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雙喜春天細支沒有賣了嗎

雙喜春天細支沒有賣了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5 08:35:29

雙喜春天細支沒有賣了嗎?立春之日,不少遊人到從化觀賞漫山遍野盛開的李花今年李花的花期大約可以維持至2月上旬或中旬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雪明 實習生 劉暢,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雙喜春天細支沒有賣了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雙喜春天細支沒有賣了嗎(雙春雙喜萬象更新)1

雙喜春天細支沒有賣了嗎

立春之日,不少遊人到從化觀賞漫山遍野盛開的李花。今年李花的花期大約可以維持至2月上旬或中旬。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廖雪明 實習生 劉暢

吃碗湯圓,團團圓圓 @視覺中國 供圖

2月4日,立春當日,越秀公園首次推出了“越秀山下花漾鬧元宵”主題遊園活動,此次活動也作為“廣府味幸福年”廣府文化系列活動之一,現場複古布景、沉浸式體驗,奉獻了一場“穿越時空”的國風大賞元宵遊園會。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烨

“越秀山下花漾鬧元宵”主題遊園活動現場。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烨

廣式紅木宮燈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澤彬

小朋友體驗廣式紅木宮燈制作。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澤彬

一年之計在于春。冬去春來,萬物生長。北回歸線穿城而過的花城廣州,再一次站在春天的起跑線上。 今年,立春節氣和元宵佳節接踵而來,雙“節”接連,可謂“喜上加喜”! 嶺南春早,萬象更新。接受記者采訪時,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廣州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長饒原生表示,一般說法大年初一就是兔年,“但是更遠古的說法,其實立春才是屬相的開端,立春之後出生的孩子才是兔寶寶”。癸卯兔年是難得的“雙春年”,一年中有兩個立春節氣,分别是2023年2月4日和2024年2月4日,饒原生表示,“一年兩頭春”在廣州人看來有“好意頭”、适合辦喜事,“民間有‘雙春雙喜’之說,表達的是大家對未來的美好希冀”。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斯其格 對生機勃勃春天的向往從未改變 2023年2月4日,立春。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首,四季一個新循環的開始。立春三候,第一候“東風解凍”,第二候“蟄蟲始振”,第三候“魚陟負冰”。冬天過去,春天來了,冰雪漸漸融化,遊魚從水中躍出,和煦的東風吹開了柳樹的嫩綠芳華。此時此刻,萬物都飽含着清新、明亮的快意。 “春到人間草木知”“草木一時生意動,關河萬裡凍雲開”……描繪立春的詩詞,跟立春一樣,都是生機勃勃的。 “說到立春,我們不妨從曆法開始講起。”饒原生表示,我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是兼顧太陽、太陰(月亮)與地球關系的一種曆法,“節氣與地球環繞太陽的周期運動有關”。在陰曆的基礎上,吸收陽曆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以朔望月(月相圓缺一次)定曆月,以二十四節氣表示“歲實”(一個回歸年)和四季寒暑,并通過“置閏法”調節陰陽曆之間的時間差。“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文明的産物,所以節氣習俗自古以來都跟農業社會相關。” 古時立春吃青菜、迎土牛、喝春茶 在我國古代,春耕播種是農業生産的基礎,關系到一年的收成好壞。而立春不僅是一歲之始,同時也是春季之始,更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古時,立春的習俗包括吃青菜、迎土牛、喝春茶、貼揮春等。饒原生介紹,古時廣州地區有“打春”盛典。儀式中的“春神”句芒由男童扮演,牛以泥塑,色澤按曆書《春牛圖》所示。是日農家休息,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群衆舞獅舞龍。辛亥革命後,民間還有以春餅、片糖拜祭之俗。五邑地區則選一性情溫順的大水牛貼上紅紙作“春牛”,由一童牽引,招呼村民前來鞭春,并由村中一長者撫摸春牛,唱《春牛歌》,衆人和之。 “立春,意味着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季節。”