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又稱上元節,是正月裡第一個月圓之夜。
元宵節吃元宵(湯圓)的習俗有着悠久的曆史。
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記載,“汴中節食,上元油錘”。面中放入餡料包好,放入鍋中煮熟,盛出再放入井水中浸泡,可讓其更加外實内軟,再放入油鍋中油炸,炸好後就是“油錘”。“油錘”更像是現在的炸元宵。
到了宋代人們元宵節改吃“乳糖圓子”,和現在的元宵(湯圓)很像。
想必大家有個問題:元宵與湯圓有什麼區别呢?
元宵和湯圓都是以糯米面為主料,裡面有各種口味的餡料。
兩者的區别就是制作的方法不同:
元宵是用固體的餡料(餡料形狀為方形或者圓球形),蘸水,然後放入糯米粉中滾動,然後再蘸水,再放入糯米粉中滾動,一直重複以上的步驟,直到滾成你心儀的大小,元宵就做成了。煮好的元宵湯會有些渾,因為元宵是使用糯米粉滾動而成的。
湯圓是使用和好的糯米面,做成湯圓皮,包裹餡料,揉搓成球狀,就做好了。煮好的湯圓湯會比較清澈。
下面我先來分享下在家如果制作元宵吧。
【家庭版搖元宵制作步驟】
1.碗中放入江米面。
2.用笊籬盛些巧克力,過下水。
3.将巧克力放入江米面中,拿起盆不停的搖動。
4.用笊籬盛出巧克力,再過下水,再将巧克力放入江米面中,拿起盆不停的搖動。重複此步驟大概要搖6-10次。(由于我用的巧克力形狀不對,相對不好搖,所以搖的次數挺多的)
5.搖到您心儀的大小,元宵就搖好了。
說到搖元宵,我就會想到馬志明、黃族民的經典相聲《打元宵》,其中非常形象的介紹了元宵的制作過程:“大長圓的笸籮,内頭拿繩子把它吊起來,懸空,裡面是江米面,這元宵餡蘸下水,拿笊籬搭出來,擱(笸籮)裡頭,倆手端着笸籮這頭搖,咣當咣當,越滾越大”。
吃元宵,再喝下一碗元宵湯,太舒坦了,這叫:原湯化原食。馬三立、王鳳山的經典相聲《吃元宵》其中是這樣形容元宵湯的:“甜麼梭的、黏麼糊的、像杏仁茶”。
接下來,咱在說說包湯圓。
小時候,每到正月十五姥姥一早起來就要忙活包湯圓,江米面和面,醒發後做皮,紅糖、瓜子仁、青絲玫瑰、蜂蜜桂花醬、大油做湯圓餡,包好湯圓在江米面中滾一圈,湯圓就包好了。煮好的一碗湯圓吃下肚,甜滋滋的,熱乎乎的,舒坦。
下面我先來分享下在家如果制作湯圓吧。
【家庭版包湯圓制作步驟】
1.碗中放入江米面,倒入一定量的70度到80度的水,攪拌攪拌。
2.用手和面,和至手光面光盆光就是和好了,敷上保鮮膜醒面20分鐘。
3.過年剩下的幹果的蜜餞拿出來,做湯圓餡。
4.幹果裝袋,用擀面杖擀碎。
5.把幹果碎倒入放好紅糖的碗中。
6.再倒入切碎的蜜餞。
7.加入兩勺面粉。
8.加入一勺椰子油。(可用大油或者花生油替代)
9.加入适量桂花醬。(沒有的話可以不加)
10.用手抓均勻,揪一團搓成球,餡就做好了。
11.醒好的面,揪一團搓成球,捏成窩窩狀,放入餡料,包好,搓成球,放江米面中滾一下,湯圓包好了。
在天津,正月十五這天不僅要吃元宵(湯圓),而且還要吃餃子,老話說這是:“星星趕月亮”。
大家好,我是介介!一個熱愛美食的天津娃娃!棒棒哒!胖胖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