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經》第八章)
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争,停留在衆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意思是:普天之下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水有什麼特點:
無色無味,無形無狀,然而水卻是萬物賴以生存的基礎,這是我們熟知的。
為什麼說水很有智慧呢?
要先了解水的本性。
水常處低微之地,滋化諸靈,流于四方,不與萬物相難也。故有高山,水仰而環之,是有窪谷,水注而平之,是有峤山,水繞而穿之,是有田地,水舍而注之。此四者,皆為其至清至善至柔至弱之本性也。
“清、善、柔、弱”是水的本性。
看到這,有人會覺得,水的本性固然很好,但是很弱啊,太弱不就容易被欺負和欺騙嗎?
水可至柔至弱清善,但也可以堅強。就像《道德經》所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為什麼這麼說呢?
水之強,一曰聚,二曰勢,此二者得成,縱有萬土之基,沖而毀之,縱有銅牆鐵壁,淹而埋之。
水本來是處下柔弱的的,但是,如果有人“假而利欺之,巧而奪取之,截而斷引之”,就會使水集聚起來,水的集聚會形成勢能,一旦聚集到一定程度,就如洪水決堤一般,一瀉千裡,其威力巨大無窮。
《學經》說:
水之聚,堵之果,不堵不足以成其聚。水之勢,非水之勢,提防之勢也。
這給我們怎樣的思考呢?
生活中,如果一個人總是得寸進尺的欺負别人,别人就會積累起怨恨,總有一天會爆發。
我們要學會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言行不當的情況,是否會給别人帶來積怨。
如果發現自己或他人積累了怨恨怎麼辦?
疏導!
我們不能采取怼的策略,也就是批評别人太小氣、記仇、指出别人同樣的錯誤之處,妄圖抵消積怨,因為這根本無法消除積怨,反而會使積怨越來越深。
正确的方式是,以退為進,疏導積怨,把積怨洩掉。
這正如大禹治水一樣,宜疏不宜堵。
故有言:
水之聚,當察而疏之,生靈之意,當順而導之,民衆之言,當宣而使言,無有聚其大。
那麼,水的這些特性有什麼好處呢?
《道德經》: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意思是: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彙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負擔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争。
我們要向水學習“至清至善至柔至弱”的智慧,善于處下,以其不争,天下莫能與之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