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1 08:44:10
知道“言多必失”,但管不住自己該怎麼辦? | 知行合一學習法

原創 陪伴你成長的 知行合一陽明教育研究院 今天

“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

——陽明先生金句

“我知道言多必失,但老是管不住話自己跑出來,怎麼辦呢?”

“盡管反省到與父母的關系存在很多問題,但在之後的相處中依然會有隔閡,請老師幫我答疑解惑。”

“感覺自己觀照能力太弱,如何快速提升觀照能力?”

在陽明教育研究院空中課堂上,明心淨心功夫當場練,陽明心學當場學,以下是師生的精彩互動問答。

提問1:

心裡知道“言多必失”,但在日常待人接物中,還是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平時應該怎麼控制自己呢?

老師回應:

首先,這位同仁能有這樣的想法,特别好。确實,“大道不離居室”,道就是在日常的生活當中。

如果我們心裡明知道這個話不該說、這個事不該做,但總是等到說出來、做出來了才發現不妥,這時候已經晚了。

這說明我們的觀照能力不夠。我們往往隻觀照到了已經出口的話,卻沒有觀照到它背後的那個起心動念。

其實,最初的那個起心動念,決定了你的意識、語言和身行。

所以陽明先生說要“克于方萌之際”,在話講出來之前,在語言還沒有形成的時候,你捕捉到那個正在升起的不好的念頭,就要立即克除這個不好的念頭。

所以,平時要加強觀照的練習,心裡清楚地告訴自己不能出口傷人,而且要明明白白地意識到:一句傷人的話說出去,會造成怎樣的行為作用結果。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1

觀照的功夫需要長時間的修煉,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具備的。

這就是陽明先生所說的:“言語正到快意時,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氣正到發揚時,便翕然能收斂得;憤怒嗜欲正到騰沸時,便廓然能消化得。”

為什麼能忍默得、收斂得、消化得呢?因為内心有大志,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不能放任身上的不良習氣。

因而,要想變成更好的人,立志是第一件大事。

第一是立志,真正立下志向,一個人自然就會勤學不辍,不斷改過!

第二是要提起觀照。其實,當你真的明白這個行為作用對自己、對子女的傷害時,你一定願意把它克去。慢慢練習觀照的功夫,“克于方萌之際”,不好的起心動念逐漸減少,我們就可以越來越好。

提問2:

我在之前的反省中,盡管反省到與父母的關系存在很多問題,但在之後的相處中依然會有隔閡,請老師幫我答疑解惑。

老師:我特别想問一下,你的志向是什麼?

答:我的志向就是成為一個忠誠、幹淨、擔當、值得托付的人。

老師回應:

一個沒有行動的人,是因為還沒有志向。

從現在開始,如果每周你都有一次定期的反省,相信你一定會慢慢地成為一個忠誠、幹淨、擔當的人,能夠利益他人的人,一個可以為這個社會做貢獻的人。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2

那麼,為什麼你明明知道這個功夫可以讓你成長,可以開發你的寶藏,卻還是沒有做呢?

是因為你今天的志向不夠。忠誠、擔當、幹淨,也還隻是停留在口頭上。

作為一位年輕人,生活在今天這個偉大的時代,都不肯去用功的話,你将失去這個時代。

開發自己的心中寶藏,通過明心淨心的功夫,去掉不明和貪欲,複得一份天理和良知,就能讓自己的能量和智慧強大起來。

如此清晰的成長路徑,為什麼不肯去行動呢?

今天有多少人都說希望成為這樣、那樣的人,但卻依然不肯用功,因而反省也并不深刻。

作為一個男子漢,怎能不擔當起一份利益父母的責任呢?隻要你自己内心強大起來,你成長了。你所“以為”的與父母之間的隔閡就會瞬間煙消雲散,這些問題根本不是你要解決的,它們會自動消失。

孩子,堅定一點,不要給自己留後路。如果你不夠堅定,對自己的“小我”客客氣氣,那麼“大我”就始終處于囚禁狀态!

你的前途是無量的,相信三個月以後的你一定會不一樣,祝福你,孩子!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3

提問3:

第一,發現自己在讀書的時候,眼睛跟上了耳朵就跟不上,耳朵跟上了嘴巴又掉隊,好像隻能專注在一個點上。請問老師如何解決?

第二,如何快速去掉不明和貪欲?想要具體的方法。

老師回應:

我們說,在讀書的時候要做到“四清”,即“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嘴巴讀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從而内心才能清清楚楚”。

其實讀書本身就是在做“明心”的功夫,也是在做“淨心”的功夫。因為無論你是朗讀《道德經》,還是《論語》,或者《大學》《中庸》,當你去讀的時候,都是在引導自己。中華經典都是在傳遞正知正見,可以讓自己去與書中的正知正見相呼應。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4

為什麼說讀書時要看清楚、聽清楚?

因為這個時候,你其實就是在觀照。你在觀照自己的心靈品質,和聖賢的心靈品質為什麼不一樣?他為什麼說“擒山中賊易,擒心中賊難”呢?他為什麼說“放于利而行,多怨”呢?好,找到了你的認知水平與聖賢思想之間的差距,你就可以去用功了。

如何讓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覺得好像看不清楚,怎麼辦?有個小方法。你就用手指着書上的字,一個字一個字地看過去。

孩子們考試的時候往往馬虎大意,昨晚試卷,得分很低,他不知道自己的分數扣在哪裡了。一檢查才知道,哎呀,這個題會答,那個題也不難,但是他把那個數字看錯了,白白地被扣了分。

所以,我們自己學會了這樣的讀書法,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教會孩子檢查自己的作業。讓他指着自己的作業,一點一點讀出來,他就不會因為輕忽慢易而做錯那些題目。

然後,在看得清楚、讀得清楚的基礎上,再讓自己“聽得清清楚楚”。邊指着那些字邊讀,一開始會慢一點,漸漸地就可以加快了。

看得清楚、讀得清楚、聽得清楚,慢慢地,我們的心就跟上了。這其實是在養成一種專注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的能力!

這時候就能體會到,原來陽明先生說這句話是這個意思,原來孔子說那句話是這個意思;透過那些句子,我們就與古聖先賢的心鍊接上了。

如何知行合一自律(知道言多必失)5

比如說,《大學》裡講“知止而後有定”,什麼叫“知止”呢?就是一個人立了志,知道了自己這輩子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因此就開始“有定”,變得淡定、從容,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前進。心裡定了就能夠靜下來,“靜能生慧”,當一個人的智慧、從容升起來,他就能聽懂别人到底在講什麼,也聽懂自己良知的呼喚。

這些都需要我們自己用心去體證。所以說,認真讀書這個功夫,起碼要用一年的時間來培養。

如果你又不想讀書,又不想下反省的功夫,又想要盡快提高,這是貪求心在作祟!

要想明心淨心,最快的方式就是從讀書開始,從觀照開始,從反省開始,從明白“行為作用反作用”的規律開始。一步一步走,慢慢下功夫。

聖人是肯下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下功夫的聖人!

本文為轉載,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本公衆号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