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受黨報評論君之邀請,今晚我們從社會人聊起。
不知何時開始,社會人火了,不僅成為網絡流行詞,更成為我們日常交流中的常用語。不論是“紋身喊麥社會搖,一日三頓小燒烤”的群體畫像令人忍俊不禁,還是“小豬佩奇身上紋,掌聲送給社會人”的調侃戲說加溫熱門IP,或者是微信聊天中那個“社會、社會”的表情包占領收藏夾,“社會人”這個乍聽起來頗具學術感的詞彙,卻有着不那麼學術的意味,在讓人“不覺明厲”的同時,産生諸多戲劇性的效果。
學術讨論中,社會人指的是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然而從一個相對于“經濟人”的社會學概念,變成一種流行的網絡用語,“社會人”的背後可謂饒有趣味。有人考證,計劃經濟時代,與單位人相比,那些沒有正統職業的人,被視為遊手好閑、尋釁滋事的“社會人”。當“混社會”“社會青年”等概念在曆史中褪去色彩,社會人變成與學生對立的概念,對不谙世事的學生而言,畢業被稱作“走上社會”,是變成社會人的開始。從現實生活的寫照,到一種無厘頭的表達方式,社會人在網絡空間完成第三次進化,深谙各種攻略、段子、套路也好,左右逢源、老于世故也好,社會人在網絡語境中被賦予了更多複雜的内涵。
内涵幾經變遷,雖然指代對象不同,但仔細體味,其中仍有相承的語義色彩。上穿一件緊身T恤,下着一條緊身小腳褲,明明帶着很濃的“社會氣”,卻因為“符号感”而有讓人一眼看穿的“天真”;颟顸地耍勇鬥狠,往往造成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江湖翻車現場”,讓不少人捧腹大笑……互聯網上類似這樣的短視頻屢見不鮮,誇張戲谑的方式,多有揶揄的成分,也帶着自嘲、互嘲的特點。
為什麼人們拿“社會人”這個詞來開玩笑,答案或許要從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中尋找。人際交往是每一個人适應紛繁複雜社會的一堂必修課,然而形形色色的套路、各式各樣的花招,無疑增加了交往的成本,讓不少人感到心累。人們常常把讀書人和社會人做對比,不少走上工作崗位的人懷念校園生活的天真爛漫,為什麼?就在于我們每一個人對于更加單純、更加簡單的人際關系有着期盼。面對人際交往的焦慮,如何纾解?一些人把這些套路誇張化、戲谑化,從而形成反差效應,或許也能于心累中找到一點平衡,消解部分社會競争和壓力帶給我們所謂的“成熟負擔”。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人之流行,或許也折射出人們内心對于單純和真誠的回歸。
當然,如果社會人之說僅僅是一種自嘲和反諷,适度以内倒也無傷大雅,畢竟絕大多數人都能持一個較為公允的評價和較為理性的态度。然而觀察當下網絡空間存在的一些現象,卻不得不讓人警惕。有的以社會人為榮,模仿黑道大哥的做派,宣揚所謂江湖氣;有的為了博取眼球,以低俗表達、誇張表演刻意迎合審醜的灰色心理;還有的打着網絡亞文化的旗号,把崇拜特權、依靠暴力解決問題的做法搬到網絡空間。這些對于有鑒别力的成年人來說,或許可以一笑了之,但對于價值觀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來說,接受太多類似信息難免帶來行為偏差、價值迷失。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梅奧用一次著名的霍桑工廠實驗提出了“社會人假說”。他發現,我們不僅是要吃喝拉撒的自然人、需要物質激勵的經濟人,更是渴望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社會人。被看到、被肯定、被需要,這是人的天性,也應當是我們讨論社會人應該回歸的價值本源。如何更好的實現這一點,厚黑、乖戾并非人間正道,唯有對人以誠相待、對事敬始慎終才能成為真正收獲掌聲的“社會人”。
這正是:小豬佩奇身上紋,未必就是社會人。擦亮雙眼明是非,原來正道不遠人。
(文 | 楊翹楚)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微信号rmrbpl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