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自己口才不好,但又不知道怎麼鍛煉;鍛煉又很難堅持下去,怎麼辦呢?
在我看來,想要提高自己的口才能力,有四件事是比較重要的,就是:
1,每天能堅持大聲開口;
2,塑造适合自己的語言表達形象;
3,通過閱讀積累表達素材;
4,實踐中完成設定說話的目标。
對于一個“口才新手”來說,這四件事在剛開始鍛煉口才的時候,是最重要的。
按照“二八定律”的解釋,20%的事情決定80%的結果,那麼隻要做好這四件事,就能讓你的口才能力得到提升,勝過你看各種各樣關于說話技巧的文章。
下文就來簡單說說,這個流程具體的做法。
我在以前的文章說過,很多說話不好的人,因為長期不說話,導緻口腔肌肉的靈敏度下降,于是說起話來就很難做到流利和自然。
正如你長期不做運動,你的身體就很難養成一種靈活性,這時突然讓你玩一些“障礙賽”類的遊戲,又跳又爬又蹲,你也笨拙得如小孩子一樣。
所以,剛開始鍛煉口才的時候,不管在生活中你沒有開口說話的機會,每天保持一個大聲朗讀的習慣,既可以讓自己的口腔肌肉得到鍛煉,而且還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流利說話”是怎麼一回事。
是的,這就是口才的“早操”,讓我們的口腔肌肉活絡起來。
疫情之前,每次我去跟客戶談事情,為了讓自己的表達更順暢,我都會花十幾二十分鐘,去做這樣的一個“朗讀早操”。
當我的口腔肌肉打開了,那麼跟客戶談事情時,就會更加容易,不會有一種想說話,嘴巴卻笨拙得說不出來的感覺。
也就是說,不管你對于口才能力的提升,有什麼樣的需求,每天堅持朗讀至少二十分鐘,把它變成一個吃早餐的習慣,任何時候,對我們的表達能力都會有幫助的。
那問題是,朗讀什麼素材才好呢?
其實什麼樣的素材都可以,但你最好做到以下兩點:
1,朗讀的時候盡量張大口腔,讓嘴巴活動的幅度去到自己的極限,千萬不要簡簡單單地嘴巴微張那樣做,這沒效果的。
2,朗讀的時候要用你的腹部發力發聲,這就是所謂的“腹式呼吸法”,呼吸的時候,把氣吸到腹部,然後頂着腹部來發力去出聲。這樣,你才有足夠的氣息去支撐你說一大段話,而且不會有“斷氣”的感覺。
當然,如果你還是不知道朗讀什麼,就用以下素材吧:
最好能做到“熟讀成誦”,不看着文本都可以脫口而出的程度。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學了很多口才技巧之後,在現實生活當中,你還是不敢說話?
答案很簡單,因為你鍛煉的這些技巧,跟你當前自身的“說話形象”,并不相符,所以你無法突破自己的心理限制。
什麼意思呢?
就是如果你平常是一個内向的人,說話往往“一句起,兩句止”,那麼突然讓你說出一大段話,你就會感到心理上的不适應,好像不符合自己的行為習慣似的。
這個時候,你就會産生一種認知上的沖突,覺得自己這樣做有點丢臉,丢自己固有形象的那個臉,然後你就會退回到自己形象的舒适區當中,繼續沉默寡言了。
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學了各種各樣的說話技巧,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沒辦法讓自己脫胎換骨的真正原因。
是的,你要想從“不會說話”變得“會說話”,首先你要解決自身說話形象的問題。是你當前的形象,限制了你表達能力的發揮。
如同一個不會開玩笑的人,你突然讓他講笑話,他就會覺得“哎呀,這不是我啊,我平時不是這樣子的,不會說這些色色的笑話的”,然後就各種不好意思。
那怎麼辦呢?
解決方法就是:給自己重新塑造一個新的“說話形象”,然後通過不斷地掌握這個新形象的語言習慣,讓自己去适應這個新形象。
舉個例子。
好比說,你是一個非常有素質的人,不會說髒話、粗話,那麼就說明,你沒有這樣的語言習慣,一旦你說髒話、粗話,就會出現認知沖突,心理各種不舒服。
如果你想要改變的話,你就要給自己塑造出一個說“低俗語言”的新形象。也就是說,你要不斷去挑戰自己說出各種髒話、粗話,直到自己産生心理上的适應。
你要記住這句話: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就會說出什麼樣的話。但是反過來,我們說出什麼樣的話,也會塑造出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前提是,你要大量地接觸、給自己灌輸和說出這方面的話,讓自己習慣于自己說出這些話的感覺。
如果你想變成一個幽默的人,就讓自己大量地接觸、給自己灌輸和說出相關的笑話語言,用新的形象,對着鏡子去練習。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自信、霸氣的人,就讓自己大量地接觸、給自己灌輸和說出相關的語言,也用新的形象,對着鏡子去練習。
當然,前提是,你要知道什麼樣的語言是自信、霸道,什麼樣的語言是幽默、搞怪。
例如你平時拒絕别人的言語,都是唯唯諾諾的,不夠自信,隻會說:“這個我不知道行不行啊,我再想想吧”,這是你習慣性的語言。
那麼,想要改變,你就要懂得什麼是霸氣的語言,如:“大哥,你突然向我提出這樣的要求,我要怎麼幫你啊?我連幫自己老闆提升五百塊的營業額做不到,還讓我去幫你?我幫個毛啊!你自己想辦法吧!”
