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議論文如何打開思路說理

議論文如何打開思路說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4 03:28:36

作者:歐佩 楊欣霓

内容摘要:寫好議論文,必然要對論點、論證、論據三個密不可分的議論文部分進行嚴謹的應用和邏輯性的發揮。然而,對于很多中學生而言,寫作時,讓他們無法下筆的不是議論題的論點、論證,而是對論據在議論文中的使用缺少必要的思考與處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般對于如何設立議論題和體現議論題的價值、如何展開議論題結構會做糸統化的引導,但對于論據的把握,卻需要老師和學生長期的探索。本文從素材的運用入手,探讨從素材分析運用方面如何提升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

議論文如何打開思路說理(巧用六法讓議論文說理更深刻)1

網絡配圖

議論文教學中素材運用上存在的問題

少講或沒有講 對于議論文的講解,教師一般側重于議論題立意及議論題結構的展開,對素材如何運用,卻鮮有重視。

不會運用素材 學生不懂得如何壓縮材料,照單全收。個别學生甚至抄襲前面的閱讀文章,以湊字數。所運用素材,論證分析簡單、未扣緊中心、句式缺乏變化、篇幅間不協調等,甚至在列舉論據時,甚至出現大量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的情況,以叙代議。

沒有深度 學生生活單調,很少有時間去接觸自然和社會,人生閱曆的淺顯,閱讀範圍的狹窄,視野的受限,見識的淺薄,思路的阻塞,缺乏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感受,認識膚淺,不能積累和運用素材。

論證方法不足 缺乏論證依據和論證方法單一,不能靈活地使用多種方法,隻能将材料一一列出,使文章缺乏議論性。方法單一,一貫至終,論證過程過于蒼白無力。

議論文如何打開思路說理(巧用六法讓議論文說理更深刻)2

網絡配圖

研究的意義

對素材分析運用的梳理,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分析說理的能力,挖掘素材的思想内涵,感受材料當中所體現的人生哲理、生活的智慧、時代的精神,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培養學生的思維廣度。

新課标及考綱對議論文素材的要求 語文教學特别是作文教學應幫助學生獲得内涵豐富的語文素養,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有效地發揮其作用。

新課标對作文素材的要求 提升語言表達技巧。對寫作的對象開展合理的聯想和想象,運用各種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錘煉語言,語言表達準确、有文采;有自己的思考。能多角度的觀察生活,體現自己獨特的思考,寫作要有個性,抒發真情實感。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等基本思維能力;素材運用要規範。觀點明确,内容充實,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

考綱對作文素材的要求 素材運用要深刻。要通過現象解釋本質,解釋事物内在的因果關系,思考角度要有啟發性;素材運用要豐富。内容要充實,能運用多則材料去證明觀點,論證切合題旨意;素材運用要有文采。在用詞、句式、手法等方面,對材料進行處理;素材運用要有創新。掌握新鮮的材料,分析角度要新穎,善于從材料中體現别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挖掘出獨特的立意。

可見,素材作為文章的“血肉”,對其的掌握、處理有一定的要求。基于提升學生和核心素養能力的要求,作文教學中素材的運用,不可或缺。

議論文如何打開思路說理(巧用六法讓議論文說理更深刻)3

網絡配圖

議論文素材的運用

素材的作用 分析說理是議論文區别于其他文體的标志,是論據與論點之間聯系的紐帶。素材運用得當才能讓議論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實。在立意、論點已經明确的情況下,在論據選擇妥當的前提下,尤其要重視學生對材料的分析說理能力。

素材分析說理的方法

探因分析法 用因果關系聯系論點與論據,沿着“為什麼”這條思路,探求素材事例的根源,發現其本質使内容逐步深化。如果論據陳述的是結果,那麼就可分析其産生的原因;如果論據陳述的是原因,那麼就可推出結果。在句式的選擇上,可以用因果關系複句來表達。關聯詞語有“因為”“所以”“因為……所以……”等。如2017全國卷Ⅱ高考滿分作文《眼界無窮世界寬》為證明“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異”,作者連續使用探因法。“‘牆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是眼中充滿自我的孤芳自賞,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隻能絢爛一隅。‘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是滿眼功名的你争我搶,積極進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們隻能哀歎春之歸去。‘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與豁達,所以桂花與秋永恒。”在本段末尾,作者再次提出“為什麼柳永熱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為什麼人們殷切地期望‘蟾宮折桂’?因為桂花是深深體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濃郁、成熟的象征。它彰顯了秋天,也彰顯了自己。”

