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爸媽們是否都有過這樣的疑問:
孩子感冒發燒,有個頭疼腦熱
心急火燎地趕到醫院,
醫生大手一揮,
讓先做個血常規報告。
很多爸媽不理解,
為啥又要抽血?
難道沒有血常規報告,
就診斷不了病情了嗎?
其實真相是
↓↓↓
血常規報告隻是醫生診斷病情的依據之一,
真正靠譜的醫生,
會綜合孩子的報告單數據和臨床的症狀,
結合實際的臨床經驗,做出診斷。
但對于粑粑麻麻來說,
如果學會看血常規報告,
不僅可以對孩子的生理狀況做到心裡有數,
還能避免醫生的診斷出現疏漏。
今天,小編就來教大家get到
看懂血常規報告的新技能
▽
♥♥♥我是嚴肅科普的分割線♥♥♥
「一」 血常規報告,重點看3項!
血常規是一種檢測血液中基本細胞成分的方法。
孩子生病,大多都是感染,不過感染的來源不一樣,有的是細菌感染,有的是病毒感染。
血常規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醫生來判斷孩子的感染類别,從而給出正确的診斷方案。
很多粑粑麻麻在看到孩子的血常規報告第一眼都會懵逼,密密麻麻的XX細胞,這都是些什麼玩意?
别急!雖然血常規的檢查項很多,不過家長要看的隻有 3 類:白細胞、紅細胞和C反應蛋白。
掌握好這三闆斧,孩子身體狀況早知道!
「二」 白細胞、C 反應蛋白:
判斷感染類别的依據
白細胞是身體的衛士,當細菌或病毒襲擊身體時,白細胞就會去沖鋒陷陣、保衛身體。
白細胞是5種細胞的總稱,包括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酸細胞和嗜堿細胞,每種細胞的作用方式各有不同。
孩子生病感染來源通常是細菌或病毒,醫生主要看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的變化情況。
當人體被細菌偷襲時,身體就會快速産生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派遣它們到患病的地方上陣殺敵。由于中性粒細胞短時間内急速增多,白細胞總數也會升高。
在血常規報告中,如果看到中性粒細胞增多,大多可以認定是細菌感染,醫生可能會建議孩子使用抗生素治療。
>>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增多,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高。淋巴細胞能識别出哪些是病毒,把它們包裹起來消滅掉,不讓病毒繼續搗亂,并且産生相應的抗體,便于下一次直接消滅它們。
在淋巴細胞與病毒戰鬥的過程中,淋巴細胞會大量複制,數量變多,但中性粒細胞的比例會下降。等到病毒被打敗之後,淋巴細胞的數量又會恢複到正常值。
C 反應蛋白(CRP)是一種急性期反應物。一般在手術或者受到創傷後,人體感染了細菌或病毒,血液中CRP的濃度就會升高。
由于CRP在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時都會升高,它的數值并不能作為判斷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的準确依據。
通常當CRP高于 20mg/L 以上時,醫生會認為孩子受到了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比較大,但還是要結合白細胞的變化來綜合判斷。
總結起來就是:如果中性粒細胞增多,或者C 反應蛋白高于 20mg/L 以上,那麼孩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如果隻是淋巴細胞增多,孩子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三」 紅細胞:判斷貧血的常用指标
紅細胞可以看做是身體的運輸官,負責将氧氣運送到全身各處,給機體提供生長所需的營養。
血常規報告中,紅細胞相關的有這幾項:
血紅蛋白(HB)
紅細胞數量(RBC)
紅細胞壓積(HCT)
平均紅細胞體積(MCV)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
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
是不是覺得很複雜?先别急。
我們隻需要看血紅蛋白(HGB)和紅細胞(RBC)這兩項。如果 HGB 和 RBC 的數量減少,孩子有可能患有缺鐵性貧血。
對于1個月以上的寶寶,年齡不同,判斷孩子貧血的标準也不一樣。
這裡列出了一個表格,粑粑麻麻可以作為參考:
總結:
1.血常規檢查報告主要留意3項内容:白細胞、紅細胞和C反應蛋白。
2.如果中性粒細胞增多,或者C 反應蛋白高于 20mg/L 以上,那麼孩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更大,醫生可能會建議孩子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隻是淋巴細胞增多,孩子病毒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3.如果血紅蛋白(HGB)和紅細胞(RBC)數量減少,孩子有可能患有缺鐵性貧血。
最後,
如果以上你還是看不懂,
那麼還是拿着檢查單乖乖排隊
咨詢醫生的權威觀點吧……
· END ·
來源 | 生育百事通
編輯 | 文成婷
審核 | 尹苒
審發 | 曾曉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