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廣西壯族歌曲劉三姐

廣西壯族歌曲劉三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5 05:54:33

廣西是劉三姐的故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廣西彩調劇和電影《劉三姐》風靡全國和一些東南亞地區的國家,成為一個時代的美好記憶。本期經典藝術講堂邀請到廣西壯族自治區戲劇院彩調團團長蔣劍帶領觀衆們走進彩調劇這一劇種,聽聽新版彩調劇《劉三姐》的故事。

一、 快樂的劇種——彩調劇

彩調劇是廣泛流傳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城鄉的主要劇種之一,源于桂林農村地區的歌舞及說唱。彩調劇過去俗稱“調子”“彩燈”“哪嗬嗨”等,直到1956年才定名“彩調劇”,發展至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曆史。

彩調劇大多以廣西地方方言為主,極具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許多歌曲都是過去人們在田間勞作休息時候唱的歌,它與人民群衆的生活、情趣十分貼近,深受人民群衆喜愛。彩調劇内容諧趣、形式活潑、載歌載舞,因此,又得名“快樂劇種”。

彩調劇屬于花燈劇種,吸收了湖南花鼓戲、江西采茶戲、廣西的山歌體等劇種的藝術特點。在中國的衆多戲曲藝術形式中,彩調劇好比“縣令”,它達不到陽春白雪的高度,但是十分接地氣。相比于京劇等戲曲藝術形式,彩調劇在人物設置上更簡潔、個性鮮明。過去彩調劇以醜角為主,對彩調劇來說确實是“無醜不成戲”。

廣西壯族歌曲劉三姐(時代的留聲機廣西)1

彩調劇表演中,醜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劇種特色,尤其以步法最為突出。僅醜角步法就分矮樁、中樁、高樁和高低樁四大類。

二、 《劉三姐》——時代的留聲機

千百年來,劉三姐是壯族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半個多世紀以來,劉三姐成為廣西民族文化和美麗形象的代名詞。1958年底,彩調劇《劉三姐》開始創作劇本。1960年,在廣西的“劉三姐文藝會演大會”上,許多劇團排演各種不同版本的《劉三姐》,出現了“處處上演《劉三姐》,人人争看《劉三姐》”的盛況。

據考證,劉三姐的故事從唐代就開始傳頌,她是一個集所有廣西婦女的真善美、睿智于一身的人物形象。彩調劇《劉三姐》集廣西彩調劇特有的山歌、唱腔、曲牌等于一身,誕生了許多傳唱度極高的唱段,這些音樂更是激發人們向上、向善的精神追求。在彩調劇《劉三姐》誕生之後,又創作了家喻戶曉的彩調電影《劉三姐》。可以說,《劉三姐》是時代的産物、時代的記憶、時代的烙印、時代的留聲機。

彩調劇《劉三姐》是中國舞台藝術的經典,曾五進中南海、四進懷仁堂,為領導人演出。至今飾演彩調劇“劉三姐”的演員已經是第六代。《劉三姐》多年來風靡全國,從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在國内外演出近3000場,這在中國戲曲史上是了不起的壯舉,創造了一部戲一個劇種的演出傳奇。

二、 新版《劉三姐》——為自由而歌

藝術作品随着時代發展做些修改是必須的,2004年複排的新版《劉三姐》也是這樣。舊版《劉三姐》中人物形象更多是臉譜化,以階級鬥争為主要内容,而這對于當代的觀衆來說不是很符合當下的審美需求。因此,新版《劉三姐》将“為自由而歌唱,為尊嚴而抗争”作為全劇主題,把過去階級鬥争内容一筆帶過,更多地給觀衆留下劉三姐的聲音,以及她美麗、睿智的形象。這是這部作品的内核,也是“劉三姐”這一古老故事延續至今、打動人心的原因。

廣西壯族歌曲劉三姐(時代的留聲機廣西)2

2004年複排的新版《劉三姐》

四、 彩調劇的普及之路

同京劇等其它戲曲藝術一樣,在響應國家号召下,彩調劇團每年拿出一定的場次數走進校園為學生們演出。同時,彩調劇團還深入學校教育,為學生們排練不少傳統小戲,培養“小劉三姐”。許多孩子們已經在各種比賽中争金奪銀,有了不俗的成績表現。

同時,藝術家們在創作上也不斷努力,在保留傳統東西的同時,又融入當代的審美元素。例如新版《劉三姐》在燈光、服飾上就運用到很多現代元素,把廣西12個少數民族色彩斑斓的藝術文化搬到舞台上,通過這樣的方式更多地吸引年輕人走進劇場,關注和喜愛彩調劇。

主講人簡介

蔣劍,廣西壯族自治區戲劇院一級演員、彩調團團長,壯族。曾獲第四屆中國戲劇節領腔獎,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會演優秀表演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表演獎,多屆廣西戲劇展演優秀表演獎等。主要作品:彩調劇《劉三姐》《哪嗬咿嗬嗨》《雙簧旦》《山歌牽出月亮來》《紫金袍》,壯劇《天上戀曲》,桂劇《赤子丹心》等。

廣西壯族歌曲劉三姐(時代的留聲機廣西)3

國家大劇院藝術普及教育部/策劃

蔣劍/講述

趙湘華、吳勇志/示範表演

高夢楚/整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