不過,随着社會變遷以及生活方式、生産方式的變化,跟立春相關的習俗漸漸式微。饒原生表示:“有些習俗比較少見了,但大家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向往,是一直未曾改變的。” 立春以後出生的孩子才是兔寶寶? 一元複始,萬象更新。 “兔年從什麼時候開始?一般說法是大年初一就是兔年,但關于屬相劃分,有一說法是跟立春有關。”饒原生表示,對于屬相的起始,學術界内一直有不同說法。認為生肖以立春為标準的方法起始于商周時代,“支撐‘立春說’的,是老祖宗很早就使用的幹支紀年法。天幹地支的交替以每年立春為開始,所以立春之後出生的孩子才是兔寶寶”。 “一年兩頭春”,廣州人盼“好意頭” 癸卯兔年是閏年,有個“閏二月”,全年共有384天,一年中将會出現兩個立春節氣,即癸卯年的正月十四立春(2023年2月4日)和同年臘月二十五立春(2024年2月4日),民間稱這種現象為“一年兩頭春”,也稱“雙春年”。 “很多人認為‘雙春雙喜’,搶個好意頭。”饒原生認為,廣州人喜歡講“意頭”,語義相近于普通話中的“彩頭”,凡事都要讨個吉利,“婚姻大事、生兒育女挑‘雙春’年,祈望喜上加喜”。 事實上,不管“單春”“雙春”還是“無春”,都是曆法現象,遵循嚴格的科學規律,和吉兇無關。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令人堅信,2023年定有發展的好勢頭! 元宵佳節的儀式感不僅是一碗湯圓 廣府有民謠:“初一人拜神,初二人拜人(指互相拜年,恭賀新禧),初三窮鬼日,初四人乞米,初五初六正是年,初七‘尋春’去,初八八不歸,初九九頭空,初十打春去,十一打仔回,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火明,十五祈燈頭,十六夜完燈,采青走百病。” 如果說“過大年”是一台民俗大戲,元宵節就是這部大戲的壓軸節目。“元宵節在廣府地區是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因為過完元宵節,這個年才算是過完”,饒原生表示,在元宵節,廣府人“派利是”這一習俗就到了收尾的時候,“小孩子在春節期間收的利是都是不拆封的,但到了元宵這一天就可以打開利是,看看自己今年‘逗利是’的‘成果’”。 吃碗湯圓,團團圓圓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因為正月又稱元月,元宵是農曆新年後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元宵往往寓意着圓滿團圓。 “賣湯圓,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元宵佳節,對廣州人來說,吃湯圓是必不可少的“标配”。 據傳,湯圓的原始形态是宋代流行的一種小吃“元(圓)子”。古漢語裡,“湯”是開水的意思,後來人們逐漸改叫湯團、湯圓。在湯圓的鹹甜之争問題上,大多數廣州人堅定地站了“甜”的一方。 張燈結彩,花團錦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從古至今,元宵放燈都是民間的一大盛事,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并流傳至今。在這個晚上,滿街挂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節日氣氛濃郁。 饒原生認為,賞燈也是元宵佳節必不可少的“儀式感”,“這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自古以來大家都很重視”。廣州人過元宵節,是從唐朝開始,官方規定三天燃燈,民間也就舉行三天的慶祝活動。南漢時,廣州的元宵之夜,六榕寺的花塔上下遍燃燈燭,與月比光,稱為“賽月燈會”。 除了舉辦燈市,古時廣州城内還有各種慶祝活動。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事語》中說:“元夕張燈起火,十家則放煙火,五家則放花筒。嬉遊者,則袖象牙香筒,打十八閑為樂。城内外舞獅象龍鸾之屬者百隊,飾童男女為故事者百隊。為陸龍船,長者十餘丈,以輪旋轉,人皆錦袍倭帽,揚旗弄鼓,對舞寶燈于其上。” 而且,如果說春節前半段大家都是親友間互動,那麼元宵看燈可以說大家進入“社交平台”。饒原生表示,燈會可以說是群體活動,人們在這個時候打破了日常的約束,紛紛走上街頭,看戲、賞燈、猜燈謎、看舞龍舞獅。“元宵節又叫中國情人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些描繪愛情故事的詩句讓大家隔空感受元宵的甜蜜與浪漫。” 廣府廟會,廣州新民俗 “現在在廣州,有一個持續多年、極具特色的‘元宵文化名片’——廣府廟會。但其實以前廣州是沒有廟會的。”饒原生告訴記者:“古時,在廣州,類似于廟會的民俗活動被稱為‘誕’,但是随着廣州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北方廟會等一些地方的傳統習俗也帶到廣州,2011年開始舉辦的廣府廟會如今慢慢演變成廣州的新民俗。” 2023年,備受關注的廣府廟會回歸線下活動,自元宵節起連續七天,每天都有“廣府味·幸福年”主題下的不同精彩呈現。