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高校學科設置要求

高校學科設置要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18:20:57

【思想彙】

作者:邬大光(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

編者按

2035年是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到2035年,我國将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對标這一遠景目标,近年來黨和國家相繼出台了教育、科技、産業等各方面的很多戰略規劃,為各個領域實現2035年遠景目标制訂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其中,高校學科發展事關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科技創新實力和産業轉型升級的戰略全局。可見,面向2035的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既是教育問題,又是科技問題,還是産業問題,既關聯當下的學科建設實踐,又鍊接未來的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是一項牽涉極廣,影響極大的教育決策。本文認為,當以“面向2035”為邏輯起點,遵循“現實與未來相關照”“學科内外部發展邏輯相統一”“多元主體、多種因素相協調”的邏輯理路,對面向2035的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進行系統性、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戰略思考。

高校學科設置要求(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的思考)1

天津市首屆智能科技政産學研用對接會在天津大學舉行,80多家企業與150名相關專業的大學老師相遇在這個“見面會”上,教師團隊展示最新研發成果,介紹研發方向;企業發布生産一線的研發難題,尋求解決方案;政府相關部門解讀政策利好,推進天津智能科技産業發展。劉東嶽攝/光明圖片

高校學科設置要求(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的思考)2

主題為“現代史”的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創作展在浙江美術館舉行。連國慶攝/光明圖片

面向2035,學科優化站在“曆史與未來”的交彙點上

學科的調整與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産業結構以及勞動力結構等方面的影響,面向2035的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不是簡單的當前任務,而是具有曆史延續性的改革。值得注意的是,從曆史脈絡看,我國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是一個不斷進行“裂變”“分化”和“更新”的過程,新時代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既承接着曆史的遺傳基因,也孕育着未來的更新創造。

目前,我國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到了不得不“變”以及必須思考“如何之變”的曆史拐點。一方面,2022年9月1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發布了《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2022年)》及《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正式開啟新時代我國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優化調整布局的先局,既預示着我國高等教育在厚植人力資本、激活創新動能和搶占科技高地方面尋找到新的突破口,又意味着中國高等教育将以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結構、創新目錄管理機制等戰略舉措,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适應并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另一方面,我國高校學科體系建設存在的科類分布結構固化、學科發展模式僵化、學科産業聯動薄弱、學科調整機制虛化、結構體系臃腫失調、學科交叉機制不暢等問題,也催生了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如何“面向未來”的時代命題。

從體系完整性看,我國高校已具備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但随着科技的飛速發展,加之功利性評價導向的影響,一些傳統學科以及急難險重學科的發展受到了影響;從分布均衡性看,盡管近年來政府積極推進西部地區建設,但在西部、東北老工業區等存在地域弱勢的區域,學科規模結構的不均衡性問題仍比較突出,同時,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區域,則存在着應用學科關注度高、基礎學科不受重視等問題;從産業匹配度看,目前我國學科結構與産業結構總體相匹配,但學科的設置、水平、口徑等與産業發展匹配還存在不相适應的問題,不能完全滿足産業不斷發展的需求;從前沿引領性看,随着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不斷發展,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相關産業的發展,但學科的設置、水平、類型等在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産業轉型升級、推進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等方面仍然動力不足;從集聚融合性看,學科間的融合交叉、學科發展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已初顯成效,但學科集群的發展和集聚效應還沒有充分發揮。此外,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中還存在一些潛在沖突,如計劃性與市場性的沖突,規範性與多元需求的沖突,封閉性與開放需求的沖突,滞後性與前瞻需求的沖突,部門性與協同需求的沖突,國家需求與學科自身需求的沖突。

總之,“面向2035”事實上成了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的“曆史與未來”的交彙點。

面向2035,學科優化要探索學科内外部發展邏輯相統一

從高校學科建設的内在邏輯(學科産生、發展的内在規律)看,學科的生成性是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的前提,學科是知識的客觀發展和人類需求的主動建構相結合的産物,因此學科的産生、發展、衰落等過程,既有客觀性,也有人為建構性;學科的自主性是高校學科優化布局調整的基礎,盡管作為人類知識體系的學科具有世界性,但與國家戰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緊密結合的學科也具有國家性,因此要想更好地進行學科建設,學科的自主發展是前提。當然,學科的自主發展并非排斥借鑒學習,學科的生成總是起步于借鑒學習,但借鑒學習的目的是尋求創新發展,創新發展才是學科自主發展的最終歸宿;學科的内在關聯性是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的關鍵,任何學科的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封閉的,學科間的邊界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可以說學科間的聯系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必須關注學科間的相互支撐和融通,挖掘學科集群的作用,以使學科建設發揮更大效益。

從高校學科建設的外在邏輯看,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首先應充分考慮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學科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的系統性認識的成果,因此學科發展中既有知識增長和深化的本體價值,也有推動社會發展的功用價值,而且學科的發展離不開所在社會的支持,任何國家的學科發展都會充分考慮到所在國家和地區的現實發展需要。我國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社會轉型期,産業升級,技術更新換代、提質增效等都需要知識、理論的深度參與和支持。其次,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應主動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國家戰略需要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是關系到國家利益、國家競争力的關鍵所在,在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面前,學科發展更能找到突破口,更能獲得發展的原動力,更有可能實現重大突破和原始創新,為提升國家實力、維護國家利益作出更大貢獻。最後,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應充分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不同需求。學科作為一個知識體系,是教育界、科技界、産業界的紐帶,是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的聯動,無論是滿足社會發展現實需求還是國家戰略發展需要,都并非高等教育系統内部的事情,它需要利益相關者共同參與,既要充分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不同需求,又要抓住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和問題,以使高校學科建設合理、有效。

