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年輪悄然轉過四季,春節如約而至。今年的春節受疫情的影響,好多旬邑籍的鄉黨們要在外就地過年了,平日裡吃膩了大魚大肉,今年的春節,小編帶您了解一下不一樣的春節美食。
一提到旬邑的美食,自然少不了攪團這個特色小吃。一小嘬韭菜、一勺油潑辣子、一塊攪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卻承載着我們濃得化不開的童年記憶,它代表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更是對生活的無限感恩。
“攪團”因其制作方法而得名。通俗點說,就是用面粉在鍋裡煎熬攪拌成團的面糊糊。攪團的發源地在陝西關中,據說是諸葛亮六出祁山時發明的,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
攪團的吃法種類繁多,口味迥異,各領風騷。将熱攪團用碗盛了,上面擱一饦韭菜蔥花,再澆入油潑辣子酸辣蒜水、或是澆入漿水酸菜湯,謂之“水圍城”;或是用漏勺将熱攪團漏入涼水中,形如小魚,謂之“攪團魚魚”;或将攪團攤在案闆上晾涼,刀切成塊或條入盤,澆上油潑辣子酸醋蒜水,謂之“涼調攪團”;或是将涼冷的攪團擱至次日,用漿水酸菜或是芹菜煎煮,謂之“煎攪團”。盛一碗吃了,滿嘴噴香!
“打攪團”看似簡單,其實是有很多竅道的。顧名思義,功夫關鍵在于“攪”。鄉間民謠:“攪團要好,攪上百攪。”水燒至半開,慢慢地均勻撒入玉米面粉,同時拿擀面杖,沿一個方向不停地用力攪,鍋裡不能起面疙瘩。開鍋後撤去大火,改用麥稭火慢燒細熬,邊熬邊攪。約莫個把小時,鍋裡的攪團粘稠泛泡,提起擀面杖,攪團向下流動不斷線,就可以出鍋了。
攪團飯食有個特點:吃一兩碗就有些脹肚,過不了許久,又感覺肚子饑了。旬邑人把“攪團”戲稱為“哄上坡”、“五裡松”。意思是說,吃了攪團飯,上一個坡,或是走不了五裡路,肚子就又餓了。如此看來,攪團豈不是減肥的美食麼!想減肥,就吃攪團,既滿足了貪婪的胃,又不用擔心長肉。
“茅舍草庵是金屋,粗茶淡飯是真味。”
旬邑在外的鄉黨們!因為疫情,你們就地過年回不了家。那就動手做一道家鄉的美食來排解思鄉之情吧!隻要親情在,不管在哪裡過年,都是一個幸福的年。
(記者/王曉婷 吳宏博 李傑 王佩 編輯/楊慧華 監審/井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