市民遊客可以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時空交融的場景中,逛集市、賞花燈、看展演、品非遺等。由于正月十五又是“中國情人節”,主辦方還召集了多對情侶,與衆花神一起打卡,“相約元宵,遇見幸福”。 廣府廟會内容和形式上把廣府文化和非遺文化集中展示,這種“既植根于傳統節俗,又嘗試融入現代創意”打造的新民俗,在饒原生看來也将成為元宵節的“儀式感”之一。 正月十六“行通濟”,為傳統習俗注入新内涵 “行通濟,冇閉翳。” “閉翳”是指憂愁、衰氣的意思。“行通濟,冇閉翳”這句俗語是指到通濟橋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煩惱,得到幸福、安康,表達了人們的良好願望。 通濟橋位于佛山市普瀾二路金魚街52号附近,建于明代,1626年得名通濟,寓意“必通而後有濟也”,“以正義通,以亨屯濟”。上橋有九級台階,下橋時則有十三級,“九出十三歸”,寓意“小本大利”,财運亨通。 《行通濟》一書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間,行通濟之風日趨旺盛,每到正月十六,從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戶,攜子帶女,手舉紙制風車、風鈴、小花燈,擁到通濟橋邊,再繞道回家。”從明末清初開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鄉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浩浩蕩蕩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行通濟,冇閉翳’這句俗語讓大型民俗文化活動‘行通濟’變成幾百年來極具儀式感的一件事”,饒原生介紹稱,“行通濟”源頭是中原地區習俗“走百病”,“相傳正月十五、十六,人們喜歡成群結隊‘走橋’,過橋度厄、祛病、消災。路過城門、廟門前時,婦女還要悄悄地摸摸大門上的門釘,這一習俗被稱為‘摸釘’——‘釘’與‘丁’同音,寄托家丁興旺的願望。希望通過‘走橋’告别百病,這個習俗流傳到佛山,慢慢演變成‘行通濟,冇閉翳’,滿足大家對新的一年無病無災的美好願望”。 今年,“行通濟”回歸線下,如今廣佛同城,地鐵等公共交通方式非常方便,社交網站上不少廣州人表示組隊去“行通濟”。 饒原生告訴記者,他記得去“行通濟”時要拎着兩件“寶物”,一件是風車,一件是生菜。風車象征着“時來運轉” “一帆風順”“行大運”,生菜被叫作“勝意菜”,祈盼“财源廣進”“萬事勝意”,寄托了人們對于幸福安康生活的向往。 “‘帶生菜’取其好意頭,舊時行通濟之後‘扔生菜’是人們的誤解,而且很浪費、不環保。”饒原生表示,現在延續傳統民俗的同時,希望大家行通濟之後“引菜(财)歸家”,為傳統習俗注入新内涵。 新聞鍊接 動手制作紅木宮燈 照亮生活的美好 作為傳統節日裡營造喜慶氣氛的吉祥挂件,廣式紅木宮燈備受好評。廣式紅木宮燈起源于明代。到了清代,其除了充當貢品,還大量出口,廣受喜愛,被稱為“中國燈”。在元宵節到來之際,2月4日廣州市文化館“向美而行——全民藝術普及公開課”之《宮燈慶團圓》廣式紅木宮燈主題體驗課上,廣式紅木宮燈制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廣州市工藝美術大師羅敏欣帶市民朋友們動手體驗廣式紅木宮燈制作。“廣式紅木宮燈是繪畫、木雕和玻璃工藝的集合體,使用進口紅木精雕細刻而成,飾以精緻的手工繪畫。”羅敏欣告訴大家,廣式紅木宮燈以其精細的雕刻、穩重古雅的風格,端莊大氣的造型,兼容并蓄的姿态,體現了嶺南文化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新的特點,體現了勇于創新的廣府文化精神。 體驗課上,羅敏欣老師向學員們介紹宮燈的制作流程,講解宮燈玻璃畫知識以及宮燈的種類和應用,學員們自己動手體驗燈架組裝、玻璃繪畫,享受動手制作的樂趣之餘,深入感悟宮燈的文化魅力及其傳承意義。 “親手制作一盞廣式宮燈,照亮生活的美好。”帶孩子來體驗廣式宮燈制作的市民告訴記者,在元宵節到來之際參加這樣的體驗課程,“留下這個元宵節獨一無二的記憶”。 “一盞宮燈就像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藝術品。對我們今天的生活而言,這種文化積累和燈畫背後的典故、故事是有意義的,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去了解和學習。”在元宵佳節制作一盞宮燈,在羅敏欣看來是中國傳統節日“儀式感”之一,“我們希望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年輕人加入進來,所以我們要創新,把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和傳統紅木宮燈相結合。我們開發了這一套廣式紅木宮燈全民藝術普及課程,吸引更多年輕人通過宮燈認識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接觸非遺文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