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口幹舌燥喜歡喝水是陰虛

口幹舌燥喜歡喝水是陰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7 11:06:10

口幹舌燥喜歡喝水是陰虛?【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四百二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口幹舌燥喜歡喝水是陰虛?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口幹舌燥喜歡喝水是陰虛(口渴一定是陰虛内熱嗎)1

口幹舌燥喜歡喝水是陰虛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四百二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黃帝內經•靈蘭秘典論》

(接前文)足太陽指的是什麼?就是膀胱,所以說膀胱很重要。膀胱一旦失職之後,氣化就失常。氣化失常之後,全身水液代謝就不好了。口幹舌燥,下面的水還停聚,這時候很多人說為什麼五苓散還要治口幹舌燥這種病,很多人不理解五苓散當中的一個主治就是治療是口幹、口渴這種病。這不越利濕越口幹嗎?其實他忘了,我們每天喝的水都是差不多的,但為什麼有的人天天喝水還口渴呢?(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并不是你喝水喝的少了,而是膀胱氣化能力不足,沒法把水往上蒸,蒸騰到全身,滋養全身的器官,這就是氣化功能失常了,那怎麼治呢?就得用五苓散恢複氣化功能,所以說在五苓散的理解上,就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僅僅是化濕行水的作用,得理解成增強膀胱氣化功能的這樣一個作用,這樣就能理解為什麼五苓散對應的适應症當中還有口幹、口渴的這種表現了。

這就是很多人學《傷寒論》學不明白的地方。就是一看到這些條文全亂套了,跟以前學的中醫學知識對不上了。按中醫基礎的知識,口幹、口渴應該怎麼樣,應該滋陰,應該用石膏、知母、天花粉、生地、麥冬、天冬、沙參、百合,甚至用上玉竹,這些藥都用上,不滋陰為什麼還要用上那麼燥的藥,不僅是用白術、茯苓、豬苓、澤瀉這些化濕,還得加上桂枝,加桂枝幹什麼,實際上這就是很多人學《中醫基礎理論》《方劑學》《中藥學》學的特别紮實的人,再一學《傷寒論》就非常容易蒙圈,就因為《傷寒論》的打法跟前面學的是不一樣的。

我們中醫藥大學的課程設置,一開始是先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再學《中藥學》,再學《方劑學》,這四門學完了之後,基本的内功框架就出來了。這時候再學臨床的《中醫内科》《婦科》《兒科》和《外科》,同時還要學四大經典,四大經典就是《黃帝内經》《傷寒論》,再加上《金匮要略》和《溫病條辨》,一共是這四大課,這四大課學到《傷寒論》就特别容易懵。因為傷寒有很多用藥的思路和我們學的中藥學的用藥思路和方劑學的思路完全不是一個路數。

現在學的《方劑學》大部分是宋元之後,尤其是張元素,他用的四氣五味,引經報使,這套理論徹底成型之後的一個框架模型結構,我們隻能用這種詞,叫框架模型結構,來解釋中藥的四氣五味以及主治。《傷寒論》是遠遠早于這個年代的,在《傷寒論》的年代還沒有中藥學的四氣五味以及歸經理論。《傷寒論》的同年代的中藥的書是《神農本草經》。所以這是兩個中藥的體系,完全是不一樣的。《傷寒論》用的中藥學的體系是《神農本草經》。後來還有一本書是南北朝時代的叫《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是陶弘景寫的,是這個時代的書。這個時代的中藥學,還不涉及到中藥的四氣五味以及歸經的問題。所以用後世的理論去套前人的書很難套的上,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中醫院校的學生發現學了《中藥學》和《方劑學》之後再學《傷寒論》就學不明白了。尤其是你再一看《金匮要略》就更蒙,《金匮要略》本身就散,方子又非常的古怪,要是用《中藥學》和《方劑學》的眼光看來就非常難以理解,原因就在這裡。所以傷寒難學就在這裡,你得随時轉化的腦子。

《傷寒論》可以通過什麼參考呢?就可以通過《内經》,因為《傷寒論》在《内經》之後,所以這一塊我們通過《傷寒論》和《内經》這樣一相互發明,就徹底能理解為什麼五苓散可以治療口幹舌燥,水飲停聚這種病,其實就是這個思路。根源都能追溯到《黃帝内經》,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學《黃帝内經》,原因就在這裡,它是所有中醫的總根源在這裡都能找到,這就是這段話的理解和認識。

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次課再見。(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内經》系列-精華篇-之四百二十一。(更多精彩内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産生的問題,概不負責。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