正反分析法 正反對比法是将正面論據(或觀點)與反面論據(或觀點)對照來分析,一正一反,形成對比,強調突出觀點。結構形式上,一正一反。内容上,真與假、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或用其他對立的兩方做對比。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比必須鮮明,雙方要屬于同一範疇,有相同的對比量,有統一的“對比點”,不可簡單羅列,要深入分析,找出問題的根源。語言表述規範,句式一緻,滲透作者的褒貶、愛憎之情。如2017全國卷Ⅰ高考滿分作文《絲路駝鈴 駛向和平》,作者先指出“英國‘脫歐’昭示着全球舊秩序的岌岌可危,特朗普的新政則拉開了新時代不确定性的帷幕”,在這種危機之下,與中國在一帶一路上取得的成績進行對比,肯定了中國作為有責任有擔當大國的和平崛起。

假設分析法 假設分析法是假設材料中能達到某種結果的條件不存在,将會有怎樣的結果,并與原來的情況形成對比,從而證明觀點。叙正面事例從反面假設推論,叙反面事例從正面假設推論。如在《六國論》中:“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假設推理的關聯詞一般用“如果……那麼……”“如果……就……”“倘若”等。如果考生在寫“謙讓”“友善”等主題時,運用廉蔺“将相和”的典故,可以這樣展開“如果蔺相如不是以‘謙讓’的态度去對待廉頗,而是與廉頗對峙起來,甚至發展到幹戈相見,那就不僅是他們個人的損失,也是趙國的損失。”在2017上海市高考滿分作文《預測,不一定成真》中,作者也很好地運用了課文中的典故,為論述“預測不一定會成為現實”這一分論點,作者運用了蔡桓公和項羽的材料,“試想一下,假如蔡桓公一開始就聽取了扁鵲的話積極治療,項羽聽了範增的建議免除後患,那麼,那些預測不就不會實現了嗎?所以說,預測的最終實現與否,實際上都在于你自己。”

歸納分析法 列舉多個典型論據之後,歸納總結出它們的共同點,扣在要證明的論點上。歸納法有利于增強議論文說理的氣勢,可靈活采用排比的手法組織一組典型論據。但在列舉完後,需要對這些論據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總結出它們的共同點,這個共同點必須緊扣論點。

在2017年湖南高考滿分卷《蛙鳴伴駝鈴》中有這樣一段話:“耶魯大學村官秦玥飛帶領鄉村率先走上信息化的軌道;三十年支教女教師以芳蘭振蕙葉之姿,使‘支月英’這個名字镌刻在兩代人的記憶之中。”魯迅曾說:“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與我有關。”正是懷着對鄉村大地最深沉的眷戀和責任,無數人與曾經的這方土地有了再難分割的羁絆。從宏觀層面上,國家的發展從未遺忘農村,從頂層設計再到基層探索,湘西十八洞村的扶貧經驗至今還在傳播,三權分置體現的對農民的關懷也仍是人們感念的對象。”

作者舉出了秦玥飛、支月英的事例,并且用魯迅的話來證明,論述了黨和國家對于農村工作的重視。

反問歸總法 在對所給的事例進行分析論證後,緊接着,就用一個或連續反問的形式,将材料的分析論證扣緊主題。如2017年湖南高考滿分卷《雅俗皆樂,幸福中國》一文中:“偌大的廣場,有空地,有戲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動次達次’;台上人沉浸在戲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進或退,或旋或蹲;有人品一杯香茗,跟着台上人搖頭晃腦、念念有詞,有人放下手中物什,跟着台下人旋轉跳躍,舞步翩跹。什麼是雅?什麼是俗?每個人臉上都呈現笑意時,又有什麼高下之分呢?”對于什麼是俗,什麼是雅,答案其實在文中,沒有必要做區分,隻要能夠給老百姓帶來笑容,為何還要區分,答案不言而喻。

排比論證法 運用排比句可以增強句式。在作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将平常熟悉的、耳熟能詳的材料,變化成句式一緻的排比句,進而論證分論點。

如2017全國卷Ⅱ高考滿分作文《人要有家國情懷》中,在作者提出了家國情懷表現為愛國之情後,作者運用了課文中蘇武牧羊的典故,分别用衛律、李陵、單于的威逼利誘來證明蘇武心中有漢,心中有國。“衛律的威逼利誘,沒能讓他叛‘漢’;李陵的軟話攻心,沒能讓他仇‘漢’;單于的漫長折磨,沒有讓他忘‘漢’”,進而得出結論,在蘇武的心中,國比家重要。

當然,議論文的本質就是要分析說理。分析是架起論點和論據的橋梁,沒有它,論點和論據不能互相滲透、交融。當然,分析說理的方式不隻以上這幾種,也不能如此機械。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可教學生交叉、套嵌使用,以寫出邏輯嚴密、形式别樣的議論文。(作者單位:芷江一中)

【參考文獻】:[1]黃萬星.課文素材在議論文寫作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天地.2011.6A:51

[2]劉詩章.淺談中學語文議論文寫作教學[J].教育教法探讨與實踐.20105.4:145-14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