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歌舞與戲曲

古代歌舞與戲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2 08:21:46

唐朝不僅在軍事上武力強大,在舞蹈方面更是“舞力”獨領風騷。

在當時,舞蹈已發展成為一種完整而獨立的表演藝術品種,并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既有抒情性強,舞姿輕盈柔婉的“軟舞”,如“低回蓮破浪,淩亂雪萦風”的《綠腰舞》;也有舞姿矯捷雄健,富于陽剛之美的“健舞”,如“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的《胡旋舞》,楊貴妃與安祿山便是個中高手。

古代歌舞與戲曲(我國戲曲藝術的萌芽)1

南唐《韓熙載夜宴圖》王屋山舞《綠腰》部分

古代歌舞與戲曲(我國戲曲藝術的萌芽)2

胡旋舞

除了這種風格比較單一的情緒舞蹈,唐代更有歌、舞、戲三者相結合,能表現一定的故事情節與人物的歌舞戲。根據《舊唐書·音樂志二》,以《大面》、《撥頭》、《踏謠娘》、《窟〔石壘〕子》四種歌舞戲最為著名。

大面

《大面》,又稱《代面》,原稱《蘭陵王入陣曲》,是起源于北齊,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北齊蘭陵王高長恭是個容貌俊美如好女,卻勇武善戰,他嫌自己的外貌難以威懾敵人,于是常戴上相貌猙獰的木制假面具作戰。軍士們為了歌頌他,編制了《蘭陵王入陣曲》。

表演《大面》時,由一人戴上面具,扮演蘭陵王,主要表演指揮擊刺的作戰動作。這個《大面》,以今人目之,頂多算個有簡單情節的獨舞,但是《舊唐書》将其歸入“歌舞戲”。

《蘭陵王》後來傳入日本,日本《舞樂圖》繪有《蘭陵王》舞姿圖,題記雲:“蘭陵王,唐朝準大曲,一人舞。”現今日本雅樂舞蹈中依然有《蘭陵王》這個節目,雖已被融合吸收本土化,但仍然保存了一些我國古代舞蹈《蘭陵王》的影子。

古代歌舞與戲曲(我國戲曲藝術的萌芽)3

日本《舞樂圖》繪《蘭陵王》舞圖(摹本)

撥頭

《撥頭》,又叫《拔頭》和《缽頭》。故事原出西域,講一個西域人被老虎所食,其子上山尋找父屍,并捕殺老虎的故事。“山有八折,故曲八疊。”表演者頭戴面具,身穿素衣,披頭散發,持短棍作人獸搏鬥之狀。唐人張祜曾為弄《缽頭》的容兒寫過一首詩:

争走金車叱鞅牛,笑聲唯是說千秋。

兩邊角子羊門裡,猶學容兒弄缽頭。

據傳《撥頭》曾傳入日本,日本《舞樂圖》繪有《撥頭》舞姿圖,并注明是天竺樂舞,一人表演。表演者身穿紅袍,一腿跪地,一手執棍狀物杵地,披發,頭戴咧嘴假面,作悲痛狀。

古代歌舞與戲曲(我國戲曲藝術的萌芽)4

日本《舞樂圖》繪《撥頭》舞圖(摹本)

踏謠娘

《踏謠娘》也叫《踏搖娘》。相傳北齊年間,有個姓蘇的男子,長着個酒糟鼻子,面貌奇醜無比,本來沒有一官半職,卻自稱“郎中”(官名)。這人嗜酒如命,每次喝醉酒回家,就把妻子拖來打上一頓。其妻姿容秀美,又擅長唱歌,被發酒瘋的丈夫毆打以後,悲憤不已,向左鄰右舍的人哭訴時,不免比手劃腳,描摹當時的場景。後來人們模仿她哭訴的音調和受屈挨打的動作,漸漸地,便演變成了一種民間歌舞戲。

表演之時,起初由一個男子扮成婦女,一邊徐步入場,一邊歌唱。他唱一段,旁邊的人就和上兩句:“踏謠娘和來,踏謠娘苦何來!”因為是且步且歌,所以叫“踏謠”。“以其稱冤,故言苦。”這兩句和歌,似乎是人們對無故挨打的妻子表示同情的歎息。接着丈夫入場,表演毆打妻子的動作。大抵這段表演有些滑稽,丈夫又是“醜角”形象,所以觀衆看了很是好笑。

可能是男性演員難以表演出女性的特有魅力,所以妻子這個角色後來直接由女子扮演,也不稱丈夫“郎中”了,而改叫“阿叔子”。節目名也從《踏謠娘》改為《談容娘》。

《踏謠娘》本産生于民間,後來傳入宮廷。景龍年間(707~710),某日中宗賜宴近臣及修文學士,席間中宗令每人即興表演一個節目。工部尚書張錫竟換上女裝,一步一搖,哭哭唱唱地表演起《談容娘》來。按工部尚書乃四品高官,竟當着皇帝的面,搞反串表演,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歌舞戲在唐代之盛行。

古代歌舞與戲曲(我國戲曲藝術的萌芽)5

踏謠娘舞俑

窟〔石壘〕子

《窟〔石壘〕子》(〔石壘〕音lěi),也叫魁〔石壘〕子。其法以繩索在幕下牽動木制傀儡人表演歌舞,并有音樂伴奏,類似今之木偶戲。窟〔石壘〕子本屬喪樂,“漢末始用之于嘉會”。由于窟〔石壘〕子表演相當精彩,故非常受百姓歡迎,中唐人杜佑在《通典》中說:“今闾市盛行焉。”甚至連一些高官也不免醉心于此。唐末侍郎崔安潛便經常令人在堂前演此戲,秉承獨樂樂不如衆樂樂的宗旨,所以每次表演時,“軍人百姓,穿宅觀看,一無禁止”。其魔力之大,令人咋舌。

唐玄宗有一首《傀儡吟》,其詞雲: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須臾舞罷渾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此詩作于他從成都回長安之後,比時任何權利皆無,一鳏寡老翁爾,詩即借窟〔石壘〕子以澆心中塊壘。

古代歌舞與戲曲(我國戲曲藝術的萌芽)6

木偶戲

一點看法

不可否認,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時期舞蹈藝術發展的高峰,這得益于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滋養,以及在開放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下,廣采國内各民族傳統舞蹈之長,博收世界各國尤其是西域樂舞文化之精華,加以大膽創新的結果。但于歌舞戲而言,還不成熟,如《大面》及《窟〔石壘〕子》其實稱不上歌舞戲,《踏謠娘》和《撥頭》故事情節也較簡單。當然,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展都過程。

有論者認為,唐代的歌舞戲已具備了後世戲曲藝術的雛形,是後世戲曲藝術的萌芽。

參考文獻:

《教坊記》《舊唐書》

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

徐連達《唐朝文化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