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01 12:54:06

不玩物,才喪志。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1

最近的南蘇州路1247号好玩得很!因為八号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内即将有一場日本大師田中達也的“微型現場”展。在排骨上沖浪,在面包上睡覺,在梳子上彈琴的日子指日可待!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田中達也的微型世界“之内”是玩物的妙思,“之外”仍然是一個玩物的極緻。

一切還得從八号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的修繕開始說起。

或許大家已對這棟傳奇的老樓略有耳聞,它曾是中國首家銀行通商銀行的倉庫,也是杜月笙的私家糧倉。

但今天,我們要講的卻是它背後鮮為人知的修繕細節。當一個“不玩物,才喪志”的建築設計師遇到飽經滄桑的老樓,會發生哪些奇妙得故事?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2

汪昶行,建築設計師,“弄·空間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八号橋藝術空間——1908糧倉”項目設計師,喜歡把工作室當家,又把工作室直接搬進糧倉的人。

大家說他不拘一格,其實隻是喜歡“弄白相”。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3

他把愛貓從綠色絲絨椅子上輕輕挪走,然後焚香煮茶,一派氣定神閑,行雲流水間他和“杜月笙”的故事便在袅袅青煙中散開,香點完了,可故事還沒完……

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

“從我看到這棟樓,到這裡的第一次畫展開幕隻有41天的時間!”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4

41天的時間并不長,但對于迷戀老建築的汪昶行而言足夠用他的方式讓老建築重生。

故事的緣起還得從去年7月說起,那是汪昶行第一次見到這棟傳奇卻又低調的老樓。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5

“傳奇”是因為這棟蘇州河畔110年的古老建築曾是中國第一家銀行通商銀行的倉庫,青幫大佬杜月笙的私人糧倉,而“低調”則是因為它并沒有曆史保護建築的銘牌。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6

多年前,當這裡還是南岸藝術中心時,往昔的種種傳奇被“封印”在了單調慘白的塗料下,直到遇見汪昶行這個“解印人”。

然而,要解這個“印”必須邁過三大坎:緊迫的修繕時間、曆史資料的缺失以及建築的抗震性低。

緊迫的修繕時間

41天完成一棟老樓的修複,按照傳統的方式一定是來不及的。更何況其中10天是要拿來布展的,真正留給汪昶行的時間隻有一個月。

“我每天像瘋了一樣”雖然他說得風淡雲輕,但言語中的小細節足以令人腦補當時的“瘋狂”狀态。

一周内,就得整出一套方案。連圖紙都是在施工現場遍與師傅溝通邊畫的,就這樣就多條線同時鋪開進行,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硬是把至少三個月的活壓縮至一個月。

即便在時間如此緊迫的情況下,汪昶行還是把寶貴的一周花在了找資料上,他認為: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若是連“舊”為何物都不知道又何談“修舊如舊”?

缺失的曆史資料

實際上,汪昶行接手這棟老樓時,其緊貼蘇州河的部分被切割了将近10米,白色的顔料下是重建的混凝土外立面,而最初的外立面在漫長的歲月中越發地面目模糊。

或許因為年代久遠,或許因為它的身份還未特殊到在曆史的洪流中留下印記,總之,關于這棟老樓最初面貌的資料少之又少。汪昶行一連跑了上海城市規劃館、上海蘇州河紀念館、蘇州河老建築紀念館也沒能找到他想要的圖片資料。

不行?那就“腳踏實地”地走。

于是,從莫幹山M50藝術園區開始到外白渡橋這段全程十公裡的路,汪昶行和夥伴們走了好多遍,對沿途那些同時代、同功能的老建築進行“采集”,将建築材料到建築風格都細緻地記錄下來,加之後來偶然間在上海圖書館獲得的影像資料,雖然隻是模糊的一瞥,但經過多手資料的整合,“還原度可高達95%!”汪昶行自信地說。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7

在修繕的過程中,汪昶行也與住在周圍的老人們慢慢熟念了起來。

他們,可能并不懂得建築學,但這棟老樓模樣與氣息伴随着他們的成長,揉進了他們的衣食住行中停留于記憶深處。

“诶?這樓以前好像就是長這樣子的嘛!”

這句話讓汪昶行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

嚴重的結構問題

由于年代久遠,加上被切割過一部分,這棟樓的結構存在很大問題。

汪昶行找來結構測繪院和抗震院測試,不出意外,老樓根本扛不住5級以上,震源5公裡以上的地震。此外,由于它靠近河流,土質較松,極其容易因沉降不均而産生傾斜。

這些原始建築産生的問題都必須依靠設計師的“智慧”來解決。

“我們完全可以用鋼結構把整個梁撐起來,但這一看就是現代人做的,我希望還是用傳統的老方法。”

汪昶行所說的老方法其實并不神秘,甚至還有些“外露”。最顯而易見的就是木柱上的堅實的鐵箍。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8

“你看,這柱子可是原配,在這裡站了上百年,一些地方開裂了,我在棟梁之間用鐵箍加固就牢多了,抵抗5級地震不是問題!”