多接觸、多說出、多積累這樣的語言,就可以給自己塑造出一個新的說話形象了,應用到現實生活中,自然就會給人脫胎換骨的感覺。
當然,新的這些語言習慣是怎麼接觸和積累到呢?這就需要你通過閱讀去吸收了。
這個方法,我在以前的文章也提到過。簡單來說,就是你想提升自己哪方面的表達能力,就去閱讀和積累哪方面的文章或素材。
例如,你覺得自己在邏輯表達方面的能力比較缺乏,那就多去閱讀跟邏輯論證有關的内容;如果你想提升自己反駁别人的能力,就多閱讀反駁别人的語言素材;如果你想提升自己在說情話方面的口才,就多閱讀一些抒情類的文章。
總之,要大量地去接觸、朗讀和複述,這樣你才能夠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語感,千萬不要看完一兩篇就覺得完事了。
你可以把這種積累,跟第一個方法結合起來。每天堅持大聲朗讀某個方面的素材,既可以鍛煉到自己的口腔,也可以積累到新的語言表達習慣,深化第二個鍛煉方法。
你要知道,心理學上有相關的研究,如果你想改變自己的性格,學一門新的語言。
想一想,是不是有一些人,在說本國語言的時候是一個性格,在說另一個國家的語言又是另一個性格,這就是語言習慣對我們性格的塑造和影響。
回想我們年少無知、情窦初開的時候,經常讀一些情情愛愛的小說和文章,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很深情、很專一、很有愛,動不動就感慨“千情萬愛奔你去,深情換得絕情來”!
直到受了傷,人變得現實了,你的語言習慣也換了個樣,這時就會說:“談什麼愛情啊,跟我談錢就好了,愛情留給那些單純懵懂的孩子吧!我隻要賺錢!”
語言和我們的表達形象是息息相關的。所以,你想要練就一副什麼樣的口才,就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閱讀去積累。
記得,是大量地接觸、朗讀和複述。
最後,當你完成了上面的鍛煉,怎麼去檢驗自己呢?當然就是通過實踐的方式了。
實踐的方式,并不是讓自己随随便便跟别人去聊天,這樣沒效果的,一定要給自己設定一個“說話目标”,然後找機會去達成它。
例如你去餐廳吃飯,看到一個女生服務員長得不錯,你就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兩個“說話目标”,如“詢問她工作多久”和“家鄉是哪裡”之類的。
當然,你不可能一來就直接問這些話,你肯定需要一些鋪墊,才能夠把這些問題引入到對話當中,那麼這些鋪墊,就可以鍛煉到你的說話能力了。
你可以提前做好準備,設定彼此的對話,然後模拟練習,如:
你:“你好!請問你們這道菜,可以不要辣的嗎?我吃不了辣的!”
她:“好像不可以,這道菜是用辣醬做的,本身就沒辦法不要這個辣!”
你:“那麼你認為這道菜的辣度是怎樣的呢?”
她:“我覺得還行吧,不是很辣!”
你:“你所謂的‘還行’,是基于你自己的個人經驗嗎?你能吃辣的嗎?”
她:“我可以吃辣的!”
你:“那你是哪裡人?家鄉是哪裡的?”
她:“我是四川人,所以勉強可以吃辣!”
你:“你這個勉強,可能對我來說并不勉強啊!好吧,那算了,那就不點這個菜吧!”
這是你模拟的對話,真實情況不一定是這樣發生。
但有了這個模拟的對話,你就有一個清晰的頭緒,知道怎麼去構建對話,從而完成你的“說話目标”。
因為萬一對方回答說“可以不要辣”,那接下來的對話怎麼延伸呢?
你可能就需要說:“但是這道菜,看上去辣一點好像會更加有味道!隻是我不知道辣的程度是怎樣!那你覺得,這個菜辣得怎麼樣呢?”
這樣說,就把話題拉回到你設定的軌道上面。這也是考驗你随機應變的能力。但如果你提前做好這種準備,設定不同的情況,那麼應變起來也就更容易。
總之,不管你通過鍛煉和閱讀,積累了什麼樣的素材和語言習慣,給自己設定一個“說話目标”,然後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出來,以此去檢驗自己。
例如我平時看新聞看到一些信息,那麼跟别人聊天的時候,我都會盡量把這個信息運用出來,構建話題。這也是跟别人聊天前的一種準備,不是嗎?
保持這些習慣,堅持下去,你自然就能夠讓自己的口才有脫胎換骨的變化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