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的秋天高冷安靜
南國的秋天熱情自由
千百人心中藏着千百種感受
一葉知秋,冷暖自知
九月金秋
這個多彩的季節
就像畫家打翻了調色盤
每個人愛上的秋天各不相同
景色不同,感受不同
觀景者得景
中國古代文人有悲秋的傳統,據說是起源于宋玉。
在宋玉的《楚辭·九辯》當中,詩人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這成為了最早悲秋的詩句。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詩詞對于秋天都是這種悲秋的态度的。
比如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就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就是完全不同的态度。
然而,縱覽中國古代詩文當中,我們發現,寫秋天寫得最好的,不是唐詩,不是宋詞,而是這首你我皆知的元曲。
這首散曲名為《天淨沙·秋思》,詩人名為馬緻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很簡單,前面的三句隻不過是意象的排列。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意象單獨看上去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環境,然而組合起來,卻創造出了獨特的意境之美。
這些所有的意象,無論哪一個,單拿出來,都可以代表秋天,然而當這些意象集中排列的時候,在我們眼前的,就是一個讓人覺得悲傷和壓抑的秋天。
這就是意境的力量。
詩詞的布景唯美而感傷:
“又是黃昏,一天快要結束。夕陽斜挂在山頭欲落還留的樣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
眼前的景色真是滿目凄涼,藤是枯萎的藤,已經沒有了生命。樹是千年老樹,飒飒的西風在吹着它走向風燭殘年。道是荒涼的古道,馬是體弱無力的瘦馬。
飄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麼能不斷腸呢?
如此蕭瑟的景色讓人滿目凄涼,又加上安詳,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做反襯,使愁情更為深切,悲傷更為凄瀝。寫景之妙盡妙于此也!
詩詞的用字也很獨特:“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覺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經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讓人泣不成聲也。
最絕處在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寫人之瘦而偏不寫人,由寫馬之瘦而襯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貧,路途跋涉之艱辛,求功名之困苦,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
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中國式詩詞講究的是意境之美,而這首散曲之所以寫得好,就在于他所塑造的意境是每個中國人感同身受的,是我們所可以用心去理解的。
也正是因為此,這篇《天淨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但是秋天豐收之後的萬物凋零也是不争的事實。當凋零的秋天遇上日薄西山的黃昏,悲怆的感覺油然而生。
雖然《天淨沙·秋思》隻屬于一首散曲,但是卻具備了中國詩歌的所有藝術特征。
所以,它是中國古典詩歌之中最為成熟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國式悲秋意境最美的作品。
你讀過哪些描寫秋天的詩詞呢?留言區和宋詞君分享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