面向2035的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要在高校學科的生成性、自主性和内在關聯性與滿足國家、社會以及利益相關者的現實需求之間尋找到銜接點,也就是要實現其内外在邏輯的統一。為此,一是看是否能構建起一種以學科發展内外部協調、學科間相互支撐融通、學科與社會間良好互動等為特征的學科生态系統;二是看學科建設是否有利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學科建設不能隻考慮眼前利益,隻有滿足社會的長遠利益,為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才是内外部邏輯協調統一的具體體現。三是看知識生産新模式與内外部邏輯的協調統一。從20世紀後半葉開始,世界的知識生産越來越呈現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在傳統的知識生産模式中,由于知識生産相對比較封閉,因此學科的内在邏輯和外在邏輯經常産生沖突和矛盾,而以開放性為核心特征的新的知識生産模式,則表現出組織和參與者的多樣性、跨學科性、知識生産的應用情境性等特點,為内外部邏輯的協調統一帶來了可能性。超越學科發展内在邏輯與學科應用外在邏輯的對立,實現兩者的同構共生,已經成為未來學科建設的趨勢。

面向2035,學科優化需要多元主體、多種因素的協同參與

面向2035的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應圍繞以下方面構建戰略方案:一是優化調整科類結構,使其更加合理,符合我國社會發展需要。二是推進一流學科建設,打造“高峰”學科,實現提升學科整體水平的目的。三是優化調整學科區域分布,持續提升其均衡性及與區域發展的匹配度。四是對不同類型的學科應采取不同的發展策略,促進學科集群和交叉的發展,構建更為健康的學科生态系統。

面向2035的高校學科優化調整布局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将多元學科建設主體發展為協同參與的“合作生産者”,共同緻力于學科系統生态的構建。因此,第一,明确多元主體的權責,建立多主體協同聯動的宏觀管理機制。高校學科建設的實施涉及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也涉及多部門的分管領域,同時還涉及高校、二級學院、企業單位等各種組織和機構。因此,構建協調多主體利益的協同聯動機制是協調多主體利益需求的必然選擇。具體而言,政府是統籌規劃高校學科建設的主導力量,中央政府統籌全國和各部委,地方政府統籌轄區内高校的學科建設,提供相應的條件保障支持,将學科建設落到實處;高等學校是學科建設的實施主體,應通過學科建設回應政府的主要戰略要求,這就要求政府賦予高等學校更多的學科建設自主權;二級學院是學科建設的具體執行者,要從國家大局出發,走出本學科和小部門的局限,避免陷入封閉的學科邏輯以及僵化的學科本位意識當中;企業單位等社會機構是高校學科建設的重要推動者,應從社會發展需求出發,對高校的學科建設提出建議,并與高校一起積極推動所在領域的科技創新、産業升級等,以實現高校和企業的共赢發展。

第二,改革學科資源配置機制,促進學科分類發展。資源配置是引導學科健康發展的有力抓手,可通過改進資源配置的方向和力度實現學科的優化調整布局,對不同類型學科實施分類管理。首先,構建政府主導的基礎學科持續性資源配置模式。基礎學科的發展一般需要較多資金支持,還具有資金投入與成果産出不完全匹配的特點,因而基礎學科的資源配置更多應是政府責任,要考慮其長遠性、公共性,而不能依靠市場,隻注重效益。其次,建立市場主導的應用學科績效型資源配置模式。對一些應用性較強的學科而言,可以充分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學科建設的績效來引導資源配置,釋放應用型學科的特點,激發學科創新活力。最後,政府和市場結合的新興學科資源配置模式。新興學科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産業前景,對産業轉型升級、産業鍊重塑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構建政府和市場結合的新興學科資源配置模式,既能更有效地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又能和企業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有利于推進學科優化調整布局。

第三,消解學科與專業的隔閡,探索“學科—專業”融合發展新路徑。因曆史的管理慣性,我國高校學科和專業存在較大區别,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割裂了教學和科研的關系。落實面向2035的高校學科建設,需要探索建立“學科—專業”融合發展機制。首先,要從頂層設計、組織建設和資源配置等多方面統籌考慮,對此,應牢牢抓住人才培養和知識創新兩大産出導向,從協同規劃、協同機制、協同内容等方面着手探索改革方案。其次,要進一步擴大高校自主權,鼓勵學校探索“學科—專業”融合機制,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傾斜和資源支持,真正做到因學科發展而異,“一科一策”。最後,打通高校“本—研”人才培養體系和教學、科研體系。重科研、輕教學,重學科建設、輕專業建設等問題一直存在于高校當中。為此,應從融合發展出發,通過機制改革,将科研與教學、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間的“零和”關系轉變為“強—強”促進關系。

第四,改革學科評價體系,構建評價學科建設的長效機制。為促進學科整體發展,激發學科發展活力,既要建立起對學科本身的評價機制,又要構建起對學科建設的長效評價機制。首先,構建更為科學的學科評價體系,充分考慮不同類型的學科特性,以及不同類型學科發展的不同路徑,在評價标準、方法、程序等方面凸顯這些差異,同時,應更關注學科的真實水平和發展潛力,避免簡單化的排名評價和定量評價,對學科的綜合發展水平進行全面衡量。其次,引進多元評價主體,并在學科評價中真正發揮作用,政府、高校、企業、第三方評價機構等都可以對學科發展進行評價,但應在資格審查、标準考量、作用機制、實施原則和評價結果運用等方面充分把關,以使各個評價主體在學科發展中真正發揮作用。最後,構建評價學科建設的長效機制,學科評價并非隻對學科本身進行評價,還應對學科優化調整布局進行評價,從實際效果出發,評價學科優化調整布局的具體行為是否科學、合理,後續影響如何等,以便為今後的實踐提供改進依據。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1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