孟子擴為“仁”“禮”“義”“智”,直至西漢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對儒家思想的整合擴充為“仁”“禮”“義”“智”“信”。形成完整的儒家“五常”思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