汪昶行順勢撫了撫身邊的柱子。挺拔的身姿承載了百年的重量,清晰的木紋紀錄了光陰的記憶。

要成功“喚醒”一棟老建築,還有比讓設計師淡出更為重要?

“能不動就不動”實際是最費心思的,隻有當“閱樓無數”時,大約才能懂得那麼一些順其自然的道理。何處留白?何處添墨?俯仰之間皆學問。

“我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陳述這段曆史。”汪昶行說。

“我是弄堂裡走出的孩子”

“老一代上海人與我們的城市記憶是割裂的,而有了老建築這樣的‘橋梁’,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便有了可靠的連接。”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9

無論汪昶行在海外停留了多少年,歸來,仍是從弄堂裡走出來的赤誠少年。老建築的青磚木梁就是這座城市留在“今生”的“前世”線索。順着它們,汪昶行仿佛可以走回到很遠的地方,他将其稱之為“時空的交疊”。

“這棟樓有110年的曆史,很多年前青幫老大杜月笙一定來過這裡,說不定就在我們現在坐着的地方訓斥過小弟,下達過‘内伊組特’(把他做掉)的指令……他甚至說過一些關乎上海命運的話,就在這裡!”

他微微眯起眼睛,幾案上的香燃至一半,青煙散開浮現出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爐上的茶水咕咕嘟冒着泡。

這個空間裡的事情,說不完。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10

很多細小的元素,能夠讓你會想起那個時代與那些人。譬如橫梁上“消滅工傷”的紅色标語顯然又是另一個故事了,至于三四十年前這裡發生了什麼,又作何用途?無人知曉,不過每個來到這裡的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和曆史“對話”,這便是老建築最迷人的地方。

這地闆110年了!而這顆樹或許已經三百年歲了,在某一天被挪到這裡成了頂梁柱,然後又被加上了鐵箍。一覺醒來,百年光陰就這樣過去了。

連我們都有了一種時空穿插的錯覺,更何況這棟老樓的“喚醒者”?

在整個修繕階段,汪昶行愛上了這個能夠觸發他靈感的地方,索性就把自己的工作室搬了進來。

位于老建築二樓的弄·空間設計事務所占地約120平方米,不過空間不太方正,多為一些三角形區域,汪昶行說:這才比較有意思啊!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11

于他而言,設計的真谛就是“玩”,而“玩”的精髓在于“弄”,就像他的“弄·空間設計事務所”。

“弄”是弄堂,昔日人間煙火的踏實與鄰裡串門的的溫馨。

當然,也是一種玩法,比如“弄白相”。

無論是作為名詞還是動詞,一個“弄”字就是汪昶行的态度。

做設計就是要玩,而且是拼了命地玩!

“三十歲以前玩遍世界,三十歲以後拼命工作。”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12

這大概是“行萬裡路,讀萬卷書”最“玩世不恭”的表達了。

汪昶行自言,他的人生沒走過什麼彎路。早年跟随着父親汪家芳學習中國畫,順利地考上中國美院後,卻跑去了同濟學建築。原因無他,就是單純覺得國畫成名太慢,而學建築夠酷,可以玩遍天下。

自然,他也是這麼做的。

在意大利與美國求學期間,他走過6大洲,55個國家,近270多座城市,見過星辰大海,也登過萬丈高樓。

千山萬水獨行歸來的汪昶行對什麼都格外“看得開”。

生活如此多彩,又何需太一本正經呢?凡事“弄一弄”,帶點調侃,帶點幽默,帶有點上海人獨有的處事态度。

短短兩年時間,從兩人的志同道合,一拍即合到如今16人的團隊,都是汪昶行“弄”出來的。在他這裡什麼都可以弄,比如弄餐廳,弄咖啡……

三十歲以前四處漂泊,及時行樂,看夠了,玩累了就收心工作,

而如今這十五年是要全力以赴的,在汪昶行的計劃中有太多事情要做。

“或許未來有一天,我在這個領域有了積累,會選擇回高校當老師,帶給學生一個看世界的視角,建築不光設計本身,室内設計也不是搞裝修的。”汪昶行開玩笑說:“這就是我當初為什麼要念博士的原因啊!”

這個“貪玩”的設計師,未來的汪老師“玩”得很有一套,才100多平米的地方竟玲琅滿目,且不說可以移動的黃酮樓梯,大理石長桌,來自世界各地的手工藝術品,光是他那面“頂天立地”的展示牆就足夠吸睛了,滿牆的 Vitra Miniture大師椅縮小版,限量的模型和大師簽名藝術品,在這裡,你足以窺見他“世界”裡的一個角落。

杜月笙的神奇之路(四十一天改造杜月笙私家糧倉)13

沒事的時候,去樓下喝杯咖啡,沿着蘇州河走走,摸一摸杜月笙的老柱子,看看自己的藏品,倒也樂在其中。

他說他的男神設計師Oscar Niemeyer這等天才是老天賞飯吃,而作為一個“貪玩”的設計師,沒靈感了怎麼辦?自己找樂子咯!

(圖片:由弄·空間設